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地利、人和

析習主席成功訪美因素

宋魯鄭
(巴黎文化沙龍祕書長)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美國的首次國事訪問不出意外的引發全球關注。這一是由於中美兩國在全球的重要性無第三方可比,兩者的關係早就超出雙邊的性質,具有巨大的全球溢出效應。二是今年以來,中美進入了少有的緊張期。雙方在南中國海、網絡安全、亞投行甚至與俄羅斯的關係上都出現了強烈的「不和諧」。特別是在習主席訪問前夕,美國的智庫、媒體以及投身競選的不少政治人物紛紛看衰雙邊關係,大有風雨欲來之勢。

全世界都鬆了一口氣

然而,隨著習主席長達一周的美國之行劃上句號,中美即使不是晴空萬里,此前籠罩兩國的烏雲卻早已散去,說全世界都鬆了一口氣並不為過。一般而言,衡量一次國事訪問成功與否,自然離不開取得的具體成果。根據中方公佈的超過一萬字的成果清單,此次訪問取得的成果超過49項,在政治、經貿、人文、氣候變化、科技、航空等領域都達成共識,近20項涉及金融和貿易合作。

不過必須指出的是,這些成果固然重要,但對於中美這樣的大國而言,更關鍵的是相互之間由此增強的互信以及在此基礎上關係的穩定。正如人民大學金燦榮教授所指出的:(這些成果)表明,中美有改善關係的意願,也有取得成果的能力。

此次中美能夠共贏,實是國際、各自國內大勢所必然,套用中國的話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從經濟的角度看,截止2014年,中國對美出口占出口份額的16·9%,美國則是7·6%。美國是中國第一大投資國,截止2014年,直接投資已達658億美元。中國則是美國的最大債權人,持有美國國債務超過一萬億美元。而美國同樣也是中國較大的債權人,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統計,截止2015年第一季度,美國大銀行持有969億美元的中國債權。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美國證券公司、基金公司通過QFII以及滬港通等渠道進入中國證券市場,而大量的中國公司則選擇美國上市--不僅為了融資和提高知名度,更是為了迅速進入國際市場。

體現中國對美國金融政策的影響力莫過於此次美聯儲推遲加息。雖然目前美國加息理由充分--經濟復甦、就業良好,但正是顧慮到貨幣政策對中國和新興國家的外溢影響而做出了十分罕見的決定。

當前國際形勢促成中美合作

從國際關係角度看,目前西方面臨冷戰後空前的艱難時勢:伊斯蘭國強勢崛起、阿富汗塔利班愈戰愈勇、伊拉克和利比亞幾乎陷入無政府狀態、敘利亞和葉門內戰不僅影響中東穩定,更造成歐洲的難民危機。2014年的烏克蘭危機則令美歐和俄羅斯的矛盾全面激化。特別要指出的是,歐洲的危機已衝擊歐盟建立的基礎:難民危機迫使各國紛紛重啟邊境管制,威脅到歐盟人員自由流動準則;希臘危機則威脅到成員國永久性地位的原則。歐元動盪則威脅到歐盟迄今為止最大的一體化成果。

在這樣的情況下,整個西方都無法再承受中美關係的波動,相反還需要中國發揮積極的作用以幫助度過難關。如果說密切的中美經濟關係是雙方的壓艙石,哪麼目前的國際形勢則是中美關係必須合作的催化劑。

從美國國內角度看,奧巴馬任期只剩一年多一點,穩定對全球都有巨大影響的中美關係是他的政治責任和追求。事實上我們也不妨認為他缺乏和中國全面對抗的政治意志。更何況,面對國會和共和黨的故意反對和強烈壓力,奧巴馬也希望通過習主席的成功訪問,提高自己的政治影響力。

對於中國而言,一個穩定的中美關係同樣是至關重要。一是中國正處於現代化的關鍵時期:政治全面反腐、經濟轉型與經濟週期疊加、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急需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二是中國面對的外部矛盾都和美國的介入有關。比如東海問題、南海問題、台灣問題。中美關係穩定,無疑有利於中國的應對。尤其重要的是,台灣選舉即將舉行,傾向獨立的民進黨很可能勝選,中美關係的良好對民進黨形成了強大的外部約束力量。

當然,中美有穩定雙邊關係的共識固然重要,高超的外交藝術同樣不可或缺。這一點深諳此道的西方世界心知肚明。《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皮林就撰文指出,習近平首先會見西雅圖商界菁英--甚至停留時間長於華盛頓--而不是華府政壇領袖,顯示他深悉「權力的本質」。這些商界菁英不受權力任期限制,更能影響這個社會法規訂定的方式,他們在經濟和社會方面的影響力,也大大超過政府可影響的範圍。

十個最富的人可主導白宮

簡而言之,在中國,一百個最富的人不可能影響政治局,但在西方這種制度下,十個最富的人就可主導白宮。而且在出訪過程中,中國面對雙方的不同問題,頻頻大手筆出招。比如經濟領域,凡是中國需要美國又能提供的,往往豪氣逼人。採購三百架波音飛機就是一例。不僅顯示了中國強大的實力和廣闊的市場,又展現了中國改善中美關係的誠意。同時還宣稱未來五年中國將進口10萬億美元商品,對外投資超5,000億美元,出境人數愈五億人次。如此誘人的前景,任何想干擾中美關係的人士都不得不三思而行。要想收穫這樣的成果,至少五年內中美關係不能動盪和逆轉。

至於美方極為關注的網路安全,中國則積極予以回應,強調中國政府不會以任何形式參與、鼓勵或支持任何人從事竊取商業秘密行為。當然習主席也表示,中國有13億人,中方無法保證每個人的行為。

除了硬對硬的談判,習近平還不失時機地展現觸及美國社會內心的能力。整整一周,他在不同場合提到美國舉國上下耳熟能詳的經典人物:梭羅、惠特曼、馬克.吐溫、傑克.倫敦、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聯邦黨人文集》、托馬斯.潘恩的《常識》,同時也瞭解國父華盛頓、拯救國家統一解放黑奴的林肯以及領導二戰勝利的羅斯福。

此次習主席訪美成功,國際、國內的意義怎麼評價都不為過。但從海外華人的角度來看,有一個意義非比尋常。哪就是暫時破解了美國心中的「修昔底德陷阱」,為中國贏得了發展的時機。

今天的中美關係確實來到了一個歷史十字路口,進入到了國家戰略利益博弈期:不同於過去具體的、局部的摩擦,比如最惠國待遇、人民幣匯率,而是誰的模式更有生命力、吸引力;誰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和它所賦予的世界領導權,這也包括誰是下一個世界貨幣。

一個驚心動魄難以預測的大時代

儒家中國傳統上就是一個內向、非擴張性的民族。中國也沒有挑戰任何國家的主觀故意。但在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的迅速發展,必然導致擠出效應和替代效應。比如,過去西方統治世界依靠的是對資本、工業產品、原材料定價權的壟斷。中國崛起後,這三個壟斷紛紛打破,這自然動搖了西方的統治基礎。站在西方立場來看,中國自然是威脅。因此,在中國進入崛起最後一公里的10到20年間,將面臨美國的全面戰略挑戰。不僅中國,人類歷史也隨之進入一個驚心動魄的、難以預測的大時代。

所以在戰略上彼此都知己知彼的今天,習主席對美國的訪問能取得如此成果實屬不易。但我們也要清醒的認識到,2016年美國大選之後,中美關係又將進入一個不確定期。不過只要中國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佔據主動。這包括繼續促進經濟發展,成功轉型--道理都明白,實力取決於發展,穩定也取決於發展,解決問題也取決於發展;繼續有效地回應民意--十八大以來,反腐、整軍、治吏、深化改革、完善大病醫保、及時處理各種突發災難及事故,已是一脈相承;繼續理論創新,爭奪話語權。徹底改變自己有理也說不出、「講不好中國故事」的不利狀態。

最後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中美戰略博弈並不是人類歷史上全球權力交接的重演,具有非典型性,未必是零和的遊戲。成功崛起的中國不會是第二個西方,不會如同美國一樣動輒以武力做為解決問題的手段。

從文化上看,中國歷史上長期主導東亞,帶給東亞的是和平,而當以西方為師的日本甲午一戰取代中國之後,帶給東亞和世界的則是戰爭。所以哲學理念是「和諧」和「共生」的中國,貢獻世界的應該是一個更好的秩序。習主席說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就是這種哲學傳統的體現。

基辛格、施密特語驚四座

這裡有必要引述一下西方乃至全球都享有盛譽、中國老朋友基辛格和施密特的看法。2012年11月29日,在德國漢堡舉辦的中歐漢堡峰會上,兩位老人聯袂登場,語驚四座:中國不會背棄自己的和平發展傳統,西方也不必為中國崛起而產生恐懼甚至對抗的思維;如果有天中國真的在新國際體系中佔據了更多主動地位,而西方則走向了衰落,對西方人而言,首先應該做的不是指責中國的崛起,而是應該首先反思,自己做錯了什麼,使得自己走向衰落。

對此我們只能說,未來的10年和20年,中美最後的博弈將成為全球的主軸。這不僅決定著全球力量的重新分配和洗牌,更決定著未來人類文明的走向。曾經幾千年引領世界的中國,已經到了再度領航的時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