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運興衰的寫照

中國與奧運關係簡史

徐博東(北京聯合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今年9月24日凌晨,國際奧委會第101次大會投票決定將2000年第27屆奧運會的主辦權交給澳大利亞的雪梨,中國北京僅以二票之差落選。消息傳開,舉凡有愛國之心、民族之情的中國人都無不扼腕歎息,深表遺憾。但冷靜思之,在以美英為首的西方國家聯手阻撓中國舉辦奧運的政治陰謀之下,北京的落選也屬勢所必然,不足為怪了!

其實,由「參與」到有勇氣「申辦」,其本身就是民族自信心的體現。「國力強,乃體育興」,回顧近百年來中國與奧運的關係史,其可謂一部中國國運興衰隆退的真實寫照!

滿清不知「奧運」為何物

1896年4月6日,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在希臘舉行。會前,國際奧委會通過法國駐華公使向中國發出邀請,希望清政府派人參加。然而,當時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封建統治者腐敗無能,顢頇無知,尚不曉得「奧運」為何物,有些大臣甚至譏諷說:「田徑」只不過是吃飽了飯沒事幹「跑跑跳跳」而已,是毫無意義之舉!因此,清政府不僅沒有派人參加,甚至對國際奧委會的邀請不予理睬,未作答覆。

隨著西方文化傳播的不斷深入,中國人對「奧運」的認識逐步提高。1907年10月24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在天津舉行的第五屆校際運動會頒獎儀式上,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南開大學的締造者張伯苓先生發表演說,主張「我國應立即成立奧林匹克運動代表隊」,積極參加奧運會。這篇著名的演說,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奧運戰略」,而張伯苓先生則是第一個提出中國參加奧運會的有識之士。

次年,也即1908年,第四屆奧運會在倫敦舉行。受到當時新聞媒體報導的感染,有更多的中國人主張中國參加奧運會。在這屆奧運會後,《天津青年》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競技運動》的文章。該文在介紹了奧林匹克運動發展情況之後發出呼籲:國家不僅有責任培養選手積極參加奧運,而且要力爭奧運會在中國舉行。這是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最早提出在中國舉辦「奧運」的呼聲。該文顯然在中國「奧運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同年10月底,在天津舉行的第六屆校際運動會頒獎儀式上,天津學生從剛剛發明不久的幻燈片看到奧運的盛況驚羨不已。天津青年會的幹事饒伯林發表即席演講提出:中國何時才能舉辦奧運、邀請世界各國選手到北京參加比賽?這是首次提出的由中國北京申辦奧運的構想。但當時清王朝正處於民主革命風潮的猛烈衝擊,民不聊生、內外交困、風雨飄搖,不用說在中國舉辦奧運只是「癡人說夢」,就連參加奧運也完全沒有可能!

滿清覆亡、民國建立之後,西方體育運動才逐步在我國得到傳播。1912年,中國和日本、菲律賓等國共同發起成立「遠東體育協會」,並於1920得到國際奧委會的承認。這可以算作中國與國際奧委會正式發生關係的開始。

兩年之後的1922年,時值北洋政府外交總長兼代理國務總理的王正連博士,以「基督教青年會」贊助遠東體協的名義,被國際奧委會推選為委員。於是,王正連便成為中國的第一位國際奧委會委員。從此,中國與國際奧委會建立起了直接的聯繫與接觸。但在北洋軍閥腐敗、獨裁統治之下,體育事業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一直到1924年8月,中國才成立起全國性的體育組織──「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張伯苓、王正連任名譽會長,沈嗣良、董守義任總幹事)。1926年4四月,在國際奧委會的IOC公報上,首次出現了中國的會籍和中國國際奧委會委員的名單。1928年7月28日,第九屆奧運會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舉行。但中國仍未派運動隊參加,只有駐荷蘭公使羅忠治和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名譽總幹事宋如海(當時正在美國考察體育)代表中國出席了開幕式,並參加了由國際奧委會主持召開的遠東各國代表會議。

直到1931年,國際奧委會才正式承認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為「中國國家奧委會」,並接納其為正式會員。

從張伯苓開始,中國的許多有識之士儘管曾一再呼籲中國參加或承辦奧運會,但由於當權者只知爭權奪利,魚肉百姓,致使國內政局動盪,民窮財盡,20多年過去了,中國人民的這一美好願望只能是一種夢想!

中國參賽「奧運」第一人

在1928年阿姆斯特丹召開的遠東各國代表會議上,羅、宋二人曾代表中國表示:爭取在下一屆洛杉磯奧運會時,中國派遣一個陣容龐大的體育代表團赴會。但事實上,當1933年洛杉磯奧運會開幕時,中國僅派出一名短跑運動員劉長春孤零零地參加比賽。整個中國代表團只有三人,除劉長春外,另有教練宋君復(一說鍾國權)、領隊為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總幹事沈嗣良。而且這次中國代表團能夠赴會,也是幾經波折,幾乎流產。

眾所周知,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我國東北後,於次年抬出「政治殭屍」溥儀成立了偽「滿洲國」。當時正值洛杉磯奧運會召開前夕,偽「滿洲國」突然宣佈要派二名運動員參加奧運會,妄圖以此造成「國際承認」的既成事實,欺騙國際社會。這二名運動員確定為短跑名將劉長春和中長跑選手於希渭。消息傳出,舉國憤慨。全國人民的反帝愛國熱情感動了劉長春,當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派人前往東北勸他不要代表所謂「滿洲國」時,劉長春慨然應允,並表示願代表中國參加。但是,腐敗無能的南京國民黨政府卻不予支持,致使僅有三人的中國體育代表團經費無著,遲遲難以成行。值此關鍵時刻,張學良將軍毅然撥出專款一千六百美元,資助中國代表團赴會。這樣,劉長春等人才得以在奧運會開幕前夕匆匆趕到洛杉磯。由於旅途勞頓,倉猝上陣,預賽下來,劉長春便遭淘汰,飲恨而歸。

儘管如此,劉長春的參賽卻意義重大,它標誌著中國與奧運的關係,已由「聯繫」階段終於進入了「參與」階段。

全軍覆沒,受人歧視

1936年8月,第11屆奧運會在德國柏林舉行。在國內輿論的強烈呼籲下,國民黨政府這次派出了由一百多人組成的陣容空前龐大的代表團參加。其中運動員69名,分別參加田徑、游泳、舉重、籃球、足球、自行車和拳擊七個項目的比賽;另有九人參加武術表演和33人的體育考察團。

但是,由於經費不足,準備倉猝等因,中國代表團在比賽項目上全軍覆沒:男女短跑全國紀錄保持者劉長春和李森、全國自行車冠軍華僑運動員何浩華、有「美人魚」之譽的泳壇名將楊秀瓊等,均在預賽中就被淘汰;男籃四戰皆負,獲小組最末;足球首戰英國隊即以零比二遭淘汰出局;唯一達到及格標準有幸進入複賽的中國運動員,是曾以四點一五米創撐竿跳高全國紀錄的符保盧;最令人氣憤的是,我國中量級拳擊手荊貴弟首戰美國拳手希立姆敦時,因裁判明顯不公偏袒美方而遭淘汰。中國代表團向賽會提出交涉,要求改判或重賽,但賽會組織者,根本不予理睬。由此可知,國家貧弱,沒有地位,即使是在體育賽場上也要受人歧視。

不過值得大書一筆的是:儘管在這屆奧運會中中國在比賽項目上交了白卷,但中國武術隊的傳統武術表演卻大放異彩,轟動了柏林乃至整個德國,令洋人目瞪口呆,驚訝不已!

洋相百出,慘不忍睹

1945年9月抗日戰爭結束後不久,中華全團體育協進會在重慶召開常務理事會,決議申辦第15屆(1952年)奧運會,並議請張伯苓、王正達與國民黨政府懇商後再正式向國際奧委會提出申請。但是,當時國民黨政府正忙於「劫收」和對付中共,哪兒有心思申辦奧運?!於是中國體育界人士要求我國承辦奧運的熱切願望又成泡影!

1947年6月,時值中華全國體育協會總幹事的董守義當選為我國第三位國際奧委會委員。

1948年7月,由英國倫敦主辦第14屆奧運會(第12屆和第13屆奧運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被迫中斷)。當時中國內戰正酣,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行將崩潰。但為了安定人心,國民黨政府還是決定派團參加。由於經費拮据,士氣不振,在這屆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真是出盡洋相,慘不忍睹:開幕式上,各國代表團均統一著裝,隊伍雄壯,唯獨中國代表團只有統一的藍色上裝和紫紅色領帶,下身卻是五花八門各自穿上自己帶來的褲子,引來全場觀眾的一片譏笑。至於比賽成績更不必提:33名運動員參賽,仍一無建樹,名落孫山。

更為狼狽不堪回首的是:奧運會還未結束,中國代表團的經費已經告罄,囊中羞澀,連回國的機票也無錢購買。萬般無奈,只得求助於當地華僑總會和中國駐英機構擔保,向英國一家銀行借款,方得返國。嗚呼!

1949年,國民黨政府敗退台灣,王正連於7月自上海遷往香港。至此,舊中國奧委會停止了它的活動,壽終正寢。

第15屆奧運會1952年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由於國際奧委會中有個別人敵視新中國,阻撓新中國參加奧運,因此直到開幕之後才正式向我國發出邀請。我國政府在缺乏準備和沒有來得及進行選拔賽的情況下,依然派出了由40人組成的代表團赴會,使鮮艷的五星紅旗第一次在奧林匹克運動場上高高飄揚。在這屆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鬥志昂揚,以嶄新的精神風貌出現在賽場上,與外國選手一比高低。吳傳玉奮力拚搏,以1分12秒的優異成績打破了當時的百米仰泳中國紀綠。

然而,由於當時國際奧委會內少數敵視新中國的頭面人物秉承西方帝國主義的旨意,蓄意創造「兩個中國」,允許台灣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參加於1956年在墨爾本舉行的第16屆奧運會。為堅持原則立場,捍衛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挫敗帝國主義的政治陰謀,我國政府斷然宣佈拒絕參加這屆奧運會。但因此我國與國際奧委會的關係也被迫中斷長達23年之久。

許海峰──「零的突破」

俗話說:「好事多磨」。1979年11月26日,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國際奧委會執委會上剛剛作出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並允許台灣以「中國台北奧委會」名義參賽,可是由於蘇聯入侵阿富汗,我國不得不同西方一些國家一起,抵制了於1980年在莫斯科舉行的第22屆奧運會。

不過,當年我國派出運動員首次參加了在美國普萊西德湖舉行的第13屆冬季奧運會。從此開創了我國全面參與奧林匹克運動的歷史新篇章。

1984年是中國體育史上具有劃時代偉大意義的輝煌的一年。這一年8月,第22國健兒,組成了353人的空前龐大的代表團,在國家體委主任、團長李夢華的率領下,浩浩蕩蕩出師洛杉磯。開賽第一天,我國射擊選手許海峰「一鳴驚人」,在男子自選手槍比賽中,奪得本屆奧運會的第一枚金牌。可以這樣說:這枚金牌的價值無可估量,因為它實現了中國人自參加奧運半個多世紀以來夢寐以求的獎牌的「零的突破」,凝聚著我國老一輩體育工作者好幾代人的多少心血、汗水、眼淚和夢幻!

豈止一個許海峰!此後數日,中國代表團捷報頻傳,紅星紅旗在賽場中一再冉冉升起,《義勇軍進行曲》一次次地在奧運場館中迴盪。在這屆奧運會上,中國選手獎牌「大面積豐收」,總共奪得32塊獎牌,其中有15枚金牌、8枚銀牌和9枚銅牌。在參賽的140個國家和地區之中名列第四。消息傳開,全世界為之震驚,生活在地球上每一個角落的炎黃子孫無不揚眉吐氣,眼含著淚花,歡呼雀躍,奔走相告,喜笑顏開。從此,一百多年來西方列強戴在中國人頭上的那頂「東亞病夫」的帽子,被拋進了浩瀚的太平洋!

1932-1984,劉長春~許海峰、3人~353人、零塊獎牌~32塊獎牌,同是在美國洛杉磯,同是在一個比賽場館,同是黃皮膚、黑頭髮、黑眼珠的中國人,何以會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和體育運動水平的提高,在參與國際奧委會領導機構工作方面,我國也有了新的「突破」:1981年第84屆國際奧委會大會上,何振梁當選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位國際奧委會委員;1985年6月,何振梁挾洛杉磯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之威,「再升一級」,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執委;1989年8月30日,何振梁又被推選為國際奧委會副主席,成為在奧林匹克運動史上第一位榮任這一重要職務的中國人。在奧運體壇上,中國任人歧辱,瞧不起的時代永遠一去不復返了!

五環旗終將在中國土地上飄揚

由於種種主客觀方面的原因,1988年在漢城舉行的第24屆奧運會上,中國選手未能發揮出應有的水準,僅獲5塊金牌,在161個參賽國中名列第11位。但在蘇聯和東歐國家全部參賽的情況之下,這一戰績仍顯示出了中國有相同強的體育實力。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在奧林匹克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愈來愈重要。80多年前中國人申辦奧運的夢想重新燃起並日益強烈而不可遏止。1990年,中國成功地主辦了舉世矚目的第11屆亞運會,從而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申辦奧運的勇氣和信心。於是,1991年中國終於邁出了「世紀之步」──向國際奧委會正式提出由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這一重要舉措是向世人宣告:中國也要嘗一嘗做奧運東道主的滋味,中國要擁抱世界,要讓世界瞭解中國!

1992年7月,第25屆奧運會在西班牙的巴塞隆那舉行。我國派出了由380人組成的精銳之師參加了全部比賽項目,總共奪得16塊金牌,名列第4位,再次震動世界體壇。當今世界已經沒有人可以否認:中國已成為國際奧運中舉足輕重的體育大國!

「五星邀五環,北京連四海,中國要開放,峨嵋展胸懷」──巴塞隆那奧運會後的一年多時間裡,在11億人口、9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土地上,申辦奧運的熱潮持續升溫,一浪高過一浪。幾千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積極支持、聲援北京的申辦活動。炎黃子孫空前團結,中華民族要以申辦奧運為契機,實現經濟騰飛、社會進步、重振雄風、邁向21世紀,對人類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但是,以美國國會內部一小撮敵視中國的議員為代表的西方反華勢力,都十分懼怕中華民族的崛起與騰飛會最終妨礙他們稱霸世界。於是他們打著所謂維護「人權」的幌子(實際上踐踏人權的正是他們)!極力詆毀中國,向國際奧委會一再施壓,無所不用其極,阻撓和破壞北京的申辦活動。奧運會舉辦城市的競爭,實際上已經演變成為西方發達國家與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政治鬥爭。

儘管國際奧委會的表決結果使他們一時僥倖得逞,但45票對43票也使他們出了一身冷汗,「贏得十分難為」(香港報紙語)。而中國則通過申辦奧運充分宣傳了自己,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實力;中華民族也因而大大增強了向心力和凝聚力;「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精神,在中國大地上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得到廣泛普及和發揚。因此,中國「雖敗猶榮、雖敗亦勝」!

「風物長宜放眼量」,輸得起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我們相信,只要中國人繼續努力,自強不息,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任何勢力都不能再欺侮我們,五環旗終有一天會在中國的土地上高高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