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泰國在大湄公河區域的發展戰略分析

宋鎮照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經所特聘教授)


大湄公河流域(GMS)地處戰略要衝,歷來是大國博弈和國際社會關注的重點地區 ,目前出現中國與泰國在區域內積極佈局發展戰略。基於地緣政治與經濟考量,以及地理區域發展的挪移,在GMS區域內的發展戰略隨著中國的崛起,以及積極投入GMS,對GMS內部造成區域經濟秩序的衝擊,傳統上印支半島湄公河流域的經濟大國泰國也出現區域戰略的思維改變。就大湄公河區域內部之政經秩序變遷來看,中國與泰國逐漸形成雙元經濟競爭戰略地位。中國作為GMS合作機制中唯一的大國,對推動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發展相當積極,並強調「包容性發展」為核心策略。泰國位於GMS區域的核心地理位置,對GMS的經濟整合素來扮演極為重要角色。以下相對中國與泰國在GMS的發展戰略思維,進一步說明。

(一)中寮合建GMS新核心戰略地位

中國與寮國有著密切的傳統黨國外交關係,不僅基於地緣政治考量,或同屬共產體制,還有經貿合作。寮國長期以來依賴中國的程度相對比較高。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以及中國積極進行南向東南亞的經貿發展,試圖和東南亞加速經貿的整合,尤其透過GMS走廊的開發,更成為中國南向印支(中南)半島的重要管道。

寮國是GMS六個國家成員之一,近年來寮國區域戰略地位之所以提升,主要因為寮國是唯一與其他GMS五國接壤的國度,而且與中國向來友善,相對於中越關係隱藏衝突、中緬關係近來生變、中泰關係競爭濃厚、中柬地理位置不相鄰,因此寮國無疑地是中國進入GMS的重要跳板,而中國唯有透過寮國才能有效掌握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連結命脈。因此,前進寮國便成為中國前進GMS的重要橋頭堡戰略。

從中國經濟崛起與其在亞洲區域地緣戰略的格局來看,中國要整合其周遭邊界的東南亞、東北亞、南亞、中亞和俄羅斯的區域經濟,讓中國真正成為亞洲經濟核心,並實踐其經濟走出去戰略,關鍵的第一步戰略,無疑便是走向東南亞,並與東南亞進行密切的經濟整合,這可從2010年元旦啟動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建構整合工程見端倪。而中國與東協的經濟整合將成為中國與南亞、中亞、東北亞經濟整合的重要參考樣版,中國豈能不重視對東協經濟的發展。而中國前進東協經濟發展的捷徑,無疑地將會先整合中南半島的GMS經濟,因為中國也是GMS成員國之一。而中國欲前進與整合GMS區域經濟,寮國無庸置疑地便成為中國走出去地緣戰略的首選基地。因此,中國前進寮國是中國整體戰略下的關鍵第一步,而前進寮國成功與否,牽連到中國是否可以掌控GMS經濟發展。對寮國來說,這無疑地是一種地緣區域經濟戰略上的機會與利基,也是中國建立其在GMS的主要經濟根據地,而中國的區域戰略機會將翻轉寮國經濟與整體發展。

基於此,中國積極投入寮國基礎建設投資、工業區開發、經濟援助、互聯互通、人力培訓、水利資源建設等,雖然讓寮國依賴中國經濟不斷的提升,卻也讓寮國經濟快速發展,順勢整合到中國與東協自貿區域經濟體系。同時,在中國的印支半島區域政經戰略下,讓寮國從一個被忽視的內陸國邊陲經濟體變成一個區域交通運輸、基礎建設、物流行銷中心「紐帶」。很明顯地,寮國已經成為中國南向東南亞政經發展的主要根據地。

身為東南亞唯一的內陸國家,寮國政府一直企圖將國家從「陸鎖國」打造成為「陸聯國」,目前寮國公路網總里程雖已超過45,800公里,並以每年4.5%速度增長,但仍無法達到東協一體化發展的基本要求。對此,寮國公共工程與運輸部試圖聯合國營機構、民間資本以及國際援助等途徑,提出一個總投資額近60億美元的長期計畫,一方面提升道路建設標準,另一方面可從「陸鎖國」打造成為「陸聯國」的區域發展地位,讓寮國閉關鎖國經濟進一步走向開放,融入中國和GMS的經濟合作圈,從一個邊陲衛星的依賴經濟地位,翻轉成一個新的具有都會經濟戰略地位的區域核心。

此外,寮國也是陸路連接中國與東協國家路程最短的國家,其區域優勢地位突顯,加上信奉佛教,多年來政局穩定,但因發展程度低,基礎建設嚴重不足,但資源豐富,又居區域重要戰略地位,在中國推動一帶一路戰略之際,勢必需要中國的援助與貸款,而中國為打通與東協區域經貿整合,勢必也會傾全力投資寮國基礎建設,並善用其GMS的中心樞紐位置,中寮雙贏合作關係將會日趨密切。

面對寮國在區域經貿發展地位的翻轉,中國大量資金與經貿的積極投入,將提供寮國更多的發展契機,特別是在基礎建設方面,將為寮國提供一個健全的發展基礎,寮國的發展契機勢必為外資企業所重視。

(二)泰國提升GMS核心戰略地位

泰國是GMS中經濟實力較大的國家,是GMS經濟的核心國家,素來也是一個微笑、人民有禮、友善的佛教國家,不僅位於中南半島中心位置,更處大湄公河流域的核心地帶,是大湄公河區域一個大消費市場。二次世界大戰後,赤焰蔓延,泰國成為此區捍衛所謂民主的前線,美國在冷戰前期,面對越南、柬埔寨、寮國的共產勢力興起,也讓泰國東北部當作主要基地,可以隨時出任務砲襲寮國、越南與柬埔寨。美國軍隊曾以烏東、呵叻和烏汶為大本營,前進寮國、柬埔寨和越南。

就泰國的發展來看,因為依賴歐美核心經貿體系,同時基於交通運輸考量的地理比較利益,泰國政府向來偏重於曼谷地區的經濟和產業發展,相對地忽略了位於大湄公河流域的泰國北部和東北部的發展,阻礙了此區域的經濟成長,出現所謂「雙元的經濟模式」發展,即曼谷地區以工業為主,而北部與東北部則以農業為主。不僅出現了曼谷地區富裕,北部與東北部貧窮的問題,更造成明顯的區域發展失衡。因此,北部和東北部很多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只能被迫到曼谷地區工作,甚至飄洋過海到國外當外籍勞工。

但從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思考,泰國北部與東北部在區域發展上的戰略意義,將隨著中國快速崛起,歐美經濟衰退,重構整個區域地緣經濟與區域經濟秩序,模糊或是弱化以往「核心與邊陲」、「都會與衛星」明顯對立的「不對稱」區域發展關係,原本在區域上「不利」發展的邊陲與衛星位置,反倒轉變成新型大區域秩序下的「有利」區域地位。泰國北部與東北部已然成為GMS核心地帶,在有利的區位發展戰略思考下,不僅泰國政府與企業的投資會流向北部與東北部,甚至也會受國際資金青睞,尤其歐美和日本的資金,將有助此地區的快速發展。

同時,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強力推出對北部與東北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新投資促進戰略,因為泰國北部與東北部地區是泰國的新發展戰略地區,亦是GMS的經濟樞紐、糧食作物和替代能源作物的生產基地,以及農產品加工產業和其他支持產業的生產基地,更是掌控緬甸、寮國、柬埔寨經濟的前哨地區。特別是東北部20個府當中就有10個府與鄰國接壤,北部地區17個府當中有七個府與鄰國接壤,突顯泰國北部與東北部地區與鄰國的密切關係,讓泰緬、泰寮、和泰柬等邊境經濟相當活絡。泰國政府將加大與泰國北部、東北部地區鐵路、高速公路、電力項目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甚至高速鐵路的發展,以帶動地區的發展潛力。泰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開始向國內與國外招商引資,投入以再生能源為主的電力產業、畜牧業為主的農業、食品加工業、初級橡膠加工產業、電子產品製造業、車輛零件製造業、服務業、運輸物流業,以及環境商品產業等。

最值一提的是,泰國第四座泰寮湄公河友誼大橋(清孔—會曬)通車後,也讓昆曼公路全線開通(昆明—西雙版納—會曬—清萊—清邁—南邦—彭世洛—曼谷等),此不僅使中國與東協互聯互通邁向新時代,也實現所謂的GMS南北經濟走廊,讓泰國北部、東北部成為全線交通的樞紐,更能讓泰國、中國西南、寮國和緬甸市場連接起來。而且受到東協經濟共同體、大型交通基礎建設以及城市化的推進,如中泰高鐵和泛亞鐵路將在東北部交匯,如昆曼公路的開通,皆讓泰國北部與東北部的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

泰國北部與東北部位於GMS核心位置,可說是中國與中南半島兩大市場核心地區中核心地區,唯有好好發展核心經濟位置,才能掌握GMS的經濟利益。從戰略上說,誰能夠掌控GMS經濟,誰便能掌握中南半島與中國的市場,誰能夠掌握中南半島的經濟,誰便能掌控東協的經濟,甚至進一步主導印度、東協和中國的三大市場。很清楚地,泰國又可掌控GMS的核心經濟地帶:泰國北部與東北部經濟,透過善用泰北和東北部的發展優勢,才能突顯泰國在GMS的政經發展的機會。然而,泰國向來欠缺對北部與東北部和GMS連結的重視,勢必延緩泰國在此地區的經濟優勢建構,對於向來是GMS的經濟大國,泰國顯然面臨區域發展失衡的困境與挑戰。以往只面向海洋出口為主的貿易經濟,以歐美先進國家為貿易地區,隨著歐美經濟蕭條,市場需求的萎縮,重創了泰國的出口經濟。現在要轉向到內向型的後院市場開拓經濟,與中國市場整合,以及以GMS市場為主的地理區域經濟,便顯得有點措手不及,但機會如何掌握,便視泰國政府是否重視北部與東北部的發展而定。

(三)結 語

表面上看起來,中國與泰國在GMS是處於競爭態勢,但對GMS區域經濟發展與整合卻是互蒙其利。畢竟中國與泰國的資金投入,將有助於GMS之經濟發展,而中國與泰國資金之所以願意大量投入,也是為了進一步提升影響或掌控GMS的經濟走廊能力,並可以得到支配中南半島和整個東南亞的經濟優勢機會。

但在此兩個雙層地理和國家戰略邏輯裡,出現了重要發展認知與機會:就是必須建立一個交通完善、基礎建設完整、健全服務業、生產企業和物流暢通、高質的農業生產、甚至要有良好的金融業為基礎,以及高度優質的人力和高技術的勞工,同時要依賴充分教育的人力培訓制度。唯有富裕與高度經濟整合的GMS發展,才能扮演更稱職的經濟走廊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