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復50週年紀念幣考釋

游浩賢


史學家陳寅恪創「今典」以別於「古典」,誠為別開生面,用來考證史實評析時事,往往可發千古之覆。現在姑仿其例,創「今文物」以別於「古文物」,實例是為紀念台灣光復50週年而發行的紀念幣。

幣陽銘文正書18字,上下兩列,皆由右至左,因為是正書(楷書),無需釋文。幣陰銘文除中間正書「拾圓」及阿拉伯數字「10」之外,上下兩列篆書19字,上列由右至左,下列因為是反置,故呈由左至右。釋文:「共同經營大台灣,摶聚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值得注意的是銘文雖是淺近的白話,字體卻是古奧的篆書。這種古今揉雜、左右並容、正反兼合的體例無以名之,最合適的字眼就是銘文裏的「摶聚」了。

說到白話文,就讓人聯想到胡適先生,以及毛子水先生給胡先生寫的白話墓誌銘。借用陳寅恪先生的名詞,這篇墓誌銘可以算是「今典」文學,而台灣光復50週年紀念幣不但是名副其實的「今文物」,銘文裏又有豐富的「今典」,實為重要的歷史文物。

雖然今文物上用的是白話文,可是不僅有僻字應訓詁,更有今典該箋註。「摶」(ㄊㄨㄢˊ)之為僻字,不是個人偏見,撰寫本文是用電腦打字,「摶」就不在常用字之列。「摶聚」一詞也不典,《經籍纂詁》支收此詞,40冊1.8萬頁的《中文大辭典》也沒有這個詞。「摶」字給的第一個聯想就是女媧氏摶土作人的神話故事,用白話文解白話文,三民書局《大辭典》「摶」字的第一個解釋是「用手把東西捏成一團」,想來應該可以用在此處。令人好奇的是,如果聯想到摶土作人的故事,那麼是誰來捏呢?誰又是被捏的泥人(Puppet)呢?

紀念幣鑴以政治口號堪稱一絕。「共同經營大台灣」的今典當然是「經營大台灣建立新中原」,現在捨棄了「建立新中原」,而要「摶聚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可是圖案裏代表共同體的台灣雖然在有經緯線的地球背景上大得不成比例,可是畫了縣界反而顯得四分五裂。

紀念性的器物例須揀擇吉祥字詞。「休戚與共」雖然是常用成語,一般人知道「休」是吉祥字恐怕不多。「休」固然可以解為「美、善、嘉」,也可以聯想到不吉祥的「萬事休矣」。對仗的「戚」解為「憂懼」,恐怕聯想不出什麼吉祥話。至於「與共」的「共」如果不作副詞解,而作名詞解,恐怕就更不吉祥了。

中華民國正式記年向來不用西元。民國34年台灣光復,這個年份不僅是婦孺皆知,而且琅琅上口,1945則不然。圖案裏的1945讓人聯想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國年份,而1995更讓人聯想到閏8月。西元元年是耶穌誕生之年,採用西元的一個解釋是李總統是基督徒,這至少比主張無神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採用西元要振振有辭得多了。

游浩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