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去中國化」的又一招
民進黨「去中國化」的又一招
蔡英文又有神來之舉,這次似乎信心滿滿,覺得可贏回大多數民意;這個負有平熄眾怒的新策,就是醞釀已久的「國家語言發展法」。
國府遷台以後,力推以北京腔為主的普通話為國語,期待產生減少誤解、政通人和的效果,半世紀以來正面效果是整個國家各族群語言上的溝通無虞。負面效果則是當初雷厲風行,在教育過程中手段粗糙強硬,母語推廣受到壓制,影響至今,許多人迄今仍存有在學校必須講國語,否則受處罰的壓迫感。
時至今日,蔡英文的轉型正義準備要轉向語言的恢復母語來發功,現在的大環境,所有受過完整12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學子,都能操持流利國語,公務、社會傳播、網路體系,都以國語為主。年輕一代早就適應了這個大環境,爭議不大。 一心想和中華脫鉤、從語言政策上取悅族群的蔡英文,卻準備反其道而行,在這個面積等於四分之一個江蘇省,已經以普通話為國語的台灣,重新挑起什麼是國語,究竟要有幾種國語,和如何將母語教學融入教育體系,以及給予法定地位的配合議題。
這個政策的利基,則在於人口結構,漢人佔97%的台灣人中,國府遷台以後新移來的外省人只佔13%,世居的閩南人將近70%,客家人將近26.9%,其餘2%是原住民,1%是外籍新移民。
台灣現行語言共有四大類,除了普通話的國語,還有閩南語、客家話、原住民語言。推行國語的徹底成功,已經影響到母語的使用,最近的數據顯示,能流利使用閩南語的年輕人減少,講閩南語人口只佔51%。原先能使用客語的人口佔41%,如今能聽能講客語的客家人只有14%;原住民語言則幾近失傳瀕危,這解釋了為何在民進黨原訂6月底以前要推出的新國語推動法案中,使用人數最少,只有17萬人口的原住民語,反而最先在立法院三讀通過為法定國語。
沒有中文的公文出現了
5月底立法院三讀通過《原住民語言發展法》,將原住民語言率先列為國家語言入法,並明定每年寬列預算,推動各項發展措施,培育老師,學校也要提供課程。
在故宮看過清朝皇帝詔書的人,一定會記得,詔書是滿漢兩種文字並列。蔡政府的原住民社區公文,卻是廢棄漢字,直書羅馬拼音的原住民語文,因為台灣的原住民目前處於母語有語言無文字狀況。
蔡英文已於5月14日公佈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專法規定,原鄉地區的公文必須用族語書寫。今年起原住民地區15鄉(區)公所試辦將各類公文書轉譯為原住民族語言公文。計有八種語別,分別為阿美語、泰雅語、排灣語、布農語、太魯閣語、魯凱語、賽夏語及拉阿魯哇語。翻譯之族語公文以鄉(區)轄內具代表性族語別為主,亦可選擇兩個以上的族語翻譯。翻譯人員資格條件由鄉(區)公所認定,以當地具族語能力之族人為優先。
政治目的昭然若揭
其實不管國語長期以來在台灣對國家提供了多少便利和進步的效果,民進黨都認為這是國民黨外來政權的一個象徵,一直企圖推翻改變,但是普通話做為國語的方便性,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文化,被普遍接受認可,反其道而行,反而被當成增加麻煩之舉。
如1997年真理大學成立第一個台文系,中山醫學大學台文系相繼成立,後困於台文系和中文系難以區分而關閉。2003年陳水扁任內,希望推動國家語言發展法,沒有成功,次年鄉土語言成為國小選修課,也在缺乏專業師資,學生家長均多認為平白加重學生課業負擔,將來升級考試和社會就業上,沒有迫切普遍的需要和用處,淪為一星期一堂的選修課。
民進黨的策略因此改打多元國語,主張台灣為多元族裔社會,單一國語不符民情,為挽救母語,主張現有國語和閩南語、客家話、原住民語同列國語,動用國家資源,發展母語教學和使用環境。
乍看民進黨從原住民語言訂為國語的立法,已經完成通過到宣佈發展的程序,達到政治目標的單點切入突破,打破獨尊普通話為國語的目的,又可收攬原住民人心選票。比起花鉅款遷山開路,或是爭端四起的歸還原住民祖地之類的原住民改善生活環境要求,一紙宣告,的確要來得省錢省事。
但是八種原住民語現在有語言、無文字,現有羅馬拼音用文字拼音語言,只夠傳達日常生活基本意思,而公文文書,慣常字簡意謂深長,兩可之間尚有拿捏,又率多法律用語。如果真的像原委會記者會中所宣佈,純拼音字母呈現於公文,還要找翻譯口譯溝通,翻譯還有待培訓發執照,翻譯詞庫要重頭開始建立,山地原住民村落又是翻山越嶺,不敢想像比起過去一紙佈達,這種新式八種語言的原住民無中文公文,落實後將添多少折騰。
多元國語,皆大歡喜?
蔡英文最近又宣佈客家話將成為正式國語,以後要在中小學校教客家話以後,第二天,網路哀鴻遍野,家長學生大家都不想加重學子負擔。台中市長林佳龍立刻跳出擋子彈,說明政策只及客家莊。
這樣說來不是客家子弟就可以鬆口氣?別高興太早,還有閩南語國語化也要登場。那麼以普通話為母語的外省人,是否可以逃出這場折騰?如果真的立法成功,根據文化部開的國語法討論會,會中也有人提出,今後國小國中所有課程都要用台語教學。會不會極端到這個程度,讓教生物、化學、物理的老師,都不知道用什麼母語詞彙,才能準確傳達知識名詞專用術語,的確是叫老師頭痛的問題。
母語教學師資缺乏,本來就是頭痛的問題。過去推動鄉土教學的母語教學支援人員曾經抱怨,原住民教學一個人要教滿30節,得跑19所學校;即使是教閩南語師資相對較多,也要跑三間以上學校。現在缺乏教材、詞庫、翻譯等充分準備,倘若再拋全面母語教學,是不是很聳動了?能不能因此把大家對兩岸僵局、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前瞻政策所有引起的怒氣,引到新議題上,分散注意力,爭取支持度。還是更是提油澆火,四處燎原?有待觀察。
無論如何,這波新的政治議題,目標光明正大,暗藏反中玄機。然而除卻原住民語以外,無論是客家話,還是閩南語,都是漢語各省方言中,最古老的一脈,秦漢兩晉傳下來的老祖宗餘緒。台獨人士想要把閩南語從叫做閩南語、河洛話,改稱台語,或讀尊台語,已經引起其它語系人士的抵制反彈。再說,怎麼喚,都改不了它是漢語這個原本「玫瑰的芬芳」。
母語值得珍惜,國語團結民心,其中運行,尤貴善心扶持,取其約定俗成,倘若蓄意操弄成政治鬥爭,必然治絲益棼,反而撕裂社會族群對立,不能不慎。◆
社論
國際政治
中國與世界
兩岸關係
抗戰歷史回顧
去中國化與課綱
島內政治
劉曉波與和平獎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