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兩岸關係法治化、制度化、優質化

2008年以來兩岸政治關係的回顧與前瞻

倪永傑


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的嶄新時代,兩岸政治關係取得較大進展,涉及多個領域、層面,具有開創性、引領性的意義,但兩岸政治關係滯後於兩岸經濟、文化關係。其局限性制約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鞏固深化。

一、成果

2008年以來推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實踐成果豐碩,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

1.兩岸政治互信不斷增加,確立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兩岸高層反覆強調「九二共識」的重要性,核心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關鍵是認同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2013年6月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代表馬英九表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國共兩黨一致主張,兩岸各自法律、體制都主張一個中國原則,都用一個中國架構來定位兩岸關係,而非國與國關係。同年7月馬英九以國民黨主席身分在給習近平的回函中明確「1992年,海峽兩岸達成『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表達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馬多次強調兩岸是特殊關係,「非國與國關係」、「非國際關係」。馬英九承諾「無論在國內國外,都不會推動『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台灣獨立』」。馬還表示「一中各表」無論如何都不會表述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

2.兩岸成立政治互動合作平台,規劃兩岸政治關係發展方向。大陸方面先後與台灣執政當局、主要政黨、團體建立了合作交流的機制與平台,分別設立國共高層定期會面機制、APEC、博鰲論壇,先後舉行了「胡連會」、「胡吳會」、「胡蕭會」、「習連會」、「習吳會」、「習蕭會」等,規劃兩岸政治關係的戰略框架與發展方向。大陸各級領導赴台交流日益增多,據統計,大陸省部級領導赴台交流的人數超過2,000多人次,省部級一把手率團赴台交流也達到30多次,有20多個省、市委書記訪問過台灣。兩岸搭建了機制化的交流平台,先後舉辦了九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一屆兩岸「菁英論壇」、三屆兩岸縣市「雙百論壇」、六屆「海峽論壇」等。

3.建立兩岸事務主管部門常態化溝通機制,進一步提升兩岸政治關係。基於台灣陸委會是處理大陸事務機構,稱呼陸委會主委官銜並不違背一中原則,但可推進兩岸進一步和平發展,2013年10月在印尼APEC期間,大陸方面順利解決了陸委會主委的官銜問題,由此推動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的會面與互訪,建立了國台辦與陸委會之間常態化溝通機制。2014年內促成陸委會主委王郁琦來訪與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訪台,連續進行三次「張王會」,今年5月又在金門舉辦了「張夏會」,標誌著兩岸政治關係取得歷史性突破。

4.兩岸開展多種多樣政治合作,共組機構共同演習,擴大並深化兩岸政治關係的內涵。海協、海基兩會恢復協商,簽署協議,並在兩會架構內成立兩岸首個共同機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為兩岸政治對話談判創設了範例。兩岸經貿機構已分別在對岸設立常駐機構,雙方就海協、海基兩會互設辦事機構事宜進行協商,取得重大進展。兩岸海事部門連續三年在金門、廈門海域展開海上救難演習,兩岸公安、司法、民航等多個部門分別設立了業務溝通合作、危機應急機制等。

5.兩岸就台灣國際參與作出合情合理政治安排,避免內耗。基於「兩岸一家親」理念,2008年以來兩岸雙方為避免內耗,有關部門之間設立多條政治性、政策性溝通管道,就台灣的國際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避免國際場合的紛爭,兩岸進行合情合理的政治安排,分別安排連戰、蕭萬長參與APEC領袖峰會、台灣有關部門參與世界衛生大會年會(WHA)、國際民航組織(ICAO)年會,妥善處理了台灣與新西蘭、新加坡等國簽署了經濟合作協議,擴大台灣在國際NGO的參與。

6.舉辦兩岸和平論壇。2013年10月,兩岸14家智庫120多名學者在上海召開了首屆兩岸和平論壇,圍繞「兩岸和平、共同發展」主題,就兩岸政治關係、涉外事務、安全互信及和平框架四項政治議題展開研討,跨出了推進兩岸政治對話的實際步伐,為未來兩岸政治對話進行了有益嘗試。

二、經驗

2008年以來兩岸政治關係實踐形成了寶貴經驗,對未來具有重要啟示。

1.堅持一中、增強互信。這是推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基本準則,也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根本保障。

2.聚同化異、把握節奏。這是經過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的推進兩岸政治關係的基本路徑。兩岸政治分歧早就存在,也將長期存在,但並不是固定不變,也不會永遠存在。只要兩岸雙方秉持求同存異、聚同化異的精神,採取先易後難、先低後高、循序漸進、把握節奏的策略,逐步營造氣氛,創造條件,最終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發展兩岸政治關係的路徑與辦法。

3.建立機制,增強動力。這是推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基本策略。正因為兩岸相關部門之間建立了多元、通暢的政治溝通、協商機制,特別是兩岸事務主管機關常態化溝通機制,對兩岸政治關係的發展發揮了關鍵作用,取得了增進互信、釋疑解惑、溝通協作、解決問題的突出效果,降低了兩岸關係的風險,增強發展政治關係的動力。

4.集成兩岸,創新發展。這是推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必然要求。兩岸政治關係牽動兩岸各方利益,需要集成兩岸智慧,秉持同理心與責任感,相互體諒,相向而行,尋找破解政治難題的方案。與此同時,不斷開展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在體制機制、政策措施領域內求新求變,創新思維,另闢蹊徑,贏得機遇,由此帶動兩岸政治關係進入新境界。

三、問題與制約

由於和平發展的時間不長,而兩岸政治分歧十分複雜,2008年以來的兩岸政治關係存在多種局限,面臨種種制約,留下四大遺憾:

1.兩岸政治分歧沒有得到根本化解,兩岸政治定位、對「中華民國」看法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兩岸軍事部署、台灣國際參與問題尚未找到很好的辦法。

2.兩岸沒有開啟政治對話與談判。即使二軌對話與談判也沒有,只有民間性的和平論壇,對台灣當局缺乏實質影響。

3.兩岸沒有結束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議,也沒有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

4.兩岸雙方在民主人權、生活方式、社會制度等方面缺乏共識、缺乏交集,雙方還沒有形成相同的價值選擇。

兩岸政治關係面臨五方面的制約:

1.兩岸政治互信較為脆弱,具有不穩定、不平衡、不全面、不厚實的特徵。包括:台灣方面不斷強調「中華民國主權」,突出「台灣優先」,歧視甚至敵視大陸,踩到大陸的政治紅線,施壓大陸讓一部分人先「民主」起來,呼應香港「占中」運動。

2.兩岸政治分歧制約了兩岸政治關係的發展。包括兩岸政治定位、台灣國際參與、大陸整體軍事部署以及兩岸政治社會制度差異等分歧,並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3.民進黨的阻撓及破壞。民進黨迄今不放棄「台獨」分裂立場,長期「逢中必反」「逢日必親」,影響大陸與民進黨開展黨際交往。

4.台灣民意對兩岸政治關係的疑慮增多。「主體意識」增強,雖然台灣民眾對於大陸的好感度有所上升,但負面仍超過好感,尤其擔心兩岸政治對話、政治談判會「出賣台灣」、傷害「台灣主權」、失去未來選擇權。

5.美日等國際勢力對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疑慮增多,尤其對兩岸開展政治對話、談判、簽署和平協議懷有高度戒心。

四、前景

當前,馬英九施政窒礙難行,心有餘而力不足。明年「520」前的兩岸政治關係深受2016年台灣選舉結果影響,有待選舉結果的塵埃落定。可以預估,今後一段時期內兩岸政治關係處於空轉期。兩岸政治互信呈現弱化跡象,兩岸政治溝通對話平台亟需轉型升級。今年APEC、明年博鰲論壇的兩岸高層會面機制尚需發揮積極、正面影響,國共高層面會機制有待加強。兩岸事務主管機關常態化機制有望繼續進行力。

明年如果民進黨上台,而它不接受九二共識,又提不出讓大陸認可的體現「兩岸同屬一中」的政治共識,兩岸有可能進入冷和平、冷交流的「涼戰」(Cool War)階段,不排除出現局部摩擦、停滯甚至中止。屆時民進黨將面臨來自台灣內部、大陸、國際前所未有的壓力。兩岸協商談判中斷,兩岸協議執行受到影響,國台辦與陸委會之間的常態化溝通機制難以為繼,兩岸相關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停頓。兩岸航班受到影響,陸客、陸生、陸資赴台熱情下降,大幅減少,島內經濟迎來寒冬,股市、匯市應聲下挫,百業蕭條,而蔡英文鼓吹的遠離大陸的「新經濟模式」、「在地經濟」只是空中樓閣,挽救不了台灣經濟。台灣遭遇「外交」衝擊不可避免,產生「骨牌效應」。島內民眾將掀起新一輪的出走潮。民進黨固然可以擁抱美日,充當棋子,但大陸軍事威懾將使其面臨窒息的危險。

高壓之下,民進黨人承受煎熬,政治意志將被摧垮。蔡英文沒有與大陸對抗的資本與實力,除了降低姿態,放軟身段,尋求對話,別無選擇。

五、建議

面對2016年以後可能的形勢劇變,筆者提發展兩岸關係的三點建議。

1.推進兩岸關係法治化。根據「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佈局,大陸對台工作也應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和法律手段,加快兩岸關係法治化進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反分裂國家法》、《國家安全法》、《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等,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保障兩岸同胞權益。創造條件,選擇合適時機,制定「兩岸關係法」。

2.提高兩岸關係制度化。健全完善兩岸政治互動機制、建立兩岸經濟深度合作機制、建立兩岸文化共創共享機制、建立兩岸社會互信機制,以及建立兩岸利益調節機制、建立兩岸風險防範管控機制。

3.促進兩岸關係優質化。兩岸關係需要向下紮根、向上提升、向前跨越,以文明友善、公平正義為價值規範,既要重視兩岸關係發展量的擴張,又要重視質的提升;既要搞好發展,又要注重分配,使兩岸關係發展成果惠及兩岸基層、弱勢群體、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