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期待 審慎算計

馬習會成局之可能性
張競
(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日前亞太經合會領袖高峰會中,由於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陸委會主委王郁琦順利會面,致使各界對於未來兩岸關係繼續有所突破,都開始懷抱樂觀期待。對於未來兩岸政局發展所作推演與評估,明顯都指向馬英九總統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直接會面之高峰會談;但儘管樂觀期待並非無的放矢,但是對馬習會能否真正成局,其實仍須審慎算計,才能獲得最為務實之結論。

所有屬於開創性之政治領袖高峰會,都代表著某種政治進程之承轉,亦意謂其為總結特定之政治歷程,並開啟另一階段之政治互動。針對政治領袖高峰會能否成局,吾人應就下列數個方向加以思考:

首先,政治高峰會不僅須基於與會領袖本身主觀之意願,更必須相關客觀條件之配合;逆勢而為雖不是完全沒有可能,但若是在客觀環境不利情況下堅持會面商談,高峰會後所欲推動之政治議程,就有可能窒礙難行。

其次,政治高峰會必須與會各方領袖要有所共識,並且在其各自之政治算計中,都認為此高峰會將對其政治前景產生正面效應,否則亦不可能成局。政治算計都是展望於未來效益,要期待他方感謝以往政治作為之配合,從而支持其運作造勢呼應演出,藉此獲得歷史定位,此種如意算盤絕無可能如願。

因此與會者在高峰會後尚存之政治生命與影響力,將是各方考量是否應允之重要條件;高峰會雖是總結以往互動歷程,但絕不可能作為惜別宴。畢竟投注人力物力,並且押上政治領袖個人聲望與政治前途,必然是要求雙贏互惠,而且在會中所欲設定之政治議程,未來要有可能實現,才會使高峰會得以成局。

誠然許多政治領袖都受其任期所限,不可能會永遠在位,但高峰會後其所餘任期,能否使會議結論得以轉換成其國內之體制,從而指導後續政情發展,亦將會是高峰會能否成局政治算計之核心所在。假若政治領袖能夠主導繼任人選,使其政治意志得以傳承與鞏固,則無異於其可延續其政治生命,如此將可增加高峰會成局之機率。

最後就是與會各方本身國內之政治議程,諸如選舉或政治傳承,都將影響高峰會成局之政治算計。相關強權或鄰邦之政治議程,有時亦會成為影響因素。但誠如前述,儘管客觀條件不利,有時基於與會政治領袖本身之主觀意志,亦有可能使高峰會成局。

展望未來兩岸之政治議程,就台灣而言,2014年七合一選舉以及2016年總統大選,將是馬習會能否成局之重要里程碑。從大陸來看,最重要之政治進程參考點,則是2017年中共第十九大。隨著馬總統任期日益接近尾聲,其政治生命必然會隨民主政體常軌,逐漸落入跛足情勢。其影響力與貫徹政治意志之程度,將是北京觀察評估馬習雙方是否值得一會之指標。

反觀北京方面,習氏上台後新人新政,在內政外交上力圖有所作為,毋庸置疑;但對內所揭示之諸般政策,能否達成移風易俗之功,以及總理李克強在經濟調控上之作為可否奏功,將會影響習、李體制在中共第十九大時,能否掌握全面人事佈局之重要關鍵,而此亦將成為台北考量是否應積極推動高峰會進程之準據。

政治作為重在收放,當雙方互動良好時,循例遵行自無不可,但若是情勢丕變,此等高峰會是否亦會成為曇花一現之舉?其實兩岸不是不想建立高層政治互動之常軌,但台灣首次政黨輪替所造成之政策驟變與反覆,確實影響日後雙方對於建立常態機制之信心。

近日綠營政治人物開始積極西進,而北京方面亦以正面態度加以回應,是否藉此可讓北京政權思維轉換,不畏於建立更高規格之政治互動機制,並且對於台灣就算再次政黨輪替,將不致於造成雙方關係急凍與頓挫,此端賴近期綠營能否在大陸建立其信譽,同時此亦將影響馬習會是否能夠成局,值得吾人後續觀察。

最後要指出,高峰會談本身雖具有象徵意義,但若無實質議題,而淪為「為會面而會面」之虛妄作為,則對雙方實質互動並無助益;對於北京所期待之政治對話來說,更具負面衝擊。政治運作本為取捨交易作為,若無算計實有違常理,但基本原則不可退讓,若為謀取個人歷史定位造勢,更非有為有守之政治領袖所當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