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事件後兩岸關係發展

李慶平
(前中國廣播公司總經理)


馬王事件後兩敗俱傷,影響所及立法院內更為複雜,法案難以推動。2014年六都市長選舉,國民黨會遭遇空前挑戰,六席中保四席為平手,若只保三席或二席,將對2016年繼續執政頗為不利。

但民進黨若要2016年順利執政,有兩個要件,1.提出對的人選,2.對大陸政策進行調整。

民進黨大陸政策的調整是有可能的,關鍵是微調還是大幅修正。

影響民進黨大陸政策的因素,有幾個面向:1.民進黨內部教義派認為堅持台獨黨綱與能夠有機會執政孰輕孰重?2.美國的影響力及關鍵時刻的表態,及動作。3.中國大陸對台政策有無大動作及有關部門對民進黨及中間偏綠者的工作力度。

今年9月陸委會王郁琦主委與澳門特首崔世安見面時互稱職銜,10月7日,APEC「蕭習會」中,習近平說「對兩岸關係需要處理的事務,雙方主管部負責人也可以見面交換意見。」「蕭習會」後,陸委會王郁琦主委與國台辦張志軍主任會面時互稱主任及主委,這是兩岸交流20多年來重大事件,是兩岸關係更上一層樓指標性的里程碑。雙方有互訪的共識,只是選擇在適當的時間進行。

馬英九總統在今年10月10日的國慶講稿中明確提出「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在文稿中稱大陸領導人為「習近平先生」。我們如何解釋這兩項表述?為什麼只能說「同屬中華民族」?因為大陸所提「同屬一個中國」,而「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海峽兩岸並未溝通到達成共識。1992年的「九二共識」,只達成了雙方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在事務性談判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意,並以口頭聲明方式表達的共識。「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如何詮釋呢?這是馬總統在重要文件中對兩岸現階段關係的定調,可推測為三:國內關係,非完全國內關係,及兩岸的特殊關係。但如何達成兩岸正常及實質關係,有待兩岸當局共同努力。

在雙十文稿中稱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先生」,是否為明年在北京的APEC會議測路,值得玩味。

APEC會議是參與國或地區是以經濟體名義參加,參加者是以經濟體領袖或經濟體領袖代表名義與會。兩岸關係已發展到「和平發展期」,大陸對台政策也發展到十八大的「一個中國框架」(台灣同意用「一個中國架構」),同時對兩岸關係有「合情合理的安排」。兩岸當局對「馬習會」,或「習馬會」是有期待的,但如何創造條件?

以目前兩岸關係,馬英九與習近平直接會面,條件尚未成熟。但在APEC中間接會面是有可能的,關鍵在北京當局一念之間。當然,北京會考慮一些問題,如會面談什麼?有無成果?如果民進黨執政如何處理?馬英九已提出了用「先生」的提法,解決了稱謂的問題,大陸是否有相應善意回應?值得觀察。其他事王郁琦,張志軍會面時可溝通,達成共識。

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美國因素一直有其一定的影響力。美國基於其國家利益,維持東亞和平是美國對亞洲政策的重要一環,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中,美國期望兩岸進行建設性對話,發展經貿關係,維持台海和平,但確保台灣在美國亞洲的第一島鏈戰略之內,是其國家利益重要組成部份。中華民國曾是美國的盟友,1979年斷交後,根據美國「台灣關係法」,繼續發展對台民間經貿關係,繼續對台提供防禦性武器。台灣處於第一島鏈的核心地帶,因此維持台海現狀是符合美國利益,如果改變現狀,美國必定關切。兩岸關係已快進入深水區,不僅台灣內部有民進黨的阻撓,美國因素亦是不可忽視。

中國大陸與美國也有經貿及國際戰略的重要關係,美國會重視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存在。兩岸當局要能說服美國,兩岸停止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議是符合美國的利益,也帶給東亞和平。

事在人為,但機遇總是交給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