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巨人甦醒了

《洛杉磯時報》的中國報導

李玉芳


中國這顆升起中的紅太陽,不僅燃燒著大陸,更照得美國人不得不一手擋著強光,一手還拿著望遠鏡努力研究。在美國各主要雜誌如《新聞週刊》、《時代週刊》等輪番上陣,鉅細靡遺的探討中國太陽竄起的「奇特」現象後,《洛杉磯時報》也不落人後的,在6月15日以17個版面的特輯,從各國政府及代表人士的角度,分析中國強大後,對世界各國關係的影響,及目前各國應對之策。特輯名稱為《中國:巨人甦醒了》(China:The Giant Awakens)。

從這篇特輯規畫的幾個對中國反應的國家中,其實相當程度的暴露出美國自視為西方第一大國的優越感。因為這其中除了將東南亞國家列為「中國的鄰居」為研究對像外,西方國家就只有美國一個。

簡單的說,西方就以「美國觀點」為代表,東方則選定三個較大的目標:日本、台灣、香港,其餘還附帶南韓、越南、印度及泰國的觀點。雖然中國領導人一再宣稱中國的崛起絕不會帶給任何國家威脅,中國也沒有威脅任何國家的能力,但是,從「美國觀點」傳播的訊息,總是免不了帶有強烈挑撥性的「中國威脅論」,《洛杉磯時報》的這個專輯也不例外。

由於《洛杉機時報》這篇《巨人甦醒了》的特輯,是標榜以各國政要及各界人士的觀點來看中國,因此,其訪問對象,涵蓋階層及引述報導,可以說是規模最龐大的一個專輯。

在介紹特輯內容之前,值得先看一下在每頁旁分格順序引述古今人物對中國的觀感及評語。

英國邱吉爾首相(1952):「中國人在西元後四世紀有句俗諺說,中國的巨尾永遠不會被踩著」。

美國詹森總統(1964):「雖然我們面對著野心勃勃的中國,但我們有足夠的力量幫助亞洲友國抑制中國的野心」。

美國尼克森總統(1970○):「不應該將中國這麼富生命力的民族孤立於國際社會,致力促進和北京政治上的關係,是符合美國、亞洲、及全世界的利益」。

美國布希總統(1989九):「我不願見到中美關係全然絕裂。在天安門這些年輕人為民主自由奮鬥時,美國不應驟然收手。」(天安門事件後第二天)

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喬治‧米契爾(1992):「鎮壓天安門運動之手,仍掐著中國民主自由之喉。而我們對中國的貿易赤字,卻驟增至190億,布希政府真是失敗。」。

中國是頭號敵人

這些美國政要對中國的個人觀點,對現在的中美關係有什麼影響嗎?有的。據這篇特輯「美國觀點」專文指出,美國到現在應把中國當成朋友或敵人,都還莫衷一是。這有其歷史背景,也受到中國經改的現實衝擊。

站在美國的本位立場,中美目前的關係起碼有四大問題尚待釐清:一、朋友或敵人?二、該以日本或中國為首要友邦?三、加強和北京國對國的關係或直接發展和南中國的經濟關係?四、挑戰共產主義或撇開意識對立?

針對第一個問題,《洛杉機時報》說,中國在蔣介石時代,是美國的盟友,但1949年後,毛澤東政權成了美國主要敵人。之後尼克森政府轉變了中美敵對關係,至少在72至89年間,美國為了對抗蘇聯,將中國列為非官方的盟友。

而現在呢?《洛杉機時報》稱之為「不確定時代」。自去年葉爾欽宣佈前蘇聯的飛彈不再瞄準美國後,中國就成了全世界唯一有飛彈對著美國的國家。在許多美國軍事戰略專家的眼中,中國是頭號敵人。

布希去年競選總統時,宣佈將F16戰機賣給台灣,固然有不少人視之為布希爭取德州選票的動作,但《洛杉機時報》強調,這未嘗不是美國為牽制中國所做的努力。

照這樣看,美國對中國是敵意多於善意,但事實也沒這麼單純。該篇特輯指出,在未搞清楚美國與中國鄰居蘇俄、日本的關係前,根本不能預測未來中美的敵友定位。

這就牽涉了第二個問題:亞洲首要盟友該選擇日本或中國?柏克萊大學教授史考賓諾說:「當美國和中、日兩者之一友好時,一定是和另一方衝突時」。

《洛杉機時報》說,在70和80年代,美、中、日三方之所以互相友好,是因為蘇聯存在。而現在,是美國二者選一的時候了。一位布希幕僚認為,美國傾向聯合日本抵制中國。但夏威夷「東西研究中心」主席奧森伯格卻說,美國最好保持中立,和兩者同時維持「建設性」的關係。他說:「否則美國就慘了」。

奧森伯格提出了一項頗明智的警告。他說:「美國若既把中國當成敵人,又把日本視為對手,那就不應該矛盾的削減40%的國防預算。」看來,美國徘徊在中、日之間,仍未下定決心究竟該怎麼做。

不可將中國南方當成各別區域

第三個問題也是懸而未決。鞏固和北京政府的關係好呢?還是和南中國各經濟區直接強化交流好?該篇特輯舉了個最明顯的例子:香港總督彭定康的政治民主計劃,如果美國是只加強和北京政府的關係,就大可不必理會彭定康的計劃,若想發展靠近香港的南中國各區經濟關係,那美國就應在九七大限前,盡全力讓香港自主權提高。

有趣的是,這篇專文認為,從來也沒有人規定北京必須是政治及經濟的唯一中心,那為何不和南方更多的縣市直接往來。前美國駐中國大使李潔明說:「反正中國現在地方的自主性提高了,中央分權是事實」。

但「亞洲─太平洋政策中心」的道格拉斯‧派爾提出警告說,千萬不可將中國的南方當成個別區域,否則美國會和南方以外的區域產生麻煩。談了半天,《洛杉機時報》是只「製造」問題,不提供建議和答案。這要是美國總統柯林頓看了,只怕頭要更疼。

讓美國左右為難的最後一道難題是,該不該挑戰共產主義呢?《洛杉磯時報》說,在89年天安門事件之前,這個問題通常是夾帶在其他更大的議題中考慮。但天安門事件後,美國就必須單獨思考共產主義的問題了。

美國一向支持以自由之聲電台對中國人民播放民主思想,被中國政府控訴為進行和平革命。但《洛杉機時報》幽默的說,一些美國外交家私底下倒認為「和平革命」這詞兒,還滿貼切的。

美國當然是提倡民主自由。但一些親共產黨的人如季辛吉,也會為共產黨辯護。季辛吉就質疑,即使天安門廣場上的學生成功了,帶給中國的會是民主呢?還是一場浩劫?令人遺憾的是,克林頓政府至今對這第四個問題也沒有明確的立場。畢竟,外交如果沒有訂定目標,就不能安排好策略。

談到中國,就不能不提到台灣。《洛杉機時報》在〈台灣觀點〉這篇專文中,倒是滿忠實的報導了在台灣的人大多數的想法。訪問的對象包括外交部陳次長、文化大學教授陳玉璽(音譯)兩人。只有一位政務官及一位教授,似乎訪問的對象少了點。看看〈美國觀點〉連頁旁名人格言引述的對象,前前後後加起來不下20人。美國人對自己的觀點報導還真是太過「偏心」了。

統一問題交給下一代

外交部陳次長對《洛杉機時報》記者說,中國只有一個,但不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指中國歷史、文化淵源不可分的民族。當然,這一套我們讀者皆耳熟能詳。其實不必再轉述《洛杉機時報》引述陳次長的報導。

倒是陳次長堅定的相信,在他有生之年一定會親眼看到中國共黨政權會像蘇聯般瓦解,是不是能代表大多數人的共同信念,《洛杉機時報》應該稍做釐清,免生誤會。

當然,海峽兩岸最終必會統一,但《洛杉機時報》指出,台灣目前要面對的倒不是統一問題,而是如何維持「事實上獨立」的問題。(de facto independence)

怎麼說來呢?該篇專文指出,海峽兩岸來往日益頻繁,經濟上的不說,連44年不接觸的政治,也在今年4月新加坡辜汪會談歷史性的接觸中突破了。

如此看來,美國人(或對中國有興趣的專家們)已認定辜汪會談為兩岸政治接觸的里程碑。台灣之於中國,依某些觀察家的話說,是更可「親」,但不能「婚」。台灣現在就怕未來資金全套牢到大陸去,另一方面,更怕有戰爭發生。

該篇專文說,布希售台F16的決定,讓台灣的人民頗為興奮,國民黨也積極提高國防力量。文化大學陳玉順教授就說,不論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或所謂的外省人,大家都不願兩岸開打。他覺得和平和繁榮對兩岸是同樣重要。

陳玉璽教授指出,雖然國民黨致力實現兩岸統一,但若民進黨經由選舉執政,則一定立刻宣佈台灣獨立,到時引起兩岸衝突的可能性就很大了。他認為現在維持兩岸和平共存就好,各自由各自的政府帶領,統一的問題,就交給下一代去解決吧。

《洛杉機時報》頗為幽默,或是「故意的不經意」帶出陳教授今年42歲。而59歲的陳次長則堅信必能看到共黨政權垮台。掐指一算,該聽誰的話呢?

香港人對大陸有著優越感

以「大中國」的角度來看,提到了中國與台灣,就不能獨漏香港。一提到香港,就不能忘了九七大限。《洛杉機時報》說,香港和美國一樣,是由移民建立起來的,充滿了幹勁與活力,要是被中國收回後,在「傳統保守的、與世隔絕的」北京政府統治下,會是個什麼樣的局面﹖

鄧小平的藝術家女兒鄧林,在一次訪問香港的記者會上談,「香港是連接東、西方經濟、文化的橋樑」。當然,中國是保證了香港可以維持至少50年的自由經濟和社會制度。但無可避免的,香港600萬人口中,一定會掀起政治改革的要求呼聲。

香港人自己怎麼看九七問題?大家都知道,香港人不是走,就只有留了。由於1948年一場難民潮,大部分的香港人都來自廣東,廣東話自然成了香港人的語言,也以此為榮。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廖秀凱(音譯)說,九七之後,也許香港人會比較能接受大陸人,因為香港的命運繫於中國的未來。但她認為,只要香港人一天不接受共產主義,恐怕香港人會一直強調和大陸人的差異、強調廣東話,並故意將中國的南方和北方區隔。

香港大學教授喬瑟夫‧張認為,香港未來對中國最主要的貢獻,一定是經濟上的(其實引述此點滿多餘的)。不過,他指出,北京政府可不會將香港人生活方式,視為對大陸的一種貢獻。

張教授說,南中國要是想學到香港的企業管理及市場競爭,就會發現,這不是香港僅有的致富之道。在香港有的是獨立的司法體系、新聞自由、不會貪污的官僚體系等,所有一切加起來,才構成一個公平競爭的企業環境。而若是南中國要學得這一切,就會要求更多的政治及經濟自由了。

以此觀點來看,中國是否能忍受香港長期性(至少50年)直接對南中國的影響,的確是個問題。但另一方面,受制於廣東話的方言,香港人多以廣東省為往大陸投資之首要目標,有其地域性。因此,與其說香港影響南中國,不如說是自由經濟國家對南中國影響來的貼切些。

一位香港商人就說,到廣東做生意,可以直接用廣東話溝通,不用透過翻譯,也不必彆扭的學中文,尤其是香港人講求效率,不必浪費時間在打哈哈上。他自豪的說:「香港人是不喜歡搞這一套的」。由諸多位受訪者的言談中,可以感覺到,香港人對大陸人是有著優越感的。

日本人在大陸不被信任

讓美國左右為難的日本,對中國的經濟關係進展,則是日進千里。以去年來說,日本的公司在大陸就簽定了二千件生意,合計21億美元,成長率是250%。

一位在1979年至大陸投資的日本商人,剛開始是在自己家內的一人公司做電器生意。現在,他擁有二千個員工,還計畫增開工廠生產冷氣及壓縮機。他說,大陸上有二億七千萬個家庭,每家年平均儲蓄額是940美元,有足夠的能力負擔多種家電用品。

但是,《海峽評論》以前也專文介紹過,日本人受著過去侵略中國的歷史影響,在大陸是極不被信任,甚至是被懷疑的。這情形直到明仁天皇親訪中國表達遺憾(沒有道歉),才稍微好轉。

不過,由於歷史的因素,日本人即使覺得中國市場十分吸引人。(尤其是在泰國、馬來西亞等地的工資飛漲之後),日本人到大陸投資的腳步仍十分謹慎。

以去年而言,日本不過是中國第四大貿易夥伴,前三名分別是美國、台灣及香港。一個規模還算大的日本公司,在大陸投資設立了一些小的工廠,但在打算擴展投資計畫時,這位日本老闆希望能找到其他五個日本公司一起合作,最好是找到歐美的公司。

為什麼呢?這位日本老闆說:「如果有美國公司參與,中國政府就不太會做出什麼傷害擴展計畫的行動吧」。可見,在大陸投資的日本人,仍是有著極度的不安全感。一位日本商人說:「也許現在中國不會對我們怎麼樣,但我不會去冒這個險。」

環繞中國的鄰邦中,《洛杉機時報》挑了四個國家做附帶報導,南韓、越南、泰國及印度。這四個國家由東而西,順時鐘方向包圍了半個中國大陸,挑這四個國家觀察其態度,也是不無道理的。

但願中國不曾甦醒過來

南韓對中國的感情,是十分複雜的。南韓和別國一樣,垂涎著大陸廣大的市場、廉價的勞工、天然的資源,一方面又擔心被大陸搶去其他國家的投資者,尤其在農產品、玩具、鞋子及其他勞力密集的事業上,南韓敵不過大陸的工資。

南韓和中國中間隔著北韓。南韓希望有天能藉著中國的力量,讓北韓除去北緯38度的障礙,使南北韓統一。南韓去年和中國建交,中國也早已是南韓第三大貿易國,僅次於美國及日本。過去兩千年和中國糾纏不清的被侵略的歷史,已很難再記起了。

但是,一位南韓官員擔心,南韓遲早要步進亞洲兩個強國──中國和日本──的政經陷阱中。更有不少南韓人認為和中國交往的前途,對南韓是不利的。

南韓農業合作聯盟的歐洪苗(音譯)說,中國去年輸入南韓的農作物總值11億美元,幾乎是前年41,700萬的三倍。

歐洪苗希望進口的中國農作物是南韓沒有的或南韓自己培植不出好的農作物,如小麥、玉米等。但南韓的農夫發現,有不少劣質便宜的人參也混雜著銷進南韓,幾乎要把南韓一向傲人的人參打到一邊去。

瞭解「中國人」非「共產人」

此外,美國在亞洲的力量式微,使得南韓畏懼中國軍事力量的增強。撇開傳統歷史的敵意不談,和中國比較起來,南韓對日本的好感還是較多一些。

中國對南韓而言,基於歷史文化的背景,南韓尊崇中國文化的博大。但日本卻是現代政治及經濟制度的學習對象。

一位南韓人坦白的說,他但願中國不曾甦醒過來。

一位南韓官員更赤裸裸的告白,他希望中國再來一次文化大革命,阻止中國現在的進步。

越南眼中的中國,在這篇特輯專文中是找不到的。因為通篇文章都在簡述越南和中國的近代史。作者對歷史的研究令人佩服,但若是以新聞報導的標準來看這篇文章,比那篇《日本觀點》更令人覺得遺憾。

如果說這篇專文的作者對越南和中國的關係有任何結論(不是採訪對象的看法),就引述最後幾句話好了:「冷戰結束後,也多少減低了共產國家和反共產國家間的衝突,但是否能做好鄰居,要看他們之間能否消除歷史上的敵對了」。

泰國和中國的進展,也是一語道不完的。但感謝上帝,這不是篇近代史。多年來,泰國一直限制與中國的發展,因為中國自二次大戰後,一直資助泰國的共產黨,甚至泰國的軍隊。有時泰國軍隊會收到中國送來的坦克車等裝備,當作是「報答友誼」的代價。

《曼谷郵報》一篇社論即批評,「泰國軍隊對北京政府的忠誠是傳統上的愚忠,根本不管時代的變遷、環境的不同」。

不過,東歐共產主義瓦解,使泰國對中國有了新的見解,不再(至少降低很多)視中國的共產主義為毒蛇猛獸。兩年前為泰國第16名貿易夥伴的中國,現在已跳到第11名,去年雙邊貿易額就有13億美元。

曼谷附近藍西大學副校長蘇山恩認為,即使是堅強的反共產份子也極欲和中國做生意的最大原因是,泰國人漸漸瞭解,中國人民其實就是「中國人」,而非「中共人」。

怎麼說呢?也就是中國人不過是一個民族,即使是共產主義者,也不是三頭六臂的怪人,做人做事做生意,一樣是中國人那一套,有什麼好怕的呢?

每年,泰國國貿局接到四十個來泰考察的商務團體,而其中80%是來自中國。

蘇校長說,儘管50%以上的泰人的祖先,是來自中國,但中國人並不受泰國人喜愛。為了怕中國人主控泰國文化,泰國嚴格限制中國移民,一年的上限不過二百人左右。

另一方面,為了阻止共產主義散播,中文教育在1935年就被限定只上到小學四年級。許多泰國境內的中國家庭,紛紛把小孩送到香港、台灣去學中文。因此,今天的華裔泰國人多半會說流利的國語或廣東話。

但是,蘇校長說,泰國仍是十分害怕未來中國的影響,下一個世紀會發生什麼事?誰也不敢說。他說,至少在目前,泰國是不敢忽視中國人的。

除人多,印中兩國沒類似

和中國大陸一山之隔(喜馬拉雅山)的印度,自1962年來不相往來的僵局,在91年12月李鵬訪問新德里後稍微緩和。

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當然,其軍人也是規模最大的。但這兩國之間的關係,絕不能用朋友來形容。尤其是搞藏獨的達賴喇嘛,在印度北方一個城市設立了辦公室,向世人鼓吹西藏獨立。

印度至今收容了十萬名西藏流亡份子,而北京政權是絕不能忍受西藏獨立運動的。據說,北京政府在西藏設立了瞄準印度的核子武器,不過北京否認了這點。但北京不能否認的是,在印度的敵人巴基斯坦科學家的合作下,中國發展了足以轟炸印度內部的飛彈。

在這麼不友善的背景下,經濟的威力仍使兩國簽下了重開交流大門之約。印度的鐵、茶葉、香料得以進入中國市場,中國的生絲、石油產品等也源源流入印度。

當然,印度政府企圖和中國經濟交流的野心,連帶必須降低西藏問題的衝擊。為此,印度正式宣佈承認西藏是中國一個省份,但是個自主性極高的省份。此外,在李鵬來訪時,印度政府也不准西藏份子抗議李鵬的到來。

兩國的關係已朝向正常化的方向邁進。印度的觀察家多希望只要兩國相安無事就好,其它別無所求。一位不願具名的印度外交官說,除了人口多之外,印度和中國幾乎沒什麼地方類似,但是,兩國的土地,似乎都快不夠用了。

不夠用該怎麼辦呢?去攻佔別人的土地?還是嚴防別人來侵略?可能兩者都有吧,或以上皆非。《洛杉機時報》並未提出答案,但可預見的是,兩國的人口問題不解決,毗鄰而居,最終仍會有麻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