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50週年回顧

毛鑄倫


文革時中國的內環境

今(2016)年的5月16日是毛澤東發動並主導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在中國大陸上全面爆發的50週年。比較起來,大陸以外的有些地區似乎更多的「重視」這個紀念日,大陸方面則是有鑑於外界有意的「熱鬧」,主要應該也是顧慮到網路上雜駁言論的影響,而在稍遲才有所「回應」,卻只是要言不煩的強調,將不會也不容許再發生類似「文革」的亂象。這一態度與處理方式,我們認為是理性與有高度的,同時也表示了現執政當局的責任承擔。

當前對「文革」的「回顧」,泰半聚焦於毛是出於大權旁落之不甘,不惜發動全面性的權力鬥爭,煽動青年學生組織「紅衛兵」,直接訴諸暴力衝擊批鬥,很快的便瓦解也過分嚴酷的懲罰了中共既有建制中的各級黨、政、學部門及其幹部;同時指控/譴責「文革」在這個階段裡對個別人物的「迫害侮辱」,以及之後對這類「反革命走資派黑幫階級敵人」的「下放/監管/勞改」處置,是戕害人權的政治恐怖。

不過,我們認為,也必須公平/務實的關注與思辨,在當時中國國家所面對的內外環境與主要問題情況下,什麼是(犯)罪?什麼是犯罪後須承受的責罰?這些真實的問題,那些今天振振有詞充當批評者角色的中外人士,並不具有可以迴避掉去探討與回答的立場或特權。

在「文革」於毛澤東在1976年9月9日去世,隨即因北京發生的「粉碎四人幫」宮廷式政變,長達10年(1966-1976)的這場「大革命」亦戛然而止。兩年後(1978年12月26日)的中共召開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則正式宣布,「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文化大革命」將予以總結,並進行「撥亂反正」,黨與國家範圍內的全面平反。同時,北京的新領導核心亦全力啟動「把經濟搞上去」的「改革開放」大政。這個「新階段」的雄猛發展演進,迄今也歷時37年了。

中國的安全與生存

鄧小平做為「文革」的首要「受害人」之一,「文革」結束後復出擔任「改革開放」新政的「總設計師」,一肩扛起成敗重責大任。以枯木逢春/起死回生來形容因此而帶來的中國新氣象,大致是貼切的。但鄧在這一切尚在起步的時候,所提出的兩點告誡,智慧且仁慈的及時化解/療癒了「文革」難免遺留下的中國一、兩代人的創傷。他說,「向前看」,「毛澤東的功過三七開,功大於過。」因此開啟了這個已經歷逾百年苦難的民族爾後的太平盛世。

所以,「文革」除了它所以爆發的背景與其十年過程,應該有一整體的理解認識之外,緊接於其後的「改革開放」,其實是它的衍生延伸,必須予以兼顧的看待,而不宜加以切割或強調兩者的衝突/對立性。

事實上,毛與鄧看到的與設想的是同樣的問題:中國的安全/生存。必須注意到,中國從19世紀中葉所走上的以追求富強維護獨立自主的道路,到了中共執政時,達成這一目的的迫切與所受威脅都更為嚴峻。中國在研製與取得重工業與核武充分自主的階段(1954-1980年,大約估算),一直處在美、蘇兩超強的軍事/經濟高壓封鎖與核武外科手術突襲摧毀恐嚇之下,如何讓這個可能的毀滅在中國具備足夠的條件阻止它之前不致成真,是毛、鄧主政時期一切思考的重中之重。

必須承認,「文革」的爆發與其過程,全中國所呈現的近乎白熱化的民族主義愛國狂潮,全民族展示出的鋼鐵般抵抗外侮決一死戰的意志,中國人民的團結與勇於「打倒美帝、蘇修」的昂揚鬥志,確實遲滯了美、蘇計劃對中國發動的「真戰爭」。「文革」10年,中國同步前進的重大建設,在國防自衛能力相對脆弱階段,通過集體精神武裝/動員,換得起碼的和平外部環境,以及寶貴的關鍵建設發展基礎的奠定。

請撇開個人的遭遇與恩怨

這何嘗不在毛的「文革」全國一盤棋大戰略構想中?今天回顧這一50年前的歷史大事,在不可避免的連結對其後續的壯闊演進的觀察理解之後,它有更多更大的對我們國家與人民的正面意義,它的影響仍在持續並且向積極進化提升。而別有用心為霸權「拆散中國」服務,針對毛的敵意誣衊攻訐,鼓動以私人仇恨恩怨為前提全盤否定醜化「文革」,其實都是出於人性陰暗的自私狹隘之惡,正是「文革」批判鬥爭的對象/目標。「文革」樹立社會主義新中國人民光明正直愛國勇敢的人格/形象的目的,仍值得肯定與予以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