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粹政治和惡化的兩岸關係下

論蔡英文經濟治理的七道難題

王正(世新大學助理教授)


蔡英文訂定「就業、創新、分配、永續發展」四大政策目標,提出「綠能科技、國防產業、生技醫藥、亞洲矽谷、智慧機械」等五大創新研發產業,強調要強化與主要貿易夥伴開展經濟對話,以公共投資帶動本土廠商與內需市場的成長,推動傳統產業與未來產業的整合與轉型升級,然而面對台灣經濟環境的內外交困,以及民進黨政治路線的限制包袱,5.20後蔡英文的經濟改革至少將面臨七道難題,以其當前所開出的政策藥方恐怕都將難以解決。

難題一:民粹掛帥如何對外開放?

蔡英文宣稱要和主要經濟貿易夥伴對話,要提高對外開放,並且力求簽署「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和「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然而在民粹主義掛帥下,其對外開放合作的目標將很難實現。

其一、由於美國和日本等TPP主要簽署國家內部的貿易保護主義甚囂塵上,TPP恐怕難以在這些國家的國會中通過,變相宣告TPP胎死腹中。因此在第一輪簽署國沒全部生效前,台灣不可能參與到第二輪的談判。

其二、民進黨以《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阻擋《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生效,以及《兩岸貨物貿易協議》的談判,蔡英文5.20講話不接受一個中國為核心的「九二共識」,兩岸過去所簽訂的協議暫予封存,台灣又如何參與RCEP?

難題二:南向政策如何取代西進?

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不可能取代「西進政策」,台灣自2008年以來對大陸和香港的出口均佔出口總額約39%,其中大陸佔26%左右;而台灣對東協10國的出口合計佔18%,對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市場合計不到30%,對印度出口的比重甚至只有1%。如果放棄經營大陸和香港市場,即便再以「新南向政策」積極開拓東協10國和印度的市場,其成長速度和規模都必然難以彌補在大陸市場的損失。此外,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的語言、民族、文化十分複雜,國與國間的政治社會問題交錯糾葛,台灣相關專業人才的短缺,短時間內難以滿足需求。

「新南向政策」不可能片面取代「西進政策」,最終將貽誤台灣產業和人才布局大陸市場的最後機遇,削弱台灣企業在大陸市場與韓國企業競爭的力量。

難題三:兩岸動盪如何遏制衰退?

5.20後受到兩岸政治動盪的衝擊,兩岸經貿大幅衰退極有可能在短時間內發生。蔡英文沒有以一個中國為核心的表述,短時間內便會直接衝擊台灣經濟,台灣民眾對經濟惡化會很快「有感」。首當其衝的是台灣的觀光業。2015年台灣的觀光客首度超過1,000萬,其中大陸觀光客達418萬,為台灣創造的觀光收入2,071億元台幣。此外,陸客每人觀光消費金額每日平均為231.15美元,高於日本觀光客的221.45美元,其中在購物消費部分,陸客也以122.78美元高於日客的40.06美元。

兩岸政治動盪帶來的經貿衰退,將徹底衝擊台灣經濟產業中長期的對外競爭力。

難題四:政局不穩如何吸引投資?

由於長年政黨對立、政局不穩,許多政策和制度不斷變動,導致投資者對於在台投資的效益預期普遍偏低,風險預期普遍偏高,從而減少台灣的投資,資本因此不斷流出。 聯合國去年發布的《世界投資報告2015》顯示,台灣的「外人直接投資」總額在211個經濟體中排名為倒數第五。此外,台灣總體的投資率自2007年以來均低於25%,並從2010年的24.23%一路衰退至去年的20.27%。其中,政府投資已連續六年衰退,總額從2009年的5,948億元減少至2015年的4,324億元;公營事業投資也從2010年的2,498億元減少至2015年的1,920億元,兩者的衰退總幅度均超過20%。至於民間投資的成長則十分緩慢,去年全年增幅僅有1.3%。另外,開放陸資來台至今,由於各種嚴格的審查限制,導致陸資實際投資台灣的總額非常低,去年僅有2.4億美元,相較於前年減少了27.1%。

難題五:投資不振如何創造就業?

今年1、2月台灣的失業率分別為3.87%和3.95%,失業人數達46.2萬,雖比扁政府前期和金融海嘯期間要低得多,但已是過去一年半來的峰值。其中,15至29歲的失業人口近20萬,佔總失業人口四成多,青年失業率已逾13%,將近台灣全民失業率的三倍。台灣總失業率仍在可忍受範圍,但對未滿30歲的青年群體而言,失業問題已十分嚴重。今後兩岸政治關係震盪、台灣投資環境持續惡化、投資情況加速衰退,恐怕台灣失業問題會更嚴重。

難題六:財源不足如何擴大支出?

蔡英文提出的許多產業政策和社福政策都需增加支出,如每年編列330億元的長照服務基金。儘管蔡英文指出將以遺產贈與稅的「指定稅收」300億和「公務預算」30億來籌措基金,但是在總體經濟大餅沒能做大、財政收入無法全面有效提高,以「指定稅收」加上「公務預算」來支應特定政策的資金,必然會「拆東牆補西牆」。

台灣的財政赤字和債務,至2015年4月8日,政府未償債務達新台幣53,818億元,平均每人負債24.2萬元,負債率則為三成出頭。與此同時,各級政府的潛藏債務已高達18兆。 其中,最令人擔憂的當屬退撫、郵儲、勞退和勞保等「四大基金」。據退撫精算報告,退撫基金中軍人退撫基金、公校教師退輔基金、公教人員退撫基金等,已分別於2011年、2014年、2015年首度入不敷出,並且預計將分別於2019年、2028年和2030年面臨破產。而根據勞保精算報告,勞保基金將從2018年起入不敷出,2027年面臨破產。在未來幾年中,勞保、勞退和公務人員退撫基金都將進入給付高峰期。

難題七:人才外流如何創新升級?

產業創新升級的基本前提是足夠的投資、技術的研發或引進,以及人才的培養和吸收,三者缺一不可。其中,由於台灣的產業和投資長期不振,經濟前景和個人事業的未來發展因此受限,而企業單位、高校和研究部門所能開出的薪資待遇不如發達國家,也不如香港、新加坡,近年大陸也已趕超台灣,台灣人才外流的況狀十分嚴重。

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發布的《全球人才2021》報告指出,至2021年台灣的人才外流將達世界第一,其中每10位外流的人才便有6位是專業人才。去年111人力銀行做的「海外工作意願調查」結果顯示,台灣上班族出走海外的意願高達85%,25%表示出走後沒有意願再返台就業,而91%曾有海外工作經驗者表示赴外就業的薪資條件高於離台前的最後一份工作,海外工作平均為出走的台灣人才加薪1.3倍。

當前,大陸在「人才強國」的大戰略下,從中央到地方都推出各種如「千人計劃」或「百人計劃」等吸引海內外和港澳台人才,招才引智的政府服務團隊會主動前往世界各地宣講,延攬人才。對那些自己「帶項目、帶團隊、帶資金」的創業和研發人才,更提供諸如綠色通道、人才綠卡、人才公寓、免租辦公、配套資金、融資貼息、創投對接等各種措施。相較之下,卻不見蔡英文提出這方面的具體政策,令人不禁質疑她要如何推動五大創新產業?

台灣內部的政治和解與兩岸關係的互信穩定,是當前台灣經濟治理的關鍵前提,否則不斷對立激化的民粹政治將逼迫更多資本和人才出走,而動盪的兩岸關係也將快速拖垮台灣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