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從增信釋疑談習近平訪美

張麟徵
(台灣大學政治系名譽教授)


中美關係這幾年風風雨雨,頗不平靜。隨著中國大陸實力日益增強,美國對中國的疑慮不斷上升。美國推出的「亞太再平衡」與「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等政策,都在遏制中國的崛起。雖然自奧巴馬上台以來,中美兩國舉行了無數次的戰略與經濟對話,但兩國關係並未因此拉近。為了避免兩國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習近平於2012年尚未接大位時,就在訪美行程中提出,中美應該致力於建構「新型大國關係」;2013年習奧加州莊園會時更提出:太平洋夠大,可以同時容納中美兩國;2014年瀛台夜話中又分析了中美兩國雖有國情差異,仍不妨礙兩國建構新型大國關係,但美國始終未能釋懷,也未正面回應。

一、增信釋疑的成效如何?

最近美國學界不斷炒作中美關係已頻「臨界點」(David M. Lampton),中美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戰略互疑」(Kenneth Lieberthal),中美摩擦可能會盤旋上升(Lyle Goldstein)等話題,對中美關係充滿焦慮。也許是為了回應美國學界與官方的這種焦慮,大陸外長王毅將習近平9月的美國行,定調為是一趟「增信釋疑」之旅。習近平再一次向奧巴馬重複,中國崛起並無意稱霸,不會威脅美國現有的國際地位,或挑戰其領導的國際秩序,建構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刻不容緩。但美國聽得進去嗎?

從「增信釋疑」這個角度來檢驗習近平美國之行的成敗,中美兩國官方表面上都相當肯定,但評論家則有各式各樣的解讀。有的認為成果豐碩,有的認為互疑如舊。

前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麥艾文(Evan Medeiros)認為在網絡安全、氣候變化、軍事關係、國際經濟等議題上,中方的承諾令人鼓舞。甚至在南海熱點方面,習近平也做出無意軍事化這些島礁,尋求問題和平解決的談話。大陸學者金燦榮樂觀認為,兩國下一步有可能啟動包含商業與國安的網絡空間行為準則商談,為全球樹立榜樣。布魯金斯學會主席桑頓(John Thornton)認為,中美兩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兩國之間有分歧,建立信任需要時間,但肯定習近平此次訪問美國,與奧巴馬共同討論分歧,有利於雙方增進理解,消除誤判。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總裁、美國前副防長哈姆里(John Hamre)也覺得此次訪問還不錯,雖然沒有重大突破,但在這個時候有一次好的訪問很重要。

可是持負面看法的人也不少,即便是上述這些表態肯定的人,也有一些保留。他們認為,別看中美間達成了49項洋洋灑灑的成果與共識,其實內中都有玄機與分歧。就以網絡安全來說,前美國助理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並不相信中國願意合作重建網絡安全對話機制,他建議美國對網絡違規個體仍要採取懲罰行動,不必害怕中國再關閉網絡工作小組。坎貝爾還認為,美中關係未來不可避免的會有更多的分歧與緊張,但認為雙方承認並努力處理,比假裝分歧和緊張不存在要更健康。

再以南海問題為例,習近平否認中國在南海搞軍事化,強調中國在南沙群島的建設不針對,亦不影響任何國家。主張現行作為是因應周邊國家挑釁的反制措施,中國有權維護領土主權和正當合法的海洋權益。中國致力維護南海和平穩定,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南海爭議,並堅持維護南海航行自由。美國對這些說法並不接受。中美雙方雖然同意繼續儘早完成南海行為準則磋商,保持建設性溝通,但是如果周邊國家的態度不改,美國慫恿支持這些國家的行徑不變,衝突將不會止息。在南海問題上美國政府,特別是軍方對華態度強硬而不妥協,造成今年香格里拉會談上,中美兩國將領與外交人員的火爆對話。

網絡與南海只是冰山一角,由此切入觀察,就知道中美的分歧範圍有多大,有多難化解。

二、戰略互疑消除不易

中美之間要增信釋疑,必須雙方都有誠意,單方面的善意是不夠的。

作為一個享有百年以上霸權的美國來說,從來沒有想到在前蘇聯崩解之後,這麼快的又出現了一個威脅其霸業的新強權。儘管中國搬出儒家王道思想,中國歷史,正告美國,中國不是「國強必霸」的西方國家,中國接受美國的既有地位,也無意推翻現有的國際秩序,但是美國就是聽不進。美國在重返亞太的戰略下,放任並鼓勵日本毀棄和平憲法,解禁集體自衛權,支持日本在釣魚島、東海、南海的胡作非為,呼應並支援菲律賓與越南對中國南海領土的掠奪,使亞太緊張情勢不斷升高。

對中國來說,中美關係是全球最重要的一組雙邊關係,中國的崛起一定要美國諒解,習近平不斷敦促美國積極建構不對抗、不衝突的新型大國關係,固然是因為中國需要一個和平的外在環境,也是因為中美的共同利益遠超過彼此的矛盾。經濟上的互賴不在話下,在節能減碳、對抗暴恐、維持區域和平與安全、重建國際金融秩序等議題上,兩國都需要攜手合作。

當然,在承認美國的國際領導地位的同時,崛起後的中國也想要美國接受他應得的名分與尊重,以及與其國力匹配的國際話語權。以捍衛固有領土主權為例,中國當然不容美國支持周邊國家對其領土鯨吞蠶食。但中國捍衛主權,不論在東海、南海、印度都被美國解釋為擴張,破壞區域現狀。中國反制分離主義,不論在西藏、台灣、香港,都被美國以違反人權為由汙衊。戰略互信如何建立?

三、公道自在人心

其實在美國也有人對美國的政策有所檢討。

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Z. Brzezinski)從戰略高度觀察中美關係,指出南海問題不應成為中美關係的中心議題,對美國機艦頻頻對華抵近偵察十分不以為然,認為這是一種過時的、片面的安排,容易激起各自國內的敵對情緒,發生事故。他反問:「每週我們都在中國領空的邊緣飛行,我們喜歡中國飛機在非常靠近舊金山或洛杉磯的地方飛嗎?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我們的海軍艦船也在非常靠近中國領海的地方穿行。」布里辛斯基指出,美國沒必要做些刺激中國的事情,反之亦然。他呼籲美國不要漠視中國人民的民族主義,處理不好,對美國並不有利。

另外一個美國元老外交家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對中國問題更是看得透澈,他主張中美兩國「共同進化」(co-evolution)。那就是說,中美兩個大國追求不同的國際政治秩序,但又都無力壓倒對方,那麼不如在今後相當長時間內,各自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各自國內,在同一個世界體系內按照各自的軌道「平行發展」,這期間兩國可能相互影響、相互合作,也可能相互制衡、相互鬥爭,但必須全力避免正面衝撞。北大教授王輯思所提的「兩個秩序」大約也就這個意思。眼下看起來中國有這個意願,美國卻無。

四、實力改變世界

季辛吉的「共同進化,平行發展」,某種程度其實就是國際現行秩序的描述。由於中美兩強實力都大到讓對手無法忽視,雙方也極盡可能地避免衝撞。不過如果美國一再地測試中國外交容忍底線,特別是在東海、南海,則不能完全排除擦槍走火的可能。

就實力而言,無論是在經濟、軍事、科技等方面,中國與美國都還有一段差距。不過西方媒體,如法國費加羅報卻以為,就經濟而言,中國是一個上升中的強權,美國即使現在經濟實力仍然超過中國,但畢竟是一個式微中的強權。一旦越過死亡交叉,形勢可能倒轉。中國經濟雖然目前也發生問題,但中國不斷自我糾錯,進行中的經濟改革,打貪懲腐就是。務必找出經濟下滑的癥結,予以排除。

習近平這次美國行,除了正式的國事訪問,與奧巴馬懇談,邀請美國參加「亞投行」,表態「永不稱霸,絕不擴張」之外,還率領龐大企業團體在西雅圖與美國企業界會面,大手筆地砸下300億美金購買波音客機,此舉彰顯中國強化中美經濟合作的誠意,也展示了強大的購買力。聯合國之行,一篇《謀共同永續發展,做合作共贏夥伴》的演說,贏得掌聲不斷。所提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加對最不發達國家的投資、免除內陸與小島發展中國家的債務等,在這些國家眼中,簡直就是觀世音再世。

美國也曾經有過大手筆對外採購,一擲千金的援外,但那都是上個世紀的事了。這個世紀,美國或許還有一些對盟國的軍援,但微不足道。大手筆的經濟援助則完全不見。這一情形印證了中美經濟實力的反轉。

經濟上美國既力不從心,要遏制中國,有必要進行大範圍的戰略收縮。美國表態要將三分之二的軍力部署在亞太,近幾年更在東亞地區到處搧風點火。但這一行徑也顯露:一、美國必須從其他地區撤出,才有能力應付亞太變局;二、美國已經無法單獨對付中國,必須依賴日本、菲律賓、越南這些國家來幫腔。中國的反應是掌控釣魚島海空通道,建立東海防空識別區,進行南海島礁建築工事,在中亞推出「一帶一路」,創建亞投行。這些部署相當程度沖銷了美國的亞太再平衡與亞太經濟夥伴兩個政策。

說到美國的戰略收縮,可謂雜亂無章。否則,何以倉皇撤出伊拉克、阿富汗,留下一堆爛攤子?讓激進的伊斯蘭國應運而生?何以各處的顏色革命都走味變調?革命後的敘利亞與利比亞更加民不聊生?埃及還是軍人治國?烏克蘭丟了克里米亞,還陷入內戰?何以反恐變成「越反越恐」?何以難民問題成為盟友的夢魘?一味指責別國時,美國應不應自我反省?

五、台灣的關心

台灣朝野擔心習近平美國行會對台灣有所不利。但習近平在華府並未提及台灣,倒是奧巴馬,照本宣科的把美國立場宣讀了一遍,就是三報一法。在中美關係上,台灣最近幾年似乎已經不是焦點。一方面,這顯示美國在此問題的分寸拿捏上頗有心得;另方面,也顯示中國更有自信可以掌握台灣問題。

大陸對馬英九與國民黨本來有相當期待,但是看後者這兩年來的表現,已經不抱太多指望。能片面拍板的事自己做就可以了,M503航線的開闢,卡式台胞證的發行,自然再無必要與馬政府磋商。尤其當下獨派選情一片大好,國民黨竟不計形象是非、黨魂黨格,陣前換將,倒柱推朱,拿香對拜的靠向台獨,大陸在台還能指望誰?當然只能捲起袖子自己來幹。

一旦獨派在台灣執政,大陸反而少了顧忌。蔡英文如果不回應九二共識,不處理台獨黨綱,習近平說會「地動山搖」,但這並不表示大陸要對台用武。殺雞焉用牛刀,大陸只需在經濟上對台收緊,台灣經濟就會逐步下行。蔡英文說要南向發展,參加TPP,徐圖有尊嚴的參與RCEP,那都是白日夢。東盟國家自己都向北與大陸攜手整合了,南向有甚麼利基?光一個豬肉進口,台灣人民都不能讓步了,談甚麼加入TPP?既然要與大陸切割,連對台那麼有利的ECFA架構與系列協議都杯葛到底,大陸豈會幫助台獨參與RCEP?經濟上的自我設限,加上外交海嘯即將席捲台灣,人民可能無感嗎?社會可能沉得住氣,不動盪嗎?

六、結 語

執政者要觀天下大勢,勢之所趨,必須隨勢而動,趨吉避凶。習近平要懂得觀勢,瞭解中國的崛起在當今是勢之所趨,要把握,莫錯過,也要小心避過路上大大小小的絆腳石。 奧巴馬及其接班人也要看清,世界局勢朝向多元化格局發展,非美國可以強行扭轉。奧巴馬上台時就知道美國實力今非昔比,必須單點突破,所以選擇劍指亞太;要進行大規模戰略收縮,從亞西中東,甚至歐洲非洲退場。但是重返亞太,底氣不足,雖然鑼鼓喧囂,改變不了這一區塊的政治結構,該起來的還是會起來。其他地區的戰略收縮,呈現脫序姿態,下台身段難看,更使各地區陷入空前動亂。此時此刻,美國要認真傾聽中國的說法,努力化解對中國崛起的疑慮,審慎思考建構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必要性,因為此一外交工程不僅有利於中美兩國,也有利於解決國際社會眾多紛擾問題。

至於台灣未來的領導人也要認清現實,對抗大陸無異以卵擊石,自外於中國更是背祖忘根,禍及子孫。現狀也許還會苟延一陣子,但會每況愈下,徒增人民痛苦,最後還是為潮流所淹。

辛棄疾詩云:「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鮮活的形象化了,中國崛起與兩岸統一的潮流趨勢無人能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