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學生「自己的課綱自己訂」

林泉利


針對日前立法院三讀通過《高級中等教育法》修正案及《國民教育法》修正案,課綱審議委員會可納入學生代表,日前教育部召開課程審議會學生代表產生方式諮詢會議,約80位學生參與,教育部原本排定次長主持,但部長潘文忠臨時更改行程,現身會場與學生對話。潘文忠說,微調課綱爭議是由於缺乏公開透明、法治的基礎,學生關注不合理的程序,恐導致少數意見做出決議,卻成為影響老師教學、學生學習最重要的依據。許多學生認為課審大會中學生代表應增加,專家代表可減少,家長代表可改成「列席」,如此才能突顯受教者的主體性。對此,潘文忠回應,課審大會學生代表應有四席的空間(原兩席),分組會議則是兩到三席(原一到兩席),特殊類組還是維持一到兩席。但詳細如何分配,會再研議。

日昨已有諸多學者公開拒當課審委員,特別是政治力已經介入課綱審議,不願被公審的學者們選擇獨善其身。誠如政大教育系教授秦夢群說,他也當過課審會委員,深知討論課綱很專業,他不反對學生表達意見,但不贊成納入課審會委員,畢竟學生未成年,易受家長、老師或特殊利益團體、政黨的影響,他們的意見又往往被媒體放大,學者專家一旦反對學生,恐被貼標籤、網路霸凌,厭惡政治的學者未來將拒當課審會委員。當過課審會委員的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也有如是看法。

關鍵在連基本學養都沒有的高中生,如何產生其代表已經是絕大爭議,如果他、她們的背後有政治勢力與意識型態社團遙控,單純的高中課綱有可能在吵吵鬧鬧下修成四不像,當學者不願到立法院被公審,恐怕會有更多人拒當課審委員,訂出來的課綱品質堪憂,學生未來的競爭力只怕越來越弱。 對此,音樂人陳樂融認為「歧視」遭到濫用,更直言已經成為「自認弱勢者」的鬥爭工具,陳樂融在臉書貼文表示「『自己的國家自己救』?聽起來合理,到現在『自己的課綱自己審』,有點問號了。學生是受教主體,可以被諮詢、測試,但成為握有決定權的課綱審查主體,是否球員兼裁判?這應該是最理性的抗議吧!」

陳樂融更諷刺這些學生,「那要不要『自己的教育自己辦』、『自己的數理化英數史地體育美術音樂生活倫理自己教』,下修到無歧視的小學生,『自己的奶粉錢自己賺』、『自己的營養午餐自己煮』,可好?」……

不曉得認同課綱審議有學生參與的民進黨與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張旭政如何答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