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與台灣:一體同命

張麟徵(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至今為止,國民黨似乎還沒從1月16日選舉的慘敗中回過神來。為了黨主席補選一事,黨中又傳出本土非本土的區分與議論;大咖不願出面競爭黨主席,只想等著黃袍加身;放話說補選的只是過渡黨主席,明年8月應該鞠躬下台,讓適格者出任;年輕的「草協聯盟」矛頭對準檯面上大老,批評黨內權貴當道、決策黑箱,要求黨內民主、一次性解決黨產、發起青年行動改造國民黨;另外一批則組成「制度者聯盟」,要求黨內建立制度,路線辯論、降低黨主席選舉門檻、青年團制度民主化、黨內民主由下而上、培養中生代黨內主管、保障黨工權益等。眾聲喧嘩,絕大部分是權謀,只有「制度者聯盟」較理性。似乎國民黨一分再分的路還沒走到盡頭。

一、國民黨的前世今生

回顧超過百年歷史的國民黨,從當日的壯志凌雲,為了推翻滿清,再興中華,無視艱難,不畏犧牲,從北伐、統一、抗戰一路走來,終於擊敗日本,躋身世界五強之一,是多麼的風光與激勵人心。後經國共內戰,退守台灣,但國民黨仍然心繫神州,志在統一,兢兢業業,經營台灣,令人對未來還抱持希望。回頭再看今天的國民黨,從蔣經國的偏安一隅,識人不明,錯用李登輝,引狼入室;到李登輝從內顛覆國民黨,分裂國民黨;又與陳水扁聯手推動去中國化政策,終至台灣分離意識高漲,謳歌日本殖民,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李登輝不僅壯大了主張台獨的民進黨,導致政權輪替,且讓國民黨也喪失了傳統的理念價值,跟在民進黨後面,拿香隨拜。

國民黨從沒表態贊成或主張台獨,但是跟隨民進黨路線的結果,追求中華民國式的獨台已經是事實。當國民黨放棄了追求國家統一,復興中華的傳統理念與目標,就是放棄了自有品牌,難以與民進黨區分。追求台灣獨立的群眾,會支持正牌的民進黨,不會支持副牌的國民黨。而支持兩岸統一的群眾也與國民黨漸行漸遠,或加入新黨、親民黨,或選擇做為失聯黨員,在選戰中或選擇票投其他藍色政黨,或選擇缺席,因此導致國民黨兩度失去政權。

二、國民黨路線及政策遭選民唾棄

檢討敗選原因,從政策層面看,是這20餘年來,國民黨人未能識破「本土化」、「民主化」等口號後的政治工具性,追流行似的跟在台獨政黨後亦步亦趨,結果造成民進黨不斷脹大,自身不斷萎縮。也未能警覺李登輝、李遠哲、杜正勝等人的教改,其真實目的只是推動全面去中國化,給台獨的土壤深耕施肥。從心理層面看,是「外來政權」的批評使國民黨人喪失自信心,「外省原罪」的心理使其對民進黨的指控喪失抗拒力。台獨政黨慣用的標籤,如「不愛台」、「親中賣台」等威力無邊,對國民黨政治人物產生巨大壓力,使得他們在政策上、施政上不敢不往民進黨靠。馬英九為何放棄「終極統一」,而代之以「不統、不獨、不武」?為何先主張簽訂「兩岸和平協議」,後來又放棄?為何將送立法院備查即可的服貿協議,改為送請「審查」?為何不敢對「太陽花學運」的亂民依法驅離?這一切都是上述心理因素造成。

因此,國民黨想要浴火重生,敗選檢討最重要的是政策與心理,簡言之,就是路線與信仰。路線正確,信仰堅定,自然心理健康,政策就不會出錯。政黨靠理念糾合群眾,實踐政黨的政策與目標。政黨也如商品,行銷靠品牌。必須有自有品牌,區別市場,才能打響名號。偽劣仿冒,是打不過正牌的。國民黨要與民進黨爭市場佔有率,決不能與民進黨賣類似的東西。選民非常希望在這次黨主席補選中,國民黨能進行路線與政策大辯論,更希望國民黨在迷途20多年後,能早日回歸正道。

三、調整路線才能走出泥淖

國民黨目前面臨內憂外患:外有民進黨虎視眈眈,如「不當黨產」的清算,內有本土非本土、派系、世代交替、改革路線等問題。此時此刻誰接黨主席都很吃力,因為接黨主席的人必須既有理念,又有手腕;既有膽識,又有謀略;既能帶領,又能傾聽;既能堅持說服,又能調和鼎鼐;既能高瞻遠矚,又能明察秋毫。這樣一個領導人,放眼國民黨內還真不易找。

吳敦義雖尚不能滿足上述這些條件,但比較接近,不過他身段太多,不想競爭。以這次參選黨主席的幾位候選人來說,離滿足上述這些條件都有一定距離。蜀中既無大將,只能擇優而舉。如此,洪秀柱應當比較適任,至少他在理念、膽識、傾聽、說服等方面還不錯。不過坊間一直傳說國民黨本土派各個勢力,不能接受洪秀柱的理念與路線,聯手防堵他。如果傳言屬真,表示敗選後的國民黨人仍不能理解國民黨的獨台路線正是造成敗選的一大原因。如此,黨主席選後國民黨的問題將仍然存在。

本土與非本土本是民進黨用以奪取政權,李登輝用以分化國民黨的工具。民進黨靠其壯大了實力,取得了政權;李登輝靠其裂解了國民黨,幫助台獨政黨取得了政權,國民黨的本土派難道看不清嗎?此時此刻國民黨如果還困在本土與非本土的泥淖中,說穿了就是受李登輝獨化政策影響太深,忘記了國民黨傳統主張與信念,將自己困在獨台或終極統一的路線之爭中。國民黨如果走不出李登輝陰影,習於和民進黨比本土,卻昧於國際情勢與兩岸實力的變化,不僅難以浴火重生,奪不回台灣的執政權,也將陷台灣於兩岸風暴之中。

四、盤整改革,首重路徑

路線與政策是國民黨改革的重中之重,但這並不意謂國民黨在組織、用人、黨產、派系山頭、綠軍臥底等議題上沒有問題。

國民黨一直說要轉型為美式選舉型的政黨,要扁平、精簡,其結果許多地方黨工不是被裁撤,就是投閒置散,平時如此,選戰開打時何來動力?美式選舉型政黨在台灣是不通的。組織可以精簡,但不能精簡到使黨喪失識途老馬,吸納並經營新血的能力。

談到用人,世代交替是必走的路,但也要走得穩健。2000年政權第一次輪替後,國民黨就沒有著力練兵。馬英九2005年接任黨主席,2008年選上總統之後,雖然啟用了不少新人,但這些新人華而不實,沒有理念與理想,只會揣摩上意,跟隨所謂主流民意,結果腳步跟綠營越來越沒有區別。況且這些青年才俊,大多是不次拔擢,才不服眾,德不配位,反讓循正常管道服公職的人浩歎「朝裡無人莫做官」!國民黨當然應該大批啟用年輕人,但必須有識人之明,必須經過嚴格考察,不能撿到籃子裡的都是菜,動不動就空降,布衣卿相。就是因為草率,所以才會出現像林益世、賴素如貪腐之流的人,或是像江宜樺臨危不知應變,反討好太陽花學生,不明是非的人。進用年輕人之時,必須考核其對黨的理念與忠誠度,意識型態已經綠化的人,如草鞋聯盟楊偉中那一批,引進黨內就會發生養老鼠,咬布袋的後果。更重要的是,選舉練兵必須長久經營地方,不能臨時拉夫,選敗走人。 黨產早在李登輝時代就敗得差不多了,馬英九上台又追砍了幾刀,現在黨產對國民黨已如雞肋,保留對退職黨工應發放的退休金外,其他不如散去。如果財去人聚,又少了民進黨的死纏爛打,國民黨也就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民進黨批評國民黨與地方派系、宗親、黑道掛勾,所以馬英九上台就讓國民黨疏離這些勢力。但是國民黨疏離後,民進黨卻全盤接收。最近幾次選舉,南部一片慘綠,反映的就是尚存的黨工意興闌珊,地方勢力大幅導向民進黨。國民黨如果還要發展與選舉,就得檢討這些做法,逆民進黨的主張而為方是正道。國民黨一向虛心廣納民進黨建議,如政黨退出校園,黨政軍退出媒體。結果是你退出,他加入。大學校園如今一片綠油油,媒體話語權如今完全操在綠營手上,就是這個原因。這個教訓不能不記取。

五、記取敗選教訓,自救天救

這次選舉,國民黨慘敗,國會席次只剩35席,總統得票上更輸了308萬票。民進黨大贏,在國會取得68席,蔡英文得票高達689萬票。不過與2012年相比,蔡英文得票只成長了80萬票。換言之,不是民進黨成長太快,而是國民黨萎縮太大。國民黨輸的308萬票,近一半給了宋楚瑜,另一半多拒絕出來投票。仔細盤算,國民黨的基本盤還在,只是選民不爽國民黨,要不是賭氣的亂投,就是不投。目的就是告訴國民黨,你的路線與政策背棄了我們,你不改,我們就不會投你。因此,國民黨能否再起,第一大因素就繫於國民黨是否能記取教訓。此一因素操之在國民黨,如能在改革的道路上穩步前進,滿足此一因素並不難。只是李登輝陰影猶存,本土派戒心極高,對改革構成很大的障礙。

另一因素操之在民進黨。如果民進黨執政後台海無波,內政成績也不錯,國民黨要再起就有一定難度。但事實上,完全執政對民進黨而言可不是甚麼好事,因為此後將無法轉嫁責任,好壞都得自己一肩挑。台灣內政沉痾由來已久,經濟停滯不前,青年就業困難,薪資長期低迷,產業外移,青年出走,這些現象,與其說是國民黨執政不力所造成,不如說是因為國民黨抗壓力不夠,屈從民進黨主張所造成。算起帳來,本質上都要歸咎於民進黨。

民進黨如果不改變其反中、反核、鎖國等政策,上述內政問題不僅很難解決,只怕還會進一步惡化。反核導致電力拉警報,不利產業發展;反中導致兩岸交流拉警報,台灣經濟亮紅燈;更不要談外交國防上即將面臨的衝擊。

馬政府為台灣所爭取到的兩岸和平紅利,如兩岸貿易中取得對大陸巨幅出超,彌補了台灣對美日歐等地的大量入超;觀光產業成為台灣產業的新火車頭,增加就業,帶動景氣;季節性蔬果採購與養殖業者的契作契約,解決了南台灣農漁民的燃眉之急。蔡英文如果堅持不接受九二共識、兩岸同屬一中,不放棄台獨黨綱,此一兩岸紅利恐怕即將化為烏有。目前觀光業已經因大陸赴台旅遊人數下降拉起警報,相關業者人心騷動。情勢如果持續惡化,到時候人民自然會從選舉語言的激情中清醒,重新評估民進黨及國民黨的政策主張,到底何者對台灣人民有利。雖然說國民黨把自己的再起,寄託在對手的困難上不是有為者所當為,但其效果還是不能忽視。

六、結 語

中國人相信禍福相依,否泰相續。國民黨墜入谷底未始不是一件好事,它提供了一個機會讓國民黨人認真反省:在理念信仰上迷途知返,在組織人才上穩健改革,在地方經營上水隨形變,在文宣掌握上激起共鳴。最重要的是徹底放棄本土非本土之分。如果國民黨做不到這些,那就隨他去吧,沒有國民黨,太陽明天還是一樣會升起。只是,國民黨與台灣一體同命:是國民黨八年浴血抗戰收回台灣,也是國民黨把台灣弄得迷失了自己,忘了自己是中國人;如果國民黨不能參與兩岸的統一工程,國民黨的消亡,就預告了台灣被統的命運。

對民進黨而言,完全執政其實是一刀兩刃。它理論上雖可以讓民進黨不受牽制,實現其台獨建國,或借殼(中華民國)上市的台獨理想,但外在形勢卻又不容蔡英文盲動;在施政責任上,它使民進黨前面沒了可以擋子彈的國民黨,沒了代罪羔羊,而後面卻有以尖刀相頂,自己卵翼的時代力量。這情勢大大限縮了蔡英文兩岸政策及若干內政政策上的迴旋空間。

蔡英文若以為用「維持現狀」、「尊重現行中華民國憲政體制運作」兩招,就可以在九二共識的外圍不斷繞圈子,換說辭,忽悠大陸;又相信美國人在兩岸穿梭,一定能讓大陸做一些妥協,讓他可以概括承受馬政府的兩岸遺產,那就太一廂情願了。蔡英文的「最後一哩路」,雖然沒有在選前困住他,但卻在選後築起高牆,難以跨越。

蔡英文的當選並不出大陸的意外。就是因為早就看到了這個結果,習近平在去年3月「地動山搖」的講話,11月習馬會上「小舟翻覆」的講話,都是因應兩岸關係逆轉的預防性措施。事先昭告國際,警告蔡英文及美國政府,不接受現有兩岸關係政治基礎的嚴重後果。

跳不出意識型態的緊箍咒;不能面對國際及兩岸的現實狀況;無視於習近平的一再警告;不明白美國對大陸兩岸政策的無處著力;終將使蔡英文的政權受到內外衝擊,台灣前景黯淡。對台灣人來說,無論藍綠,走到這個地步,對於此一共業,大家也只能承擔。民主政治果然是自作自受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