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識與兩岸關係

廈門大學「兩岸學子論壇--夫子開講」

李慶平
(前海基會副祕書長)


各位同學:

早上好,非常榮幸,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及海峽關係和平發展協調創新中心,邀請我來參加這次的「兩岸學子論壇--夫子開講」,有機會和大家共聚一堂,共同研討兩岸關係。這是一個難得可貴的機遇,尤其是在目前兩岸關係特別低迷,不安情緒逐漸高漲的時候,用理性的分析來面對兩岸關係,是知識分子應有的態度和責任。

在座的青年朋友們,從中國歷史的高度來看,你們是生活在最幸福的環境,比你們的曾祖父母、祖父母和父母親生活的年代,更有機遇創造美好遠大的前程。我非常羨慕你們,因為今後四、五十年,中華民族復興,再強盛的重責大任,將在你們手中完成。

我們大家都知道,一個民族國家要強盛,不受強權擺佈,領土主權完整,是基本要素。在這個基礎上,來審視兩岸關係的未來,能否和平發展,漸進到和平統一,不僅關係到大家的未來、生活的發展、切身的安危,更關係到世界局勢與和平,影響深遠。

1992年到1998年,我曾經擔任過台灣海基會副秘書長,親身經歷了兩岸從對抗進入和平交流,也經歷了1992年的兩岸建立「九二共識」的過程,及1993年的辜汪會談。因此今天的講課,先談什麼是九二共識?其次談九二共識的重要性,第三談對當前兩岸關係的一些看法,最後要傾聽大家的意見。

九二共識的真相

首先來瞭解兩岸大環境氛圍:

1949年以後的兩岸關係,可分為:

一、軍事對抗 1949到1978年

二、和平對抗 1979到1987年

三、和平交流 1988到2000年

四、和平敵對 2000到2008年

五、和平發展 2008到2016年

六、和平冷對抗 2016到今後一段時間

在軍事對抗期有兩個戰役,決定了60多年來大陸與台灣分治的狀態。1949年金門戰役,共軍三個團進攻金門,結果失敗。此役約兩千人陣亡,七千人被俘虜,使國共內戰,在國軍方面,守住了金門,也保衛了台灣。

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對蔣中正的態度,由等「塵埃落定」轉變成派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其結果是大陸不能打台灣,台灣也不能反攻大陸,形成了60多年來的兩岸分治。

1979年1月1日,北京、華盛頓建交,大陸對台政策由「軍事解放」轉變為「和平統一」,鄧小平的「一國兩制」是核心政策。為因應大陸的「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方略,蔣經國提出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為號召,採取「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的策略。

但到了1987年蔣經國有兩個重要新政策,一是同意開放黨禁、報禁,使台灣進入民主化的階段。二是同意台灣民眾到大陸探親,兩岸進入和平交流的年代。 1988年李登輝主政,由於兩岸交流衍生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因而在1990年,成立了國家統一委員會、陸委會,及受政府委託的海基會,來處理兩岸交流衍生的問題。相對大陸除成立國台辦以外,在1991年底也成立海協會,用兩個民間的白手套單位,負起因兩岸交流,解決衍生的一些事務性問題。

海基會1992年3月22日組團,到北京訪問,當時國台辦唐樹備常務副主任,提出雙方協商五原則,其中一項是「一個中國原則」。海基會人員當時覺得很奇怪,台灣方面也從來未對「一個中國原則」有異議。但當海基會發現大陸的「一個中國原則」是有一定的定義,即是大陸外交部的「一個中國原則」:「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領土不可分割,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因而對此原則,當然台灣方面的因應,就非常謹慎。

早在1991年2月23日《國家統一綱領》 ,其中第四條,「兩岸應摒除敵對狀態,並在一個中國原則下,以和平方式解決一切爭端,在國際間相互尊重,互不排斥,以利互信合作階段」。可見台灣方面並未排斥「一個中國原則」,並且列入正式文件之中。

但因有大陸外交部的「一個中國原則」的定義,因而國統會在1992年8月1日通過《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解釋文,其中第一條即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所賦予之含意有所不同,中共當局認為一個中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來統一以後,台灣將成為其轄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我方則認為一個中國應指1912年成立迄今的中華民國,其主權及於中國,但目前之治權,則僅及台澎金馬。台灣固為中國的一部分,但大陸亦為中國的一部分」。

有了「國統會」一個中國內涵的解釋文,海基會就可以依據此文件與大陸海協會談一個中國的問題。

1992年10月26日至30日海基會派許惠祐處長,海協會派周寧副處長,在香港舉行會談。雙方先各提出五個方案,但未談妥。最後海基會再提出三個方案,其中一個第三方案(也是海基會提出八個方案中的最後一個方案),內容如下:

「在台灣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對一個中國的含意,認知各有不同,惟鑑於兩岸民間交流日益頻繁,惟保障兩岸人民權益,對文書查證,應加以妥善解決」。但大陸方面仍不同意台灣方面的第八方案,並且對海基會談判代表提出「以口頭表敘」的方式表達,也因未獲授權,不辭而別,返回北京。台灣方面為表示誠意,特令許惠祐處長在香港一直停留到11月5日深夜,因周寧副處長未再反港,才離港返台。

1992年11月3日,海基會發了一篇新聞稿:「本會經徵得主管機關同意,以口頭聲明的方式各自表述,可以接受,至於口頭聲明的具體內容,我方將根據《國統綱領》及國家統一委員會本年8月1日對一個中國含意所做決議,加以表達」,並將此一新聞稿傳真給海協會。

海協會在來函以後,不久即由孫亞夫秘書長電話告知海基會陳榮傑秘書長,「我會充分並接受貴會的建議」。1992年11月16日海協會致函海基會「我會擬做口頭表述要點函告貴會,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內涵」。該函並附1992年10月30日海基會所提的第八方案,並建議兩會約定各自同時口頭聲明。

1992年11月17日下午4時,陸委會黃昆輝主委召集陸委會及海基會高層,對11月16日海協會來函,研商對策。黃主委最後決定,針對海協會11月16日來函,我方暫不覆函,但用記者會的方式,以口頭聲明表達我方立場。當場黃主委指定海基會李慶平副祕書長在下午6時,在陸委會記者會發佈室,代表海陸兩會發言:「對海協會11月16日來函,願以口頭聲明各自表達的方式,表示歡迎。但我方認為雙方對此問題的立場,原則早已各自表達過了,不需要在約定同一時間發表」,「我方一貫立場是事務性協商,不應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性議題」。

1992年12月3日,海基會致函海協會:「我方始終認為,兩岸事務性之商談,應與政治性議題無關,且兩岸對『一個中國』之含意,認識顯然不同,我方為謀求問題之解決,爰建議以口頭各自說明,至於口頭說明之具體內容,我方以於11月3日發表之新聞稿明白表示,將根據《國家統一綱領》及『國家統一委員會』本年8月1日對於『一個中國』含意所做決議,加以表達。」 以上從11月3日到12月3日,海基、海協雙方用電話、記者會及函電來往,解決了雙方對「一個中國原則」認知不同的難題,用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意」的方式,使兩會能繼續協商,促使1993年4月底雙方在新加坡舉行第一次辜汪會談,達成四協議。

2000年1月,民進黨陳水扁競選成功,在5.20政權交接之前,時任陸委會的蘇起主委,為使民進黨主政,大陸工作能順利進行,特稱1992年11月3日至12月3日這一段時間,雙方用電話、記者會,函電來往,進而解決對「一個中國原則」認知不同的難題,稱為「九二共識」,以上就是「九二共識」的來源。

2000年5月20日,陳水扁執政後,雖然初期有「四不一沒有」政策,但後來否定了「九二共識」,進而搞「烽火外交」、「一邊一國」,廢除國統會和《國統綱領》,使兩岸關係惡化,海基、海協會無法協商,成為「和平敵對時期」,兩岸關係停滯八年。

2008年中國國民黨馬英九執政,大陸及台灣皆肯定「九二共識」,在他八年執政期間,兩岸關係非常融洽,達成了23項協議,並促成雙方領導人,在新加坡首次會晤,可說是兩岸「和平發展期」。

2016年5月20日民進黨蔡英文再度執政,雖以「維持現狀」為其大陸政策,但始終不承認「九二共識」,最多只用「尊重九二年的歷史事實」,但尊重與承認的意義不同,因而大陸認為是沒有完成的答卷,兩岸關係再度停滯,無法進行協商。再加上民進黨台灣的內部路線是去中國化、去孫化、去蔣化,在國際上大陸不再使台灣有加入國際組織的空間,進而促使原有我方友邦與大陸建交,從去年5月至今,進入「冷對抗」期。

2016年6月13日大陸與巴拿馬建交,雖然蔡英文的大陸政策一定會導致巴拿馬斷交的外交危機,但此一事件對台灣確實有深遠影響,若兩岸關係再繼續惡化,蔡英文不調整兩岸關係的新方向,可能發生的影響是:

一、斷交可能發生骨牌效應。二、台灣不能進一步參加國際組織,更加孤立。三、台灣在經濟上可能被圍堵、孤立,無法參加大陸所領導的國際經濟體系。 四、台灣觀光產業會大量萎縮。

最近民進黨內部,也有親中、友中、知中、愛台的提法,說明民進黨內部面臨當前局勢的焦慮,但最終民進黨不放棄台獨綱領,不承認九二共識,大陸不可能讓兩岸關係正常化。

以上是一些親身經歷及個人的觀點,請各位同學分享並給予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