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北韓核武危機現況
最近朝鮮半島形勢極度緊張,風聲鶴唳。原因在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和美國總統川普不斷互嗆,放出挑釁意味強烈的重話,雙方誰也不願讓步,敵對不斷升級增溫,已接近「不可挽回的臨界點」,像是大戰前的言語交鋒。
平壤核武的發展舉世關注,也因核武發展與世界為敵。北韓至今仍是極權獨裁又封閉的國度,北韓情況不為外界所知,北韓民眾也無從知悉外面的世界,因此自從北韓在2006年退出旨在解決核武爭議的六方會談之後,到底北韓的核武器發展到了什麼程度、北韓的洲際飛彈(ICBM)射程到達多遠、它的核彈頭輕型化和微型化進展如何,都引起外界的揣測和不安,外界也僅止於揣測,並無確切的數據,這對於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而言,和北韓較量之時,無疑是「敵暗我明」。
北韓的努力突破已經收到了效果,它的ICBM射程不斷提升,火力越發增強,倘若連準確度也提高,美國原先擁有的戰略優勢將不復存在,設若與時俱進,美國超級強權的光芒和實戰能力也將普受懷疑。這是川普必須解決卻無從解決的難題,川普及其政府,刻正大傷腦筋,到底要採取什麼樣的手段壓制北韓的氣焰,聯合國制裁不頂用、美國期待中共發揮影響北韓的角色落空、川普灰頭土臉之際,就連他的國內支持度也因這樣的「信任危機」而岌岌可危。
導火線出自北韓上個月宣告首次成功發射了可以攻擊美國本土的ICBM,金正恩並且宣稱,北韓可將微型化的核彈頭設置在這些ICBM上,在今年8月中旬以前,可發射四枚火星-12號洲際飛彈攻擊美國關島基地,導致川普總統的憤怒和關島上下的緊張氣氛。川普立即表示美國如受攻擊,北韓將會嘗到「美國空前未有的憤怒與火力回應」。
雙方的大動作,已非僅限於雙方你來我往回嗆,北韓官方媒體8月15日報導,北韓軍隊已進入備戰狀態,隨時可以突擊關島。但金正恩又說,一切都要看美方的態度再決定,「如果美方在半島周圍繼續輕舉妄動」,他將作出重大決策。不過金正恩沒有說明何謂輕舉妄動。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則在同一天也警告說,如果北韓攻擊美國本土,可能會立刻激化成為戰爭,並表示將會設法擊落所有針對關島發射的飛彈。
二、美國可能的因應政策
自川普執政之後,美國才發覺北韓竟如此強悍和有恃無恐,頻頻向美國叫板,讓川普覺得面子大大地掛不住。不過,川普既然凡是歐巴馬的都不要,川普也不會再複製歐巴馬時代的「重返亞洲」或「再平衡」的名詞,也不會再拷貝小布希的「戰略耐心」,只有極力展現他針對北韓寸步不讓,或以眼還眼的作法。只是美國的作為深受限制,尤其是中共已經多次警告,北京不容許美朝在中國門口「生亂、生事、爆發戰爭」,最近又拉住俄國,表示不容許美朝(主要仍是美國)在「中俄門前」製造戰爭。如此,川普在朝鮮半島主動發起戰爭的可能性便微乎其微。但準備戰爭的動作還是不可或缺,因此將繼續8月21日和南韓舉行的年度聯合軍演,美日在北海道舉行的聯合軍演也將持續至8月28日。美國雖然說話嚴厲,但並未動員駐韓美國軍隊,雖也增派軍機至朝鮮半島巡邏,但仍不放棄外交做為解決的方式。
首先,美國已在8月5日的聯合國安理會提出由華府起草的對北韓經濟制裁案,且獲得安理會15個成員國(包括五個常任理事國)的一致同意。這項經濟制裁案,制止北韓以其自然資源向外國輸出,賺取外匯,禁止出口的項目包括各類的礦產,這影響到北韓的外匯收益達每年10億美元。北韓則在8月7日發表強烈的譴責聲明,堅稱平壤將繼續走強化核武的道路,並揚言會讓美國為犯下的罪行付出千百倍代價。美國的想法,是以經濟封鎖的方式揉合武力展示,向北韓施壓,迫使北韓改變態度。
外交方面,美國也鋪陳多元的壓力,朝向北韓而來。國務院官員指稱,美國與北韓還不到可以談話的地步,重點在於北韓迄未表示停止將發射飛彈。訪問拉丁美洲的潘斯(Pence)副總統, 8月16日強烈敦促智利、巴西、墨西哥、秘魯等國斷絕與北韓的外交及商業關係,認為透過經濟與外交孤立北韓,將更能達成和平解決方案,並重申美國的戰略耐心時代已經結束。美國對北韓的外交和經濟壓力排山倒海,只是北韓仍然不動如山,美國政府的挫折可以想見。
在朝鮮半島局勢緊張之際,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鄧福德上將(Joe Dunford)接連訪問大陸和南韓、日本,一方面想藉由北京勸服北韓回歸正途,同時安撫日、韓兩國的情緒,並說明美國的防衛決心不變。北京是鄧福德訪問的第二站,最後一站方為日本,他在8月14日下午會見了中共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房峰輝,雙方就「緩和朝鮮半島局勢和台灣問題」交換意見,並共同簽署了「中美兩軍聯合參謀部對話機制框架檔」。雙方聲明突顯美國有意在未來進一步「發展中美兩軍關係」。有跡象顯示,中美雙方在此時增進軍事合作與對話,正是考慮到朝鮮半島的局勢,雙方有不可迴避的責任。恰如人民大學國關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指出的,鄧福德訪問北京,正是要「確保若朝鮮半島出現戰事,至少中美不要有衝突」。
中共外長王毅則在8月15日晚間與俄國外長拉夫羅夫通電話,就當前朝鮮半島情勢與俄方交換意見。王毅強調,當前情勢下,中俄應進一步加強戰略溝通,「聯手管控局勢、全力維穩促談」,「不允許任何人在中俄家門口挑起事端」。中方則在最近宣稱不再進口北韓的煤鐵原料,以配合聯合國對北韓的經濟制裁。中共基本上還是希望透過外交或制裁方式對北韓施壓,美國看來更急,因此仰賴北京的協助更加急迫。北京先前提議「兩個暫停」,即美國暫停和南韓日本等盟國的軍演、以換取北韓暫停核武發展或發射飛彈,不過這樣的提案,卻未受相關國家青睞。
三、北韓核武危機對東亞安全的影響
北韓核武危機考驗著川普與金正恩的「戰爭邊緣政策」究竟如何收場,這只是虛幌一招,還是等待雙方或其中一方使出「殺手鐧」?歷史上大多數的國際危機來自「戰爭邊緣政策」,這種政策為敵對雙方想盡辦法以恐嚇手段逼迫對方讓步,以賺取自身最大的利益。倘若雙方、或其中有一方讓步,戰爭即可避免,否則「不信邪」的心態,常是雙方迎面對撞而玉石俱焚。
白宮安全顧問戈卡(Sebastian Gorka)告訴福斯電視記者,這次的危機「使人想起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這是適當的比喻,因為赫魯雪夫當年的心態是欺負一個40歲出頭,乳臭未乾的小子甘迺迪,甘迺迪則是歷史上少見的勇者,敢於正面對抗。即使如此,甘迺迪總統和赫魯雪夫都是冷靜的政治人物,他們決不莽撞行事,終究能和緩危機,最終和平解決。然而今日所見的美國與北韓領導人實在令人搖頭。
這次北韓核武危機誠然足以危害美國的安全,至少是北韓早非吳下阿蒙,美國便如驚弓之鳥。美國不能單靠自身之力解決此一重大議題,只有結合南韓、日本和中共。但美國仰賴北京過度,也讓日韓看破手腳,發現美國不再像過去一樣可以充分信任,此一趨勢,會更刺激日本走向右傾,加大自衛隊的建設,也將加大和中共的戰略和戰術衝突。最近的日本,除外交上與美國亦步亦趨,也將加強與南韓情報合作,融合成緊密的美日韓戰略三角。為了因應北韓的威脅,防衛省在2019年會將日本納入陸基神盾系統以提升彈道飛彈的防禦能力,並以將近200億日圓研製第二代警戒雷達。
南韓則是北韓核武危機首當其衝的國家,最關心核武對朝鮮半島的威脅,並祈求相關國家自我節制。不過南韓與美國簽有安保條約,首爾的角色也特別尷尬。川普與金正恩先前只顧互嗆拉抬了緊張情勢,卻無法收尾。南韓總統文在寅終於在8月16日、亦即就職100天的記者會上坦率表示,未經南韓同意,任何一方都不得在朝鮮半島動武,美國揚言採取軍事選項的目的在向北韓施壓。文在寅說,川普已經承諾,「不管對北韓採取何種措施,都會先與南韓充分協商並獲得同意。」南韓的立場基本上與北京完全符合,即完全不主張半島爆發第二次韓戰,不過,首爾與北京正為著薩德(THAAD)飛彈系統在南韓部署而存有心結,雙方關係不像以往融洽,給美國介入或支配以空間。
文在寅雖然向南韓民眾保證,「朝鮮半島肯定不會爆發戰爭」,但這會不會流於不切實際,檢驗的難度極高,可能代價也極大。文在寅說明半島情勢有條「紅線」,北韓正在接近這條紅線。文在寅界定這條「紅線」是,北韓完成開發部署搭載核彈頭的洲際彈道飛彈,並警告北韓「不可跨越」。事實上,北韓是否完成開發只是早晚而已,且外界無從知曉為何時,文在寅的警告便說得心虛了。
四、結 語
平壤恰似吃了稱鉈鐵了心,美國終需面對一個核武的北韓。北韓新憲法宣告,它已是核武國家,處心積慮要求得到核武國家的地位。但是美國和相關國家反對,北韓就一直會作對下去。北韓常說,為何印度與巴基斯坦可以成為核武國家,為何同屬主權國家的北韓就不可擁有核武?為何美中英法俄這些大國就可以,為何北韓不可仿傚?
在北韓核武議題上,中共的地位將更形重要。美國與北韓互嗆疲乏之後,少不了仍需解決問題而召開國際會議,中共一直鼓吹重啟六方會談,在美朝經過一段時間沈澱,六方會談恐仍是比較符合各方利益的出路,中共重新做為東道主,享有決定議題的特權,對北韓的影響則更強大。
朝鮮半島該不會因核武危機而爆發戰爭,因為這是大家都「無法接受的 」,戰爭的代價也是「無法想像的」,只是川普和金正恩的組合,就會有人想像會否出現「無限的可能」。世人都想盡全力,拉緊這兩人不要興起一場毀滅性的戰爭。
台灣無法決定朝鮮半島是否爆發戰爭,因為台灣沒這個能量。只是一旦發生戰爭,台灣絕對會受深刻影響,類似當年的韓戰(雖然並不完全一樣,因今日中共的綜合國力並非當年所可比擬)。倘若不幸爆發第二次韓戰,有些國際策士可能會進言,台灣不如為美國所用,作為「反中」的基地,民進黨政府可能對這新情勢見獵欣喜而深感雀躍。但台灣朝野應反思的是,這樣是否傷害台灣及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台灣設若沈迷於「反中」,引來大陸的制裁,寧非陷入立即的險境?
朝鮮半島倘若爆發戰爭,明顯對各方絕對不利。其他國家利益交關處不辯自明,台灣也可能由於國際強權介入,成為美中在朝鮮半島交易的籌碼。美國官方雖屢次否認這樣的說法,但國際政治有力量才有發言權,沒力量常被出賣,是屢試不爽的。◆
社論
國際政治
中國與世界
兩岸關係
抗戰歷史回顧
去中國化與課綱
島內政治
劉曉波與和平獎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