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媒體如此批判劉曉波和他的思想

多維網


外界對逝去諾貝爾得獎者劉曉波的評價不一,但多數西方媒體對他的評價較為正面,不過英國《衛報》在他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刊發的一篇文章與其他媒體不同,對其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提出質疑。
在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授予劉曉波諾貝爾和平獎之後,英國媒體《衛報》2010年12月15日發表了題為《諾貝爾獲獎者劉曉波的支持者真的明白他代表著什麼嗎?》的文章,文章原標題為Do supporters of Nobel winner Liu Xiaobo really know what he stands for?
以下為全文譯文:

他提倡戰爭而非和平

在最近幾週,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劉曉波的政治觀點變成了支持人權和民主的個人英雄主義故事。為避免討論,他的大部分觀點已經被刪減,因此引發了一邊倒的爭論。在三週之內,香港出版了500多篇關於劉的文章,其中只有10篇是批評劉或和平獎的。

而在中國,在他獲獎之前,大部分人並不關注劉。傑安迪(Andrew Jacobs)在《國際先驅論壇報》上發佈的調查結果稱,在諾貝爾獎頒獎之後,一份對大學生的官方調查顯示,85%的人表示他們根本不知道劉和《零八憲章》。

挪威漢學家何莫邪教授(Norwegian Sinologist)援引了中國的評價,並暗示中國的年輕人仍然不太關注劉曉波。年紀稍大一些的知識分子比較關注這個獎項,但是他們認為劉曉波不是合適的得獎人。

囚禁劉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因為如果劉的政見流傳很廣,大多數人都不會支持他得獎,因為他提倡戰爭而非和平。他曾經支持對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入侵,他曾在2001年的論文中回顧性地分析並支持越南和朝鮮戰爭。在他題為《冷戰的教訓》的文章中,劉表示「自由世界是在美國領導下,與所有踐踏人權的政權作鬥爭。美國發起的重要戰爭在倫理上都是站得住腳的。」

在2005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劉熱情讚揚小布什(George Bush)在伊拉克作出的戰爭努力,同時譴責沒有完全支持美國、伊拉克戰爭的民主黨候選人克里(John Kerry)。

原文如下:「布什在反恐怖主義行動中的傑出成就不能被克里抹殺。在打擊薩達姆政權的過程中必須承受諸多風險,並明白不採取行動會導致更大的危險。這已經在二戰和『9.11』事件中得到證明。無論如何,打擊薩達姆政權的戰爭是正義的。布什總統的決定是正確的。」

「《河殤》沒有徹底批判中國文化」

劉還曾片面支持以色列在中東衝突中的立場。他將巴、以衝突歸罪於巴勒斯坦,他認為後者「通常是破壞分子」。

劉曾經還提倡將中國完全西方化。在1988年的一次採訪中,他表示,「選擇西方化就是選擇成為一個人」。他還抨擊中國電視紀錄片《河殤》沒有徹底批判中國文化,也沒有足夠熱情地提倡西方化,他表示「如果我來製作這部紀錄片,我將展示出中國人是多麼地懦弱無能和混亂。」劉認為最不幸的是,在對話中單一語言制將他和顯得「非常愚昧和庸俗」的中國文化氛圍捆綁在一起。

哈佛研究員林同奇指出,20世紀90年代初劉的書中帶有「對中國民族性格的辛辣攻擊」。在眾所周知的1988年的聲明中,劉表示:「香港花了100年的時間變成現在這樣。鑑於中國的龐大面積,它將需要300年的殖民地化才能變成如今的香港。我甚至懷疑300年夠不夠。」

他在2006年的公開雜誌中還斷言了這種觀點,他表示,中國的進步取決於西方化,西方化越多,進步越大。但是他的支持者辯解稱,劉的親殖民主義只是一種挑釁,其實這與他邏輯上支持完全西方化和美國領導政權變革戰爭是一致的。

民主基金會的資金起了作用

劉在他的《零八憲章》中呼籲在中國建立西方政治體制,並將所有企業和土地私有化。意料之中的是,那些他牽頭的機構都獲得了來自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資金支持。然而調查發現,一些貧困國家要過渡到民主選舉,其法律制度未必可以跟進,但是一定會伴隨著不穩定性和緩慢發展。因此,民主選舉未必可以實現善政廉政,在這樣的形勢下,甚至連制度本身都無法維持下去。

在後共產主義或發展中國家,任何地方都不存在劉所謂的公平的私有化。東歐的私有化通常導致一些政治寡頭大量竊取公共財產,因此逐漸變得不受歡迎,所有後共產主義國家的大多數民眾都希望改變這種制度。

私有化在印度、拉丁美洲和中國都不受歡迎,而在世界其他國家有關私有化的研究也顯示,它對發展具有負面影響。在中國進行土地私有化將會產生土地集中化和無地農民。

40年前,諾貝爾獎委員會支持被囚禁的蘇聯作家索爾仁尼琴(Aleksandr Solzhenitsyn)成為反對蘇聯政權的自由主義象徵。對於劉曉波,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或者選擇無視索爾仁尼琴的典型反應:他自己的獨裁主義視野、對基督教的敵視、對美國沒有更加猛烈地在越南發動戰爭的譴責、對國際特赦機構太過自由的譴責和對西班牙法西斯獨裁者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的支持。 諾貝爾和平獎是特定類型的政治獎項。挪威諾貝爾機構指出諾貝爾委員會大多數時候通常會選擇「那些抨擊莫斯科和北京的共產主義獨裁者的人」。

法國哲學家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意識到了諾貝爾獎在冷戰時期的社會角色,因此在1964年拒絕接受該獎項。他表示,「在現在的形勢下,諾貝爾獎事實上已經成為一項為西方的作家們或東方的背叛者們所預留的榮譽。」這種社會角色一直延續至劉獲獎。

2017年7月19日多維網(http://news.dwnews.com/global/big5/news/2017-07-19/59826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