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在 「西縮東進」政策下的挑戰

孫若怡(稻江科技暨管理大學教授)


2011年以來,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國家政策與國際戰略上,除致力提振國內經濟的發展外,對世界各地採取逐步放緩策略;另一方面,卻轉而置重兵於西太平洋以布局重返亞太。所謂重返亞太也就是美方所說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美國將傾其總體國力,圍堵並削弱中國的發展,以確保其在世界上的獨霸地位。

2016年1月6日,隨著釣魚島與南海問題持續發酵之際,以北朝鮮進行核試爆為由,美國聲稱將在南韓部署薩德導彈防禦系統反制。10日,美國更向朝鮮半島派出B-52戰略轟炸機,之後並出動「北卡羅來納」號核動力潛艇,參加在韓國東部海域進行的韓、美聯合艇潛演習。3月,美軍將派遣「斯坦尼斯」號核動力航母參加「關鍵決斷」和「鷂鷹」的韓、美聯合演習。對美國在朝鮮邊境正要部署的「核武三件套」--核動力航母、戰略轟炸機和核潛艇等配備,俄羅斯《真理報在線》直指:「這一切都顯示了美國正在為一場『新朝鮮戰爭』備戰」。我們從朝鮮半島的危機裡,看到美國「東進」政策的實境,難免禍臨家門的隱憂。

面對外力的侵凌,自中國外交戰略的視角出發,一方面回顧美國西縮戰略的作為,另一方面檢視自身與周邊國家的關係,或許讓我們在折衝樽俎之際,能更留餘裕,知所進退。

美國西縮戰略的實踐

廣義而言,美國西縮戰略的實踐可泛指涵蓋除亞太以外的所有地區;因此,此一戰略的最終目的,端在劍指中國並集中全力對付中國的用意,也就更為明確。而自2010年迄今,在西縮戰略的執行上,又可以好幾個不同的面相、對象與地區,來分別加以說明。

1.經濟發展與貨幣戰爭

2015年8月,歐巴馬在接受《紐約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面臨的最大威脅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他認為只有對內重振經濟,使美國的經濟發展繼續凌駕世界其他國家,才能確保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12月3日,在他不斷努力下,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終於通過了一項為期五年、金額高達3,050億美元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法案》,用於美國國內高速公路和高鐵等方面的建設;歐巴馬認為這項法案的通過,對於重振美國經濟非常重要。

除卻積極規劃提振自身的經濟方案外,美國也不忘處處掣肘中國的經濟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美國廠商不斷收購中國現有企業的股權,或對高科技技術的進口進行封鎖,甚至干預並操縱股市與匯市。事實上,一場美國對中國無硝煙的貨幣戰爭,早已進行了數十年。

此外,美國始終反對提高中國在世界銀行中的份額,對於中國倡議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AIIB),更是竭盡所能的阻撓盟國和其他國家加入。另一方面,則進一步籌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除試圖主導訂定亞太地區的經濟規則,也在制衡中國的經濟發展。

2.外交鬆綁與拉幫結夥

2013年8月,歐巴馬在華盛頓召開了「美國--非洲領導人峰會」,邀請非洲地區50個國家領導人與會,堪稱有史以來美國與非洲國家間規模最大的一次會議,旨在促進美國在非洲的貿易和投資發展,強化對非洲國家的聯繫與影響力,進一步削減中國在非洲的作為與努力。

為了免去後顧之憂,自去年以來,美國對曾被其長期制裁的國家解除封鎖並恢復邦交,其中以拉丁美洲的古巴最具代表性。另一方面,在獲得了伊朗所釋放的美國人質後,也隨之解除了對伊朗的長期經濟制裁。至於對伊朗的核問題,則是積極主動介入多邊談判以求解決,為中東的變局釋放出另一股相互制衡的力量。

3.柔性干涉與捨棄單邊行動

2010年12月,自突尼斯爆發了所謂民主運動以來,阿拉伯世界一些國家的民眾紛紛走上街頭,要求推翻本國的專制政體。這個俗稱「阿拉伯之春」的革命風潮,使得利比亞、埃及、伊拉克與敘利亞等國的政權,瞬間變色或陷入長期動盪殺伐之中,而美國那隻影武者之手,藉著經濟援助、輿論宣傳、尋找代理人等方式,總是在其間操控自如。

自冷戰以降,美國在世界各地進行軍事干預,韓戰、越戰、阿富汗戰爭和兩次波斯灣戰爭,打著自由民主旗號,可謂無役不與。但近10年與以往最大不同之處,則在不派遣地面部隊直接戰鬥,而是動員同盟國或夥伴採取集體制裁行動,戰爭經費也由各個國家分擔。例如在利比亞推翻格達費政權的過程中,法國與英國扮演了主要的轟炸任務;在消滅伊斯蘭國一事上,歐巴馬始終拒絕派出地面部隊參戰,反而要求英、法、德等國出兵;對烏克蘭問題的處理,也採取這個原則,以北約國家的力量來對抗西烏克蘭與俄羅斯。2015年5月,英國《獨立報》報導,在歐巴馬執政的期間裡,美國首次沒有參與世界上任何地面的軍事行動。

相對於外交戰略上的西縮,其「東進」之勢則可以銳猛視之。除在釣魚島和南海事務上,不斷藉島嶼問題拉攏日本、菲律賓與越南等國,挑釁、壓迫中國外,更不時與各同盟國,在鄰近中國的海面進行具威脅性的軍事演習。美國以最先進的科技軍備,企圖自日本海、黃海、東海迄南海對中國做C型包圍,欲困中國於亞洲大陸之內。

另一方面,軍事上美國則繼續向亞太增兵,並大量更新既有部署的軍事裝備。首先,把裝備更先進的核動力航空母「羅納德.雷根」號派駐日本,還向關島增派了三架最先進的B-2轟炸機。在菲律賓則增加了P-8A「海神」間諜偵察機,並與新加坡達成協議,在那裡部署同樣的間諜偵察機。其次,耗資87億美元對關島軍事基地進行大規模重新修建,欲把關島打造成能駐紮4,8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中心;同時,還計劃在關島部署「薩德」導彈防禦系統。更有進者,美國還計劃把海軍第三艦隊的活動範圍擴大到西太平洋,以便與第七艦隊開展更密切的合作。

2015年,美國利用與日本重新修訂防衛合作方針之際,片面允許日本自衛隊可以在全球各地採取軍事行動,並邀請該自衛隊派遣戰機和軍艦到南海巡邏。做為世界領袖國家的美國,完全無視於二戰後國際秩序的安排與維繫,視日本如棋子,只為美國國家戰略利益服務。與此同時,美國大幅增加在南海海上和空中的巡邏偵察活動,並蓄意在我南海島嶼附近進行軍事挑釁,公然宣稱在南海進行的巡邏是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

為了挑起南海的紛爭,美國不但不斷支持菲律賓和越南等國侵佔我國的島礁、開採海底石油、修築防禦工事,進而挑起事端與衝突,還積極在該區域建立軍事基地。2016年1月14日,根據菲律賓ABS-CBN網站報導,菲律賓國防部發言人加爾韋斯表示,菲律賓計劃向美國提供八個軍事基地,用於興建存放軍備和補給物資的設施。英國廣播公司報導,菲律賓軍方發言人13日表示,其中三個基地位於呂宋島,包括克拉克前美軍空軍基地,兩個位於巴拉望島,毗鄰南海。除了八個基地外,美軍還有意使用呂宋島的民用碼頭和機場,包括去年逾100艘美軍船隻停靠的蘇比克灣。目前,美國部署在亞洲地區的海軍力量,已佔其該軍種力量的55%。

2010年7月23日,希拉蕊於河內召開的東盟區域論壇上指出:「美國在該地區及聯合國海洋公約框架內,和平解決南海島嶼及領土爭議上,擁有至關重要的國家利益」,此後,美國政要們常喜歡在各種不同場合提出:「中國對南海主權的宣示,不僅妨礙了這一海域的自由貿易,而且還違反了國際海洋法」。故而「維護南海航行自由與安全」,正是為了維護美國人的利益。眾所周知南海地區是世界上主要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每年佔全球33%以上的海上運輸,有高達四萬艘貨輪進出其間。隨著中國經濟的起飛與發展,這種繁榮景象也愈發紅火,何時聽過該區因戰爭而中止通行過?實際的狀況是,美國軍艦千里迢迢橫越太平洋到南海,挑撥區域內國家,引發紛爭,對中國進行軍事偵察,始終未曾間斷,到底是誰破壞了這個地區的寧靜與和平?已不言而喻。

一帶一路與中東外交策略

2013年9月,在習近平訪問中亞四國期間,曾向其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10月,總書記出訪印尼和馬來西亞,再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同月,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中,他進一步揭示了「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強調應把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各國人民想過上美好生活,地區得以繁榮發展的願望結合起來,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

自此,「一帶一路」這一宏大構想成為中國國家發展的戰略藍圖;並以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為基礎,推進與不同國家間的互信合作。跳脫「韜光養晦」的內斂作為,中共十八大以來的外交布局,正以一種嶄新的面貌面向國際關係的新發展。同時,中國揭示了不搞國強必霸,堅持和平發展;不搞零和博弈,奉行合作共贏;不搞強權政治,尊重個別國家的選擇;不搞唯利是圖,踐行正確的義利觀。誠所謂:「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也。

一、國家經濟戰略藍圖

「一帶一路」指的是「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稱;其中「陸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路」這一構想成為中國國家經濟戰略發展的重要藍圖。「一帶一路」的發展路線共計五條:

A.「絲綢之路經濟帶」從中國出發分成三大路線:1.經中亞、俄羅斯到達歐洲;2.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和地中海;3.是由中國到東南亞、南亞、印度洋。

B.「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兩大路線:1.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2.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這一條新規劃俗稱南線的航路,可貫通印度洋與南太平洋間的經濟動脈,有助「大洋經濟圈」的發展。

為了有效推動「一帶一路」的發展,習近平特別強調與相關國家的合作,必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則,努力與沿線周邊國家做到戰略對接、優勢互補的目標。因此,迅速地得到來自歐、亞各地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並已分別簽屬了經濟聯盟建設對接的聯合聲明、戰略夥伴關係、對接協調機制、基礎建設計劃等合作文件。「一帶一路」一端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另一端是極具活力的東亞經濟圈,一旦泛亞鐵路網得以建設完成,海陸串連全球44億人口,經濟總量約21兆美元,分別約佔全球的63%和29%;直接間接可帶動中亞、西亞、南亞以及東南亞的全面發展,並能將經濟的利益輻射惠及非洲。

另一方面,與周邊國家保持友好和平的穩定關係,是中國繁榮發展的必要條件,更是落實「一帶一路」的保證。因此,習主席在短短三年期間,風塵樸樸的走訪各地的邦交國,其中特別重視的正是沿線的周邊國家,相關到訪的行程幾佔一半。其中東南亞三次、中亞三次、南亞兩次、東北亞兩次,就是要以敦親睦鄰之義,表達與周邊國家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經濟上,全面互利、合作共贏;安全上,互信包容、共擔責任;文化上,交流借鑑、相互促進;意識型態上,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的願望。

二、中東外交策略

2016年,習近平在首次出訪的行程裡,選擇了中東;自1月19日到23日,正式開啟對沙烏地阿拉伯、埃及與伊朗三國歷時五天的訪問。此刻正值沙國處決了什葉派教士尼米爾,並引發與伊朗斷絕外交關係之際,加上又面臨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縮編。那麼,到底一如《美國之音》所說:中國是「對中東有越來越大的興趣」,還是像《義大利新聞報》所論:試圖「要為自己找一個政治角色」?習主席的中東之行真是備受各方矚目。

長期以來,中國在中東所履行的外交政策,始終鮮明而堅守了以下幾個原則:1.沒有在該地區謀取霸權的企圖;2.與區域中的個別國家始終維持著友好的雙邊關係;3.不選邊站更不支持一方制壓另一方;4.倡導合作共贏的亞洲安全觀;5.主張以和平對話作為解決政治衝突的方式;6.尊重個別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的特有國情。正是長期以來在這些交往原則的基礎上所累積的信任,習近平才能同時走訪沙、伊這兩個對峙中的國家。

沙、伊、埃三國地處「一帶一路」西端的交匯地帶,「絲綢之路經濟帶」三條路線之一就分布在中東地區,習主席的出訪正是著眼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尋求合作的契機。

前後五天習主席到訪了四個城市,分別與三國領導人和三個區域組織負責人,就各項投資合作深入會談,除與沙、伊兩國共同宣布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外,還簽署了52項相關能源、金融、貿易、文化、服務、教育、衛生、新聞、礦業、青年、服務、鐵路、港口與交通運輸等合作領域的文件、協議與備忘錄。

《金字塔報》報業集團董事長納賈爾說:「中國所倡導的『一帶一路』,不是對古絲綢之路的簡單複制,而是一條基於不同國情、不同文化的國家間,所開展的和平又平等合作的現代之路。」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斯蒂芬·佩里認為:「此次訪問顯示了中國所倡導的『一帶一路』,可以成為中東相關國家間,化解矛盾、和平發展的關鍵。」俄羅斯戰略研究所亞洲中東研究中心專家比留科夫也說:「中國在中東地區不找代理人、不搞勢力範圍、不謀求填補『真空』,中國主張,解決該地區問題的關鍵在於加速發展。」

的確,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國願與世界各國做朋友,天下一家,共建和諧地球村。「一帶一路」的戰略藍圖與「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正是在這種用心與思維的觀照下產生。近代中國飽受列強的侵凌與戰爭的蹂躪,中國人雖然厭避戰爭但也從不怯戰;我們相信周邊國家能瞭解共榮共贏的意義,與共創美好家園的願景。

2月16日,美國總統歐巴馬首次邀請東盟10國領袖在加州安納伯格莊園舉行非正式峰會;意圖建立一個美國--東盟「統一戰線」,藉以「共同抗衡中國」。但根據《星島日報》的報導,馬來西亞首相納吉布於會議中宣稱,東盟10國領導人認為,東盟與美國的關係和東盟與中國的關係同樣重要。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則稱,中國在本地區的作用將不斷擴大,雖然中國存在引發摩擦的可能,不過,這必須藉由和平方式處理。最後在會議的「聯合聲明」中,全文既未提及「中國」和「南海」等字眼,也未將美國規劃的一系列「規則」和「原則」寫入文件之內。事實證明,東盟各國並沒有在這些問題上隨美國起舞。

在美、日、菲、越等國的挑釁下,西太平洋與南海的波瀾容或起伏,但如何穩健的和平駛舵,向老天爺再借30年發展的時間,世界大同或可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