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民進黨「凍獨案」的反思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兼教授)


此時的「團結」是一種鄉愿

從兩岸關係發展的趨勢來看,似乎越來越不可能「維持現狀」,台灣的壓力越來越大,而局勢的變化又越來越快,台灣全球經濟層面被邊緣化的危機也逐步逼近,新南向政策未啓先衰,而蔡政府的支持度也持續下滑,而美麗島電子報副董事長吳子嘉與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共同推動修改民進黨黨綱的「授權案」,擬以「兩岸維持現狀」的論這為基礎,提出民進黨新黨綱,以取代「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及「正常國家決議文三容易引發兩岸和國際誤解的三份黨綱和決議文」,導致「本黨自絕於兩岸議程之外」因此,新的提案是為了「符合時代需求,凝聚台灣共識,強化本黨維護台海和平之穩健形象」,同時此提案人還設計了以「授權案」方式,避免衝擊太大。足見提案人的用心良苦,以及其對兩岸關係的重視,而許信良反而企圖打團結牌,喊出這種「相忍為黨」的號召。由此更可以看出蔡英文在選前信誓旦旦的「維持現狀」,其實只是無招之招的拖延戰術,然而如今的情勢變化太快,蔡的無招就是台灣的無奈。因此吳、郭會從兩岸關係的改善作起,應該說正是為了救黨,反而此時的「團結」是一種鄉愿,是一種表態。

然而,縱使如此,吳、郭「授權案」的難度依然很大,難度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民進黨內部能否通過的「難度」,吳、郭才提出,民進黨內就有人表態反對,例如民進黨前台南縣長蘇煥智就指出「現在要以制定新黨綱來廢『台獨黨綱』的可能性不大,內部也沒有共識,蔡應該不敢去動這件事,如果去動,會倒楣。」民進黨創黨元老、曾任兩屆立委的民進黨台中市議員謝明源更說:「民進黨的核心價值就是『台獨黨綱』,在沒有取得全黨共識前貿然廢掉,會引起黨內不同意見反彈,這樣對剛就任的蔡英文而言是不是很好的事情,有點操之過急,現在還不是提出的時候。」

完全執政後的理性計算

事實上,前年(2014)民進黨的政治菁英也有類似的提案,蔡英文曾以時間不夠為由,在民進黨全代會上將外界關注的「凍獨案」退回中執會;此番再議,對民進黨的菁英而言,「凍獨」可能是完全執政之後的理性計算,但是對民進黨的群眾而言,有可能是政治的信仰的顛覆,如果在沒有更好的解釋下,要更改其信之有年的「台獨」,突然承認錯誤,確實是情何以堪,從而可能引出巨大的混亂,黨會分裂,大大不利於支持度下滑的蔡英文政府,是以吳、郭的提案應該也不會是蔡今年的抉擇,而但是蔡英文如果真正有心,以去「獨」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話,倒是可以不斷鼓勵黨內政治菁英提出類似建議,用以不斷地、柔性地教育自己的群眾,慢慢認清世局和時局,以圖在未來時機成熟之際,導正民進黨的抉擇,倒是不失為建設性的做法。

當然另一方面的困難更重要是中共的解讀,即如果蔡英文覺察到時間有限,企圖以個人的權位,採用震動療法,以短痛去長憂,私下運作使「授權案」被該黨的「全代會」接受,也開始討論黨綱的修改的可能性了,兩岸關係是否就可以得到和緩呢?我們聽聽大陸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的說法,媒體稱安在回應媒體記者提問時,表示「已注意到相關報導,唯有真正放棄台獨主張,才有助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

對中共而言當前台灣有洪素珠的假日本人案,有「廢省及廢除『一國兩區』等所謂的『修憲』提案」,也有「維持現狀」取代台獨黨綱案,大陸方面所接到的資訊十分混亂,因此發言人說,「已注意到相關報導」,這是政治上的中性語言,可以視為沒有直接否定,按中共一貫反對台獨的態度,當然可以被解讀為有比沒有好,通過比不通過好,至少在混亂的信息中,出現了相對正面的信息,在綠色全面執政的形勢下,民進黨內還是有些比較清醒的政治人士。當然,真正的重點還是在「唯有真正放棄台獨主張」。何謂真正放棄,誰有最終的解釋權呢?從中共來論,當然是掌握在北京手中,而面對完全沒有互信的對手,北京的判準通常是「言說加行動」,以北京對達賴的作法,就可以清楚地認識北京對原則性問題的處理方式,不論達賴喇嘛的中間路線怎麼講,北京看的是行動,言行不一則只能加深北京對達賴喇嘛的懷疑,而達賴喇嘛這邊由於很得到西方國家的認同,因此在行動上更努力面對西方爭取同情,結果西方支持愈多,北京愈是懷疑,形成了惡性循環,其結果必然導致雙方情緒性的否定對方的一切作為。所以如果上述的「授權案」有可能通過了也只是兩岸關係惡化得到暫時喘息的修止符,當然這是極具意義的一步;北京在輿論上應會積極正面的鼓勵,然而接下來北京要驗正的就是行動,所以兩岸關係會出現「觀察期」,如看蔡政府對課綱如何處理,對孫中山怎麼紀念,對中華民族共同祖先的態度為何?對南海問題持什麼態度,蔡英文經過美國時,說什麼,做什麼?(當然這是在民進黨全代全之前,然而如果蔡有意使「授權案」通過,則其行動必然是有計劃、有步驟的)前後行動和言說如果是一致的,則兩岸關係不僅回緩,而且加溫;反之,如果蔡政府言行不一,一方面推「授權案」,一方面繼續作「台獨」的事,則雙方都會非常、非常嚴重的挫折感:蔡會覺得我都已經說到這個份上,北京還是咄咄逼人;反之北京會認為台灣言行不一,企圖哄騙,其結果必會大大增加雙方的不信任感,也會大大提高雙方的敵意,對兩岸關係的傷害則勝於雪上加霜,因此,民進黨政府一旦認清形勢,必然要言行一致,才能見效。

台獨毫無可能

回顧民進黨在過去的十餘年在台灣的政治發展,確實得利於「台獨」的號召,但是其政策的推行就往往受制於「台獨」議題的糾纏,不易見效,而「台獨」主張最根本的挑戰,就在於否定了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問題,他們認定台灣人四百年來都是「外來政權」,他們認定只有獨立建國,才是真正台灣人當家作主,基於此兩岸關係只能是「國與國」關係,這就根本否定了兩岸關係是漢人移民台灣,往來兩岸的客觀史實,及其衍生的政治關係,以及二戰之後國際建構的政治秩序。是以「台獨」主張在兩岸關係政治定位上,始終沒有真正的出路,「定位」必然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我怎麼看自己,另一方面是他人怎麼認定「我」,顯然兩者相符,處世則順,反之就衝突不斷,以致寸步難行。而部份的民進黨政治精英對「台獨案」的反省,顯然是看「政治面」的困境,從而有了「政治反省」,但是「台獨」的問題非僅僅是「政治面」的困境,背後尚有「政治哲學」的困境。因此,對民進黨而言,在「凍獨案」從長遠來看,不僅要有戰術的「政治反省」,也必須有戰略的「政治哲學反省」。

兩岸和平發展是台灣最佳保障

所謂「政治反省」即企圖以「凍獨」,作為政治籌碼,由於他們比較清楚地認識到「台獨」在現實政治上的不可能,而且是越來越阻礙到台灣的發展,因此,企圖從政治面妥協式調整此一主張,在此情況下,他們的努力是一種政治算計,利用不同的名詞,努力滿足各方的想法,又不失「黨」的面子的方式,處理「黨的神主牌」。當然,正如前言此一作為,從操作性來看,確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它也可能是解決僵局的第一步。然而不論是「凍結」或是「中止」,都代表了可能隱藏「台獨」復辟的可能性,從而,也埋下未來兩岸關係再衝突的可能。所以不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最終答卷。必須進一步從「政治哲學」的角度反省,「政治哲學」的角度,必須反省「國家」此一政治生活的形態,在當前人類政治生活的變化,看到「統一」與「獨立」對現代國家或政權而言,只是相對比率的多少而己;在全球化與網路相結合的時代,沒有一個國家真正獨立,也沒有那一種「統一」的政權,可以完全地統治其所有的國人和所有國人的所有面向;國家的「統一」只是政治上的一種整合,而「獨立」則是整合下的一種自主。國家之下,是既統一又獨立的聯合體,既需要展現國家統一的某種「排他性」,又必須在聯合體的內部,充滿活躍的自主性和包容性,才是協力共進,造福人民。因此,所謂建立「主權獨立的國家」的目標,在本世紀已經不再是確保台灣人當家作主的唯一、有效途徑;反之,以過去16年的正、反經驗來看,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才是台灣自我保障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在「台獨」議題的反省上,只有真正在政治哲學層次的理解,才能真正了解到從當家作主,到制度保障台灣都不必「獨,也無需「獨」,追求「獨」反而失去保障的弔詭情境,才能正確把握台灣政治未來的發展方向。

(2016-06-18)(2016-06-19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