有夢最美 希望相隨

新時代的絲綢之路
孫若怡
(大學教授)


一般而言,絲綢之路指的是歷經三代的臥薪嘗膽到漢武帝時,因抗擊匈奴而開啟的通往西域之路。這條路以長安為起點,期間又可分為南、北、中三條路線,自陝西經甘肅、新疆,成為自漢朝起中國歷代與中亞、西亞、阿拉伯、波斯灣及地中海各國聯繫的重要陸上通道;由於主要是以販售絲綢為主,因此也被稱為「陸上絲綢之路」。

在唐朝以前和蒙古帝國時期,「陸上絲綢之路」的貿易構築了以中國為中心、以中亞與西亞為腹地的跨區域性商貿網絡;其範圍甚至遠至印度、東南亞、錫蘭、中東和非洲。歷經不同的朝代,無數的奇貨珍品、製造技能、審美藝術、宗教信仰與創新思想,源源不斷的在歐、亞、非三洲的各個國家間交流,也型塑了中國多元文化發展的面貌。

相對於「陸上絲綢之路」的另一條商貿通路,即為興起於隋、唐而大盛於宋、明的「海上絲綢之路」。

中唐之後,由於軍閥割據、戰亂頻仍加上天候的變化,造成長江以北地區的經濟快速衰落,致使西北絲綢之路亦無法暢通;而華南地區則因大運河的航運,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重心,海上對外的交通亦因此開始興盛。這條航路在不同的時期,曾分別以福建、廣東、江蘇為基地,利用夏、冬兩季季風助航,經海南、越南海域,過馬六甲、印度洋、阿拉伯海,而與印度、波斯、中東甚至非洲相往還,販售的貨物以瓷器、香料、茶、金、銀、鉛塊、五金和書籍為主;由於貿易興盛使泉州在南宋中期,更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這兩條絲綢之路,一條面向歐亞大陸,一條面向浩瀚大洋。景德鎮的瓷器雖然說經長江、鄱陽湖的轉運,藉海上絲綢之路行銷世界,回返後再由陸路也可以西安為最後的交會點。但是,中國歷史上畢竟還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在造福人民與共存共榮的基礎上,將兩條絲路所涵蓋的經貿文化區,全面結合起來作為國家整體戰略的發展目標。

中亞諸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

自9月3日至1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偕夫人分別出訪了土庫曼、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等中亞四國,期間並出席「G20開發中國家袖第八次會議」、「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理事會第十三次會議」後返國。

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共和國的納札爾巴耶夫大學演講,首先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回顧歷史,中亞四國正好位於傳統絲綢之路的沿線上,如今跨越時空,藉著「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的提出,將駱駝馬隊點、線式的商務之旅,整合成共利共榮的區域性合作。

藍圖構想首要的是目標明確並能切實執行;13日,習近平就在吉爾吉斯共和國首都比什凱克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議」上,發表《弘揚「上海精神」促進共同發展》的演說,其中為把絲綢之路精神發揚光大,尤其更進一步強調,各與會國應盡快推動簽署《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究其其內容包括;1.開闢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從中亞到印度洋和波斯灣的交通運輸走廊。2.商談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協定,以推動區域經濟合作。3.加強金融領域的合作範圍,成立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和上海合作組織專門帳戶。4.成立能源俱樂部,確保能源安全並建立穩定的供求關係。5.建立糧食安全合作機制,並在農業生產、農產品貿易、食品安全等領域加強合作。

另一方面,在中國全力推動促成下,習近平和其他領袖又一起以決議方式,批准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長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實施綱要(2013-2017)》,顯示了成員國家願全力拓展和深化多邊合作的共同願望。綱要有20多個領域、68項合作內容,涵蓋了安全、經濟、電力、醫療、人文、農業、教育、科技、旅遊、衛生、環保、救災、體育、國際合作等多方面,為上合組織成員國謀劃了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

近年來,中國已成為烏茲別克第一大、吉爾吉斯第二大投資國,並且成為兩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同時也是哈薩克和土庫曼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和中亞國家的貿易額,從1991年的4.6億美元,到2012年的460億美元,整整增加一百倍。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正是一個要使歐亞各國,在「經濟聯繫更密切、相互合作更深入、發展空間更廣闊」的基礎上,著眼於共同建設絲路沿線經濟,以造福人民福祉的創新合作模式。由於市場規模龐大,全面發展的結果將嘉惠經濟帶上30億的人口,自然獲得與會各國領袖的高度支持。

9月9日,烏茲別克總統卡裡莫夫就在記者招待會上,即席指出:「在20多年的風風雨雨中,我們看清了國際舞台上誰是真正的朋友,誰是真正的好夥伴。中國從不向我們附加任何條件,總是在雙方合作上充分照顧烏方的關切,從兩國人民根本利益出發。」之後,在歷史名城撒馬爾罕他更再次強調:「國情來自於幾千年生生不息的民族傳統和文化。今天,我們之所以願意走這樣一條發展的道路,正是植根於我們的歷史,……永遠不要忘記歷史。當我們並肩站在一起,兩國人民心靈相通,撒馬爾罕和西安也不再遙遠。」習近平則回應道:「我們穿越了時空,彷彿行進在古絲綢之路上。」

南海周邊國家的「海上絲綢之路」

10月7-8日,亞太經合會(The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第21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巴峇島舉行;習近平於出訪之際在印尼的國會及經合會議上,先後發表了《攜手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及《發揮亞太引領作用,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的重要講話。

習近平指出:「中國將持續擴大對東盟國家的開放政策,提高兩個地區自由貿易的量能,務期於2020年雙方的貿易額能達到一萬億美元。中方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促進本地區國家的相互聯繫與支援。中國尤其盼望和東盟國家發展海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建設21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

9日,中國-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簡稱東協〔ASEAN〕;又名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領導人第16次會議,在汶萊首都斯裡巴加灣市開幕,李克強總理和各國代表,共同發表了《紀念中國-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係10週年》的聯合聲明。聲明中再次重申:「在發展戰略上,中國和東盟相互支持。中國強調:『一個團結、繁榮、充滿活力的東盟,符合中國的戰略利益』;而東盟則指出:『中國的發展對本地區是重要機遇,東盟支持中國和平發展』」。在會議期間,李克強還向東盟各國提出了一個新的合作框架,並強調彼此間應確立的兩項共識。第一、強調「戰略互信」;東盟國家間要從過去以經濟合作為主的發展,轉化成政治與經濟並重,而且更要深化中國與東盟各國間的戰略互信。第二、強調「共謀經濟發展」;互信的基礎是建立在遠親近鄰、敦睦友好的初衷上,進而共謀經濟發展、形成命運共同體,以促進整體區域性的安全與和平。

兩位中國的領導人前後繼訪問東南亞地區,除了全面闡述中國願與東盟國家,發展良好、穩固且長久的夥伴關係外,更共同提出了願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目標。

過去在論及南海問題時,中國始終堅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但由於海域分割和領土主權的爭議,始終未能將原則落實。但這次中國不僅在會議上提出「海上絲綢之路」這個概念,更在行動上落實它的內涵。11日,中國與汶萊共同發表《開發海上油氣資源》的聲明;13日,也與越南達成將成立「海上共同開發磋商工作組」的協議。南海主權問題事涉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四國,如今這些關鍵性行動的大突破,不但為互信共利共同開發奠定基礎,也深信這片蘊藏豐富的海洋,將成為未來各國合作交流的一個平台。

支撐戰略發展的硬裡子

新時代的絲綢之路是一條面向世界的發展戰略,也具備一個無限包容的胸懷;它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歐亞大陸緊密相連,再以「海上絲綢之路」將黃海、東海、南海、印度洋聯繫起來。從陸地的縱深到寬廣的洋面,自北而南、由東而西,欲共築一個強而不霸的典範文明。

支撐這樣一個面向全世界的戰略發展,對內需要自身硬裡子的發展,對外則需要取得別人對你的信任。

2013年1月28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屆會議上就清楚的闡明:在「決不能放棄正當權益,決不犧牲國家核心利益的前提下,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原則。9月21日,在第九屆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會議上,則進一步提出中國的周邊外交,要做到「與鄰為善、以鄰為伴」,這樣才能不斷增進理解和信任。「不以鄰為壑」是建立自身安全的前提,況且,中國越發展就越需要一個穩定的地區與國際和平環境。

強而不霸、強而不讓人生畏、生恨,在中國的歷史發展裡是有其傳統與先例的。以明成祖時代的強大,鄭和在七下西洋之際,從未佔有各國一塊土地、未在他國增兵、徵稅並殖民,做的僅是同福齊天、經貿文化的往還。這與西方強必稱霸的觀念、非比出個你死我活的作法,有著截然不同的世界觀。所謂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祖先所種下的善德福田,是後代子孫化干戈為玉帛、得以贏得鄰人信服的指引。

對內則確實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但是也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的錯誤。因此,不但不停頓、不止步的改革會持續,也必然會穩步前進而不躁動。

就經濟發展而言,中國不再盲目追求國民生產毛額百分比的增長,而著眼於「結構的調整」,政府對需求下滑、產能過剩、地方債務、影子銀行等挑戰,保持著清醒的認識與誠實面對的態度,防患於未然。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在穩健務實的領導之下,這些支撐戰略發展的硬裡子措施與觀念,讓我們共同憧憬著中國夢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