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核危機下美、「中」關係的挑戰與機會

何思慎(輔仁大學日文系〔所〕教授)


一、前 言

北韓繼1月6日在咸鏡北道吉州郡進行氫彈試爆後,於農曆除夕,以發射「光明星4號」衛星為由,發射火箭,藉此測試為國際禁止的洲際彈道飛彈技術。美國主管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羅素(Daniel Russel)表示,北韓此舉,使聯合國「更加有理由」對北韓採取更嚴厲的制裁。日相安倍晉三更指金正恩違反聯合國安理會禁止北韓進行核武及彈道飛彈試驗的決議,是對日本安保的重大挑釁行為。

過去,北韓在核武發展上的兩項瓶頸為核武小型化、輕量化技術及投射載具的研發,但氫彈試爆及「光明星4號」順利發射,意味北韓核武發展進程上取得重大技術的突破,使北韓的核武危機瞬時升高為國際社會現實的安全威脅,此不僅使朝鮮半島局勢更形惡化,更牽動「六方會談」成員中美、「中」、俄、日、韓的互動,影響亞太安全甚劇。

二、北韓操弄大國矛盾,制裁難見效

冷戰後,北韓藉發展核武鞏固金氏權力體制,並以此恫嚇國際社會。金正恩繼承其父親金正日藉發展核武鞏固北韓體制的戰略,在對美、日外交談判中自抬身價,爭取其所欲之經濟奧援。然而,美、日不願在北韓的核武威脅下,遂其所願,不僅拒絕承認北韓為擁核國家,更祭出經濟制裁,逼使北韓放棄發展核武的念頭,避免東北亞核武擴散。

誠然,美、「中」、俄、日在朝鮮半島非核化中,利益一致,但著眼於各方在半島的戰略利益歧異,在對北韓的制裁措施中,各方步調難以齊一,制裁效果受限,致使北韓能操弄大國矛盾,持續核武發展。惟北韓經濟困頓是事實,而北京雖仍為其經濟的主要奧援,但近年來「中」、朝「血盟」關係生變,此次北韓核武試爆即一反過去,不再事前知會北京。對於脫僵的北韓,北京的不悅溢於言表。

其實,面對美國的「再平衡」戰略,中國大陸周邊國家除韓國外,紛紛在外交上,選邊美國,與之結盟,而「中」、韓接近的推力之一即為北韓不斷在核武發展中加碼。韓國寄希望於北京對平壤更有效的制裁措施,因中國大陸握有制裁北韓的關鍵,但中國大陸的對北韓制裁向來投鼠忌器,深怕過激的措施導致北韓體制瓦解,帶來邊境上的難民潮及美、日、「中」在朝鮮半島勢力的消長。中國大陸對北韓軍事裝備及其他有利核武研發物資的轉移或出售之限制為德不卒,因平壤仍能自中國大陸獲致其所需的經濟物資,致使金正恩對制裁「無感」。因此,大國各自利益盤算下的對北韓制裁,難以打到北韓痛處,迫使其在核武發展上縮手。

三、朝核加深中美戰略猜忌

金正恩再度進行核試,說明國際社會過去對北韓的制裁方案失敗,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致電中國大陸「外長」王毅時,呼籲北京停止一切與北韓的交往。冷戰後,北京對平壤的影響力雖弱化,但中國大陸仍為北韓主要的經濟及外交支持者,北韓最主要之經貿夥伴為中國大陸,北韓九成的出口市場在中國大陸。顯然,中國大陸為挹注北韓外匯的主要源頭,若北京對平壤不祭出嚴格的貿易制裁,難以迫使金正日低頭,在擁核上斷念。

金正恩核武發展上的挑釁使聯合國安理會啟動新一波的對北韓制裁已無懸念,惟北韓仍強勢回應國際社會的譴責與施壓,並藉關閉兩韓開城工業區運作,沒入韓國企業在開城的資產,作態不惜玉石俱焚。然而,北韓深信其在核武發展中的冒進勢將擴大「美日同盟」與中國大陸的戰略矛盾,促使在東海、南海爭端中齟齬不斷的美、「中」更形對立,以圖確立有利於北韓賴以生存的東亞「新冷戰」格局。

北韓的核武威脅確實為美國的「再平衡」戰略提供堅實的客觀基礎,突顯美、「中」的戰略猜忌。在北韓發射衛星之後,美國決定在駐韓美軍增加部署型「愛國者Ⅲ型」(PAC-3)飛彈,並順勢啟動美、韓「薩德」(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 THAAD)戰區末端高空飛彈防禦系統協商議程,激起北京直指華府「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洪磊表示,此舉不利於緩解當前緊張局勢,亦不利區域和平穩定,並將損害中國大陸的戰略安全利益。中國大陸認為,韓國此舉無異加入美、日反飛彈框架,且「薩德」系統威力強大,其AN/TPY-2陸基移動雷達偵搜半徑達兩千公里,遠超過朝鮮半島範圍,形同在中國大陸榻旁安置監控系統,使北京成為「楚門秀」中的主角。

北韓升高核武危機使漂流的「美韓同盟」得以重新定錨,其間金正恩試圖展現平壤對北京的「血盟」價值,爭取習近平的安全承諾。惟擁核自重的北韓將成中國大陸尾大不掉之邊患卻為不爭事實。因此,金正恩的氫彈試爆及衛星發射牽動美、「中」關係的敏感神經。誠如習近平在與朴槿惠的電話會談中所言,「半島不能有核,也不能生戰生亂」。對北京而言,金正恩在核武發展上的虛實不是重點,中國大陸為難之處在於外交上如何對應金正恩宣稱的氫彈試爆及洲際彈道飛彈技術的提昇,祭出足以嚇阻北韓的經濟制裁手段,卻不致令北韓崩解,其間輕重拿捏,考驗著習近平。

朝核危機升高為北京帶來美國兵臨城下的戰略麻煩,在華府敦促下,日、韓「慰安婦問題」「最終解決」的達成,延宕多時的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GSOMIA)及攸關自衛隊與韓國軍隊間融通物資等的《物資勞務相互提供協定》(ACSA)締結重現曙光,加上「薩德」系統建置協商啟動,在在鋪陳「美日韓同盟」的路徑,亦加深中國大陸與「美日同盟」間的戰略猜忌。為避免中國大陸與「美日同盟」陷入不可逆的對抗,阻斷「一帶一路」拼接,北京無法坐視金正恩在核武發展上我行我素,相對於美、日對北韓實施更嚴厲的單邊制裁措施,擴大對北韓的貿易禁運及外匯、企業資產凍結,北京雖未跟進,但態度轉向支持聯合國的新制裁方案卻是不爭事實。2月12日,王毅向《路透社》表示,聯合國應該採納新的決議,確保北韓付出必要代價。中國大陸駐聯合國「大使」劉結一透露,美、「中」在制裁北韓的意見上,正在接近。聯合國考慮對北韓祭出石油進口管制的殺手鐧,亟待北京的臨門一腳。美、「中」在東亞安全戰略中雖存在歧見,但中國大陸反對美國借題發揮,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促使北京轉向支持聯合國制裁北韓。

因此,中國大陸勢將聯合立場一致之俄羅斯,藉聯合國的制裁迫使北韓重回「六方會談」,制度性解決北韓核武問題,弱化部署「薩德」系統的正當性,並使「美日同盟」近逼朝鮮半島師出無門。惟金正恩想藉核武重獲北京的青睞,再續「血盟」恐徒勞無功,因北韓儼然為中國大陸的麻煩製造者,「中」、俄聯盟對抗「美日同盟」非北京外交利益所在,平壤最終可能成為試圖搖動兩隻狗的尾巴。

四、結 語

金正恩在核武發展中一意孤行的行徑,難以複製1950年6月的韓戰將東亞推入冷戰的國際政治格局。在「中」、韓接近,「美韓同盟」陷入漂流之際,金正恩藉試爆氫彈之舉意圖「扭轉」美、日、「中」、韓的戰略位置,將韓國推向美國,促使中國大陸回到身邊,成為北韓的安全戰略依托。

雖說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再平衡」推進中,牽制中國大陸對亞太區域政經秩序影響力抬頭的意圖昭然若楬,但不可將之簡單化為再現冷戰。美、「中」雖存在地緣政治上的競爭,惟習近平「新型大國關係」的提示即透露北京迴避與華府戰略對撞的雙輸結局。金正恩想藉擁核激化美、「中」在東北亞的戰略矛盾,逞其權力鞏固之目的。或許北韓核武危機升高能使漂流的「美韓同盟」重新定錨,但亦可能為美、「中」「新型大國關係」建構意外找到著力點,金正恩擁核的算盤撥得響與否,端視中國大陸制裁北韓準頭的拿捏。北京在朝核問題中,如何與美國「和而不同」,證明其對北韓的影響力,將考驗冀求「有所作為」的「習式外交」,亦為「新型大國關係」建構成敗所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