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民已走上一條單向不歸路

鑫皓
(BWCHINESE中文網時政評論員)


BWCHINESE中文網今日刊文稱,當前中國農民已走上了一條單向的不歸路,而留守農民和城居農民又出現很多新的待解決問題。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後,立即引發各方強烈關注。2004年以來,每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會有一定篇幅談及農村教育。今年的中央一號文 件,有關農村教育的表述出現在第三部分「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中的第16條「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中,一共262個字。

連續12年一號文件聚焦三農,的確也使得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的城鎮化也迅速的在提高。而當前中國農民已走上了一條單向的不歸路,而留守農民和城居農民又出現很多新的待解決問題。

根據聯合國最新的估計,中國2014年的城鎮人口約7.58億人,佔總人口的54%。到了2050年,城鎮人口將達10.5億人,佔人口 的76%,漲幅驚人。未來30年,為農民在經濟轉型,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中尋求出路,中國政府推出了「新農村」概念。新農村是以工促農、以城 帶鄉的構想。

像西方先進國過去那樣,城市的工商業現代化,將帶動農業現代化,並以城市經濟盈餘支持農業。這個格局徹底改變了改革開放前,把城市大部分非工業人口視為「非生產性」消費者,為此而克制城市發展擴充的舊理念。

30多年來,中國城鎮化以每年約一個百分點增長,從1980年的19%,增到2014年的54%。目前中國有超過兩億農民流進城市務工或 經營中小型生意,約佔農民總數的30%。農民大量剩餘勞動力轉移到非農業領域,既能提高留守農民的個人收入,又協助城區經濟轉型過程建設,和加強城區內需 作用。農民參與的城鎮化,是通過內部機制和外部機制的城鎮化。

當前中國農民流向城市已是一條單向不歸路。以貴州流動人口特徵為例:截至2013年3月,貴州流動人口累計858萬人,其中超過70%屬 跨省外流,這其中97%流進浙江、廣東和福建三省。同樣的,貴州本省籍跨縣流動人口,也集中在貴陽和遵義兩個最大城市,流動人口還有「家庭式」和持續性增 長趨勢。

中國的三農問題,是它的農村人口高密度的小農經濟特性。即使到了2050年,以聯合國預測中國農民佔總人口24%,和中國政府為保證糧食安全而設定的18億畝良田紅線估算,人均面積將是2.57畝。到時農民仍有3.4億人,農業人口密度依然很高。

2006年是中國城鄉關係蛻變的分水嶺,這一年標誌由農村支援城市轉向城市支援農村。隨著城市經濟較高效發展,中國農民嘗到城市支援的多 項優惠政策,包括取消農業稅,提供種糧和購置農具補貼,改善農村基礎設施,規範農資市場,加強農村教育和醫療衛生,扶貧和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經濟 和交通得到改善後,可預見的是全國村莊,將從現有的320多萬個逐漸減少,但個別村莊規模卻會擴大。

1967年,孟德拉斯在《小農的終結》一書中,談的就是當時法國「傳統小農」在二戰後經濟轉型中消失。這些小農處在經濟高速增長、工業化 迅速推進的時刻,不是紛紛變賣小片土地,或用自己土地加入規模大的農業合作社成為股東,或成為新式機械化農人,或是奔向城市,身分轉變成城市人口。

在目前階段,對於入城農民,關鍵是如何協助他們的再社會化,以適應城居文化,經濟領域異象,提高就業能力,並逐步解決戶口制、福利和孩子教育等問題,最後達到農民市民化和城市現代化統一的目標。

BWCHINESE中文網之前曾發表文章表示,中國人很快會擠破頭爭做農民。文章表示,對於中國大多數企業來說,需求量最高的往往是擁有 一技之長的藍領,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結束,中國勞工成本的上漲,特別是在大眾化教育背景下,白領不再是應屆畢業生的唯一出路,藍領將是未來應屆生的重要就 業渠道。他分析,從招聘方看,不少藍領崗位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需要具有一定知識、善於在學習中積累經驗的人才在這些關鍵技術崗位上工作。

據最新的調查發現,拉麵師月薪1.2萬元;公交司機月薪8,000元;搬運工月薪8,000元;拌涼菜師傅月薪6,000元;更不用提耳熟能詳的月嫂、速遞員動輒過萬的收入……現在北京很多行業的藍領勞動者工資,早已超出普通白領的工資。新藍領時代已經到來。

原來對於留守農民出現的問題是農民只擁有土地的使用權,而土地的收益權、轉讓權等均未在農民身上。而當今小農生產已經完全沒有競爭力了。那小塊的土地也養活不了今天的農民。在城裡打工,還要回去種那小塊的土地,已經變得不經濟了。這正是大量土地被荒棄的原因。

為提高土地利用規模和效率,新農村政策允許農地轉讓、租賃、拍賣等方式經營和投資。中國國土資源部土地勘測規劃院去年年末在京發布《2014年中國土地政策藍皮書》。藍皮書預判稱,在2015年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中國將在試點地區把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向深入。

除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外,藍皮書稱,2015年的土地政策,將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保證經濟穩定增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前提下積極推進各項制度建設和改革。

2015年將會繼續加大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保護和建設力度。此外,節約集約用地、增量存量並舉將成為常態。

藍皮書指出,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已經納入國家土地利用計畫,今後將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總結出普適性辦法,從試點轉為常規性工作。

同時新農民又將是擁有發達資訊,相對先進的環保生產概念、企業精神的生產者和消費者。

至於如何達致較公平正義的社會可持續發展,關鍵是如何避免將來出現農業產權過度集中在少數人手裡的問題。

不過同時財經作家謝作詩表示,目前土地不出現兼併,改革就是失敗的。他表示,自願交易基礎上的土地兼併不可怕,甚至可以說越兼併越好。應 該說,兼併比不兼併對農民更好。土地不兼併,農民在城裡打工,也沒有好好利用它,也沒有給農民帶來多少收入。兼併之後的農民可以得到一部分錢,農民拿著這 些錢在城裡可以更好的工作生活。那些願意繼續保留土地的,也完全可以選擇保留,因為交易是自願的。

中國未來的小農,將會從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集中化中,尋求機會和突破其傳統貧困的瓶頸;遠景應是人口密度較低,民居環境清潔、節能、美 觀、產品多元化、擁有生活質量,能實現可持續經濟和與自然生態和諧相處的新農村。(http://www.bwchinese.com/article /1067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