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夢」與經濟可持續發展

林國炯


一、實現「中國夢」的必要條件

2012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大選出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批領導人,同時也展現出新作風和新理念,尤其是對未來強國強軍、建設海洋強國、實現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復興等「中國夢」內容的追求。2013年3月中國的全國政協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兩會期間最重要的議題是選出了以習近平為國家主席和軍委主席的新一批的國家領導層,推行將來十年的新政,包括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等措施,創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形勢,構建中國的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的目標。中共十八大報告對實現「中國夢」的目標提出了具體的路線圖、時間表和指標。特別是,政治方面推動黨政、行政結構和幹部作風的改革,外交方面極力推動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在經濟方面要進行全面經濟結構改革與升級轉型,軍事方面力爭快速建成軍事大國,尤其是一個海洋強國的地位。

就此,中國新領導人推出了一個雄心壯志的「雙百時間表」,那就是在中共成立100週年時的2020年,要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的小康社會,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週年的2049年,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也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目標。實現小康社會的具體指標是要在2020年,全國生產總值(GDP)就2010年(401,202億元人民幣)的標準翻一番,也就是達到80萬億元人民幣的水準。

確切地說,要想實現中國夢的目標則必須要有強大的經濟做後盾,尤其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作基礎,所以未來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乃實現「中國夢」的必要條件。中國30年來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導,國家投資基礎建設為主體的這種新興發展中國家粗放型的經濟模式,也就是初級資本主義剝削型的經濟模式,正面臨經濟結構改革和升級轉型的挑戰。

回顧二戰後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正是如此模式的接替轉移。50、60年代,日本和西歐各國以其廉價勞工成本以及原有科技接替美國日益增長的勞工成本,推動以出口為主的外向型經濟,成就了經濟發展的輝煌。當廉價勞工枯竭和資源成本提高後,於70年代進行經濟結構改革和轉型升級,而亞洲四小龍卻接替了如此以出口為主導的外向型經濟模式,促成了70、80年代四小龍的經濟起飛,直到90年代由於廉價勞動人口有限,出現成本優勢的消失,同樣地面臨經濟結構改革和轉型提升的發展階段。中國充足的廉價勞工人口紅利,在改革開放的政策框架下,於90年代開始吸引了外資以及引進了世界先進實體經濟和技術,創造了過去20年輝煌的經濟發展,成為世界的工廠,2010年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對世界經濟的前景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同樣地面臨日本、西歐、亞洲四小龍等所經歷的結構改革和轉型的瓶頸,由於中國龐大的經濟載體,更將面臨如何推動可持續發展的艱巨任務。不過,中國國情有別於西歐、日本、亞洲四小龍者,乃人口基數大,廉價勞動力充裕,東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重工業基礎雄厚等元素,融合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經濟特有的組成部分,因此有利於依托穩增長中求漸進式經濟結構改革和轉型升級的步伐。

二、中國經濟發展迅速的主要因素

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迅速發展,尤其是過去的20年至今,全國生產總值GDP每年實現平均10%的增長率。總結其原因可以概括如下幾個因素:

1.改革開放政策的紅利:政策開放逐步走向市場經濟,結合大型國企和中小私有企業,形成既有社會主義的公有制基礎加上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內在動力,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揮。

2.人口紅利與出口紅利:中國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悠久文化孕育成熟技術人才。初級經濟發展的起步,利用廉價勞動力促成廉價成本的產品有利出口,增加了競爭力優勢,從而爭奪甚至壟斷國際市場。尤其中國於新世紀初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推動下,國際市場開闊,出口量大幅增加,以致過去20年內中國有世界工廠之稱。

3.外資引進紅利:改革開放後,政局穩定,政策靈活清晰,若干優惠政策有利引進外資包括台資,因此增加資本累積,擴大資本能量,促進生產力。

4.技術引進紅利:外資也同時引進了先進的相關科技,以及有效率的科學企業管理體系,促進了生產力和產量,提高產品品質,結合廉價勞工,形成價廉物美的優勢,提升出口貿易,增加貿易順差和就業機會,創造巨大國家財富,如今中國的外匯儲備量超過三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

5.環保紅利:初級的發展中國家經濟模式,以環境污染為代價促進生產、降低成本,造成自然生態的破壞。20年來中國為了爭奪GDP的高增長率,即所謂的「保八」任務,不惜犧牲環保,遵循過去資本主義國家「先發展後環保」的道路,飲鴆止渴。如今面臨環保的挑戰,影響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6.投資紅利:20年來國家大量投資基礎建設以及發展地方城市擴建,特別是東部沿海的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超級城市,刺激了經濟規模的擴大以及生產力的能量,形成祖國江山換新顏的局面。為了維持GDP穩定增長包括「保八」任務,中央政府持續大量投資基建,尤其從2008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中國投資四萬億人民幣促進基礎建設和大型國企項目,難免出現目前的產能過剩,積壓資產和資金短缺的現象。

三、後遺症和改革阻力

1.改革開放30年來催生了經濟和特殊利益集團,相當程度地左右中央的經濟政策,特別是過去的十年為最。粗放型發展模式慣性影響經濟結構的改革和轉型,阻礙產業的品質提升。多年來借助政策紅利和人口紅利的優勢,過於依賴貿易出口,難以面對國際貿易市場萎縮以及保護主義的抬頭,尤其是2008年以來全球經濟危機帶來的衝擊。

2.近20年來,持續的通貨膨脹,工資逐年的增加,保護勞工法案的實施,使得過去廉價勞工的人口紅利逐漸喪失,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縮小,外資撤出,出口減少,貿易順差縮小,造成大量中小私有企業倒閉,增加失業問題,尤其2008年以來世界經濟萎縮造成的衝擊。

3.產能過剩的壓力:近年來由於世界經濟蕭條,造成出口減少,過度的投資刺激經濟,包括2008年推出的四萬億人民幣巨額投資項目,推動產業擴大,形成產能過剩,積壓庫存,阻礙資金流動,如今各大中企業運營萎縮。

4.房地產泡沫:經過20多年的城市擴大建設,大興土木開發房地產,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大主要支柱。但是由於惡性投資刺激利潤,催生了投機置房倒房現象,加上外資熱錢的炒作,尤其自2006年以來至今為最,推動了房價非理性暴漲,形成泡沫造成信貸危機,空房率劇增,促成潛在的金融危機甚至引發經濟崩潰。近年來中央連續出台針對抑制房價暴漲的各項政策仍然未能阻止各地房地產的畸形發展,令朝野有識之士擔憂。鑒於90年代末發生的亞洲金融風暴,以及2008年美國出現由於房地產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金融海嘯等經驗,國內外專家學者都異口同聲呼籲中國政府推出有效抑制房價非理性增長的具體措施,避免中國經濟由於房地產引發金融危機,影響世界經濟。

5.地方債務危機:地方政府過度投資基礎建設和城鄉發展,尤其地方領導的政績工程氾濫,使得債務高築,影響中央財政。地方政府大量以土地抵押和拍賣土地促進房地產開發來平衡預算,造成利潤掛帥,地產泡沫,城鄉土地進一步失衡。

6.就業危機影響社會穩定:近年來經濟滑落,影響就業率,尤其賴以出口的中小私有企業,嚴重威脅社會穩定,形成潛在危機。城鄉進一步兩極分化和就業問題嚴重影響內需和消費能力的持續性。

7.環保失調:30年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為了加速增長以犧牲環保為代價,造成大量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人民的生活與健康面臨威脅。如今超大城市面臨車輛氾濫,交通堵塞,空氣污染,天氣霧霾的嚴重現象,節能減排推動綠色革命乃當務之急,還我藍色天空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

四、中國經濟何去何從

近年來中國經濟開始下滑,出口縮小,失業率增加,產能過剩,房地產泡沫擴大,地方債務高築,金融失調等等問題,使得國內外經濟學家和金融機構憂心忡忡,擔心中國經濟滑落影響世界經濟,悲觀論者甚至唱衰中國的經濟前景,預測硬著陸,甚至崩潰。國際金融機構如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陸續下調明年和將來的中國GDP增長率,低於中國預定的7.5%,有些甚至低於6%。究竟中國的經濟下滑有多麼嚴重,應該如何提振中國目前的經濟?為了長遠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應該如何改革和轉型,是當前中國政府新一屆領導人面臨的挑戰。對此,中共十八大三中全會將於11月舉行,討論中國經濟未來十年發展的方向,尤其是對於改革經濟的結構和轉型提升的具體措施,就此並推出了中國上海自貿區的專案。習近平主席在10月初舉行的亞太經合會的相關發言中,看好中國的經濟發展前景,表現出樂觀和正面的態度,有信心在2020年,中國的GDP就2010年的水準翻一番。並希望世界各國和亞太地區對中國經濟保持信心和開放立場,拋棄保守的保護主義政策,互助共贏,在經濟全球化下同舟共濟,相互依存。

10月17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發佈了統計局關於目前經濟發展的情況,印證了習近平主席的信心。報告稱2013年前三個季度的經濟發展情況如下:(一)三個季度的GDP分別為7.7%、7.5% 和7.8%;(二)三個季度的生產總值為人民幣38.6762 萬億元,同比增長7.7%。因此,如果沒有突發情況,2013年中國的GDP應該能超過50萬億元人民幣,約合八萬億美元以上,呈現出預期的穩增長勢頭。如此穩增長應歸功於年來中央政策的微調,以及全球經濟逐漸復甦回暖的影響。

依個人綜合觀察,我認為中國經濟的改革和轉型升級應該採取漸進的方式進行,避免休克療法。更應該以政治、行政、國防軍事、金融、教育等多層次和多管道方式推動經濟改革和轉型,實現中國經濟的升級質變。基於此,就個人的觀察和理解略說一二。

1.2013年7月9日李克強總理在廣西主持召開部分省區經濟形勢座談會上的講話,構成所謂「李克強經濟學」的要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保就業、控通脹、防風險、有機結合、一舉多得的方式進行。這些顯然已經就三月初提出的經濟改革思路有所調整,以漸進的方式「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我認為目前的改革思路是正確的合理的,以中國現有的國情,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有機地將目前粗放型模式和企業轉型的開創型經濟模式相結合,避免「欲速則不達」的後果。

2.應該大力推動和落實西部大開發戰略。

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以當初有限的資源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從點到線到面,但是20年來的國家投資建設過於偏重東部沿海地區,形成東西部地區發展的嚴重失衡。 十年前雖然推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可是進展不大,沒有充分的落實,使得東部地區的城市畸形膨脹,人口過於集中,超級城市弊病和問題凸顯,例如交通、就業、住房、治安、教育、醫療、環保、農民工流動人口等等。

中國人口眾多,目前中西部農村廉價勞動力仍然存在相當大的比例,可以為企業西遷提供估計超過十年的人口紅利。西部大開發可以作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切入點和支柱,進一步吸引外資,擴大基建專案,促進地區全面發展。政府應該有計劃地使東部人口過多的省份,包括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廣東、四川等大量移民西部地區,尤其是新疆、青海、西藏、內蒙古等地,為了鼓勵移民,可以推出一些優惠政策,包括有限私有土地產權等措施。中央應該進一步改革全國的行政區劃,形成合理的有行政效率的地方省市行政劃分,推動地方城鎮化建設、交通建設和理性化的房地產開發進程。如此可以促進東西地區平衡發展,人口大體均衡分佈,有利加強邊疆國防建設,實現國家安全以及經濟全面發展的戰略。

3.以行政手段改變全國房地產發展的模式、性質和方向。

為了避免各地區房地產畸形發展,形成投機模式,造成泡沫,威脅經濟可持續成長,中央應該斷然推出行政手段干預,同時保持其經濟發展支柱的角色:

(1)抑制超級豪華社區房舍的興建,對於超標豪宅徵收高房地產稅政策,消弭暴發戶心態和奢侈浮華的不良社會現象,縮小社會貧富極端差距,阻止兩極分化的擴大;

(2)鼓勵經濟型社區房舍的興建開發,加強保障房的供應,設立平均房價的上限,實現居者有其屋,體現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質;

(3)在城鎮化的進程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合作以優惠政策,例如減稅或免稅若干年,推動經濟房的興建,使得居民和開發商雙贏;

(4)以各種優惠政策鼓勵多建廉租房,惠及中下階層的百姓,便利城市的流動人口。

4.在當前國際政治環境不利於中國,美國戰略東移推動亞太再平衡,遏制圍堵中國的崛起,日益呈現的大國軍備競賽,以及中國要實現海洋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背景下,必須擴大軍工企業,加強軍備,從而帶動相關的高新科技產業,創新研發,促進國防,增加就業,拉動內需消費。在各個高新科技企業和軍備更新換代的推動下,實現經濟結構的改革和轉型升級:

(1)以軍工企業的擴大和研發,帶動各個高新技術的提升以及創新,促進其他相關領域企業的發展,如同美國1983年提出「星球大戰計畫SDI」的倡議,所帶動的高科技民營企業,遍及陸海空航太導彈等領域;

(2)在航空領域要積極研發和建造大型民用客機企業,同時製造各種先進武器系統和大型軍機,包括遠端戰略轟炸機等。同時開發探索宇宙,拓展航太工業等;

(3)實現海洋強國擴大船舶軍工企業,加速建造航空母艦以及各大型艦艇。譬如在20、30年內,建造:6艘超級大型核動力航母,10艘三萬噸級重型核動力巡洋艦,20艘兩萬噸級DDG-1000輕型快速隱身巡洋艦,20艘萬噸級中華神盾驅逐艦,50艘大型導彈驅逐艦,80艘各型護衛艦,50艘掃雷反潛艦,50艘大型(五萬噸)登陸艦,30艘大型(五萬噸)綜合補給艦,30艘核潛艇,50艘先進常規潛艇,150架大型預警反潛機等。此外,確保戰略和戰術核武器的研發以及更新換代,精確打擊和防空導彈等系統必要不斷加強。從如此規模的軍備建設可以縮小中國和美、俄軍事強國之間的差距,同時提供軍工企業和相關企業在未來的20、30年內,有足夠持續發展和運營的空間,並且創造大量高新科技的就業機會,提升企業發展的檔次和創新。

5.在20年內逐步增加國防預算至GDP的4%,加強國防建設。

(1)加強國防的基礎建設,例如軍事基地,軍港,海外基地,海疆建設等。

(2)專設高新科技研發基地,基礎科學研發中心等。興辦全國性正規大專軍事院校,以及各軍種相關的技術院校等,培養專業人才,應對現代化和資訊化高科技戰爭的需要。

6.以現有外匯儲備50%進行海外投資企業以及能源開發,保證關鍵和重要資源的持續供應和儲備。並且推動綠色革命和技術創新企業,積極探索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節能減排,提升環保措施,維護經濟可持續發展。

7.在大專教育領域,應該鼓勵大規模專業技術院校的興建,培育大量科技知識人員和技工,提高企業技術轉型,促進經濟結構的改革步伐。

五、結束語

要實現中國新一屆領導人提出的中國夢,必須以強大的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為依托,以堅強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為載體,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邁進。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過20餘年的高速增長,成為世界工廠,躍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然而同時呈現出新興國家粗放型經濟模式的通病,例如出口成本提高、貿易萎縮、城鄉差距、環境污染、地區發展失衡、貧富差距、兩極分化、房地產泡沫等等問題,面臨經濟結構改革和轉型升級,以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內需市場廣大,為經濟結構改革和轉型升級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只要中央決策層能夠下定決心,排除特殊和經濟利益集團的干擾,兼顧本國國情的特點和形勢,必然能夠漸進地推動改革轉型。就切入點而言,我認為中央應該要大力推動和落實西部大開發戰略,如此可以提振未來至少十年各個領域的經濟持續發展。在強軍強國尤其是建設海洋強國的中國夢框架下,應該大力增強軍備,擴大軍工企業,從而帶動相關的高新科技企業,營造轉型創新的環境,提供充裕的研發條件,培育專業人才,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可望可及也。

(2013年10月18日,紐約)◆

作者簡介:林國炯,政治學博士,聯合國裁軍事務首席政務官(退休),歷任聯合國大會裁軍與國際安全委員會主任秘書、聯合國裁軍委員會主任秘書,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客座教授(1997-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