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西南大陸橋發展協作系統第三屆國際研討會」的評介
「亞洲西南大陸橋發展協作系統第三屆國際研討會」的評介
中國大西南發展戰略的探索
1993年12月初由昆明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承辦的「亞洲西南大陸橋發展協作系統第三屆國際研討會」,既然是雲南、西藏、貴州、廣西、四川、重慶等〔社會科學院系統〕所聯合推動的,其論文的主要提供者便是這幾個機構的專家學者了。其情況有如今年6月底在四川大學舉辦的由〔高校西南開發協作中心〕舉辦之「西南開發第五次研討會」的論文,主要地是來自46所高等院校〔所謂「高校系統」〕的專家學者。
不過,也有一些新鮮的事物在發展之中,即,人們開始注意到:把活動局限在一個系統之內,是跟現在強調改革開放的大潮流不同流的。如果,中國的專家學者,在他們的學問功夫上,一仍過去三、四十年的〔自我封閉〕和〔互相封閉〕的狀態,就要受經濟上〔境內橫向聯繫〕所衝擊,甚至有被淘汰之虞;那就更談不上專家學者在〔境外橫向聯繫〕上所可能做的貢獻了。
這裡,把「昆明會議」論文,根據其性質,分成幾大類,略予介紹,讀者可以從這樣的目錄中多少看到:中國大西南省區的專家對於那個地區的發展策略有些什麼想法;當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有關政府在內外發展上所遵循的方向及其施政方針的。
溝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發展協作系統
〔A〕對〔大陸橋發展協作系統〕作理論探討的論文有10篇:
(1)劉尚鐸(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論加快大西南發展步伐的戰略走向:兼論構想亞洲大陸橋問題》;
(2)劉達成(雲南社會科學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從世界經濟國際化,區域化的趨勢看亞洲西南大陸橋的區位作用》;
(3)王崇理(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綜合經濟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大西南開發的對外開放視角》;
(4)張光平(雲南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次區域經濟合作與亞洲西南大陸橋發展協作系統》;
(5)吳光範(雲南省人民政府秘書長),《關於亞洲西南大陸橋的產業協作問題:答〈遠東經濟評論〉駐泰國記者鮑.漢得利問》;
(6)盧曉昆(雲南省社會科學院《雲南社會科學》學報編輯),《關於大陸橋建設的理論思考》;
(7)王士祿(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關於「亞洲西南大陸橋」理論框架的幾點思考》;
(8)黃錚(廣西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朱堅真(同,研究員),《論新形勢下大西南區域經濟協作》;
(9)唐德章,蔣華東(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人員),《關於亞洲西南大陸橋的幾點思考》;
(10)黃枝連(香港亞太21學會會長),《關於「亞洲西南大陸橋發展協作系統」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的初步探索》。
〔B〕關於〔大陸橋〕交通網路構想的論文有8篇:
(11)孫國錫(貴州省七屆政協常委,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原情報所所長),《加快西南對外開放通道的戰略構想》;
(12)周久鴻(重慶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南,北絲綢之路接軌:大西南走向世界》;
(13)朱昌利(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員),《重振南方絲綢之路,加快西南地區對外開放》;
(14)王文成(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滇越鐵路與近代雲南對外貿易:兼談雲南與東南亞間的通道建設和經濟技術合作》;
(15)周中堅(廣西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歷史重新呼喚古老的滇越通道:從唐代安南通天竺道到滇越鐵路的未來》;
(16)蔣文中(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古代交通與雲南經濟發展的歷史軌跡》;
(17)湯家麟(雲南國際問題副所長),《建立雲南和印度的交通網路構想》;
(18)鄭欒英(雲南省交通廳高級工程師),《北部灣─孟加拉灣交通現狀和展望;關於建設亞洲西南大陸橋的設想》。
東南亞和中國的關係日益重要
〔C〕關於中國大西南和東南亞的關係的論文最多,達19篇:
(19)劉茂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略論「第三浪潮」與走向東南亞》;
(20)賴力(貴州社會科學院實習員),《試論中國西南與東南亞國家的勞務合作》;
(21)郭家驥(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對東南亞開放與民族地區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22)蕭圖強(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綜合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國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和南亞經濟技術合作條件;兼論亞洲西南大陸橋的建設》;
(23)沈靜芳(雲南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關於建立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經濟開發合作區的基本構想》;
(24)馬樹洪(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共建能源新寶庫:論開發利用瀾滄江─湄公河水能資源對振興大西南和東南亞未來的經濟意義》;
(25)劉階群(雲南省社會科學研究生部研究生),《科技體制改革與雲南面向東南亞開放》;
(26)賀聖達(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員副所長,研究員),《再論90年代中國西南與東南亞的經濟技術合作》〔按:在今年2月《中國西南地區經濟發展與對外開放國際研討會》(昆明)上,賀君亦曾提出題為《發揮優勢,擴大中國西南地區與周邊國家經濟技術合作的設想》的論文〕;
(27)陳鐵軍(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綜合經濟研究所),《區域經濟集團化與滇老經濟技術合作》;
(28)熊大寬(貴州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中國西南與東南亞經濟合作的基礎與前景》;
(29)徐建國(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綜合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雲南與東南亞經濟合作的新途徑》;
(30)鮑昆明(貴州社會科院情報所所長,副研究員),《關於構建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產業協作系統的幾個問題》;
(31)周學文(雲南省國際貿易研究所),《中國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國家發展經貿合作的途徑》;
(32)胡桐元(雲南省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航空開路,加快雲南對外東南亞對開放的步伐》;
(33)許玉明(重慶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發展西南地區與東南亞經濟關係目標與對策研究》;
(34)田豐倫(重慶市社會科學院博士,副研究員),《關於進一步拓寬東南亞市場的幾點思考》;
(35)王秀成(雲南省玉溪地區經濟學會副會長,高級講師),《關於雲南開拓東南亞市場的思考》;
(36)程厚思(雲南農業大學教授),《雲南面向東南亞發展外向型農業的基本思路;兼論對雲南傳統農業的改造》;
(37)〔法〕韓林(Jean Berlie),《中國與越南關係探索》。
〔D〕中國大西南與南亞次大陸的關係的論文,亦有6篇:
(38)譚中(印度尼赫魯大學教授),《從泛喜馬拉雅角度展望中國大西南與南亞─東南亞大聯合的前景》;
(39)黃綺淑(印度德裡大學教授),《中國大西南與南亞合作的前瞻》;
(40)孫國錫,《開拓南亞市場的思考》;
(41)陳利君(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綜合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雲南與孟加拉灣周邊國家發展協作系統問題探討》;
(42)盧秀璋(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從亞東口岸的歷史與現狀看我國與南亞各國貿易發展的前景》;
(43)鄭幼炯(中共雲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試論大西南經濟合作及東南亞、南亞大陸橋》。
改革開放促進「境外橫向聯繫」
〔E〕從市場經濟角度來討論〔大陸橋發展協作系統〕的論文有6篇:
(44)詹宏松(廣西社會科學院院長,研究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幾個理論問題的思考》;
(45)李克(海南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教授),《海南要提前10至15年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有生機活力的市場經濟體制》;
(46)張澤榮(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擴大中國西南與東南亞、南亞協作的意義》;
(47)沈安波(中共雲南省政策研究室),《發展外向型經濟離不開企業的國際化》;
(48)董棣(雲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恢復中國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後雲南農副產品與出口面臨的問題思考》;
(49)翁乾麟(廣西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廣西北海產業結構的演進與選擇》。
〔F〕關於〔大陸橋發展協作系統〕中的旅遊業的論文有4篇:
(50)王路平(貴州社會科學助理研究員)宋太慶(貴州大學哲學系),《論南海國際文化旅遊圈;中國大西南─東南亞文化旅遊圈的開發和建設》;
(51)蓋沂昆(雲南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90年代雲南國際旅遊面向東南亞發展的現狀及前景》;
(52)朱振明(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東南亞》雜誌副主編),《依托亞洲西南大陸橋,發展中國西南與東南亞國家的旅遊合作》;
(53)陳悅(重慶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西南地區旅遊市場發展趨勢及對策研究》。
〔G〕從文化發展來討論〔大陸橋發展協作系統〕的論文,很難得,居然有2篇:
(54)王國祥(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國西南開放與文化認同》;
(55)楊學政(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南傳上座佛教在中國雲南與南亞、東南亞各國文化經濟交流中的作用》。
〔H〕關於雲南地區發展和〔大陸橋發展協作系統〕關係的論文5篇:
(56)蕭颯(雲南省馬列主義研究所實習員),熊煒(雲南省包裝進出口公司),《亞洲西南大陸經濟橋與雲南產業結構的調整》;
(57)王偉生(玉溪地區對外經濟貿易總公司),施超(中共玉溪地委宣傳部),《玉溪地區面向東南亞開放與發展的思考》;
(58)張繼濤,段曉輝(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德宏經濟研究所),《德宏州堅持改革開放,發揮西南絲路大陸橋區位優勢,積極發展邊貿的做法及成效》;
(59)張國翔(雲南省瑞麗市大陸橋總公司),《西南絲綢之路上的德宏大陸橋》。
〔I〕不能歸類的論文有2篇:
(60)王小剛(四川社會科學院),《試論中國西南地區沿邊開放與沿江開放的相互關係》;
(61)徐采棟,趙叢禮,曾廣權(九三學社),《中國大西南區域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對研究》。
《大西南的研究》存在著的問題
從這60幾篇論文中,人們可以有這麼一些歸納:
其一,作者是老、中、青三結合的一個陣容,在中國大陸,級別清楚:〔研究見習員〕大概是最低一級的研究工作人員,再上一級是〔助理研究員〕,然後是〔副研究員〕;高高在上的職階相當於大學教授的是〔研究員〕,在陞遷上似乎還未形成一套選賢與能的制度,不過,《昆明會議》這麼一個聚會,可以讓不同級別、學歷及年資的人士都上陣,是好事。
其二,對大西南的境內和境外橫向聯繫研究的活躍情況,反映出大陸學者的一種努力,是把他們的調查研究工同地區的,全國的以及周邊國家/地區的發展聯繫起來,以期理論聯繫實際,學術對社會發展起一定的出謀獻策作用,這樣的努力與取向是值得讚賞的,但是:──
其三,在工作裡,有許多方面,顯然也急待改善的,見之於:
(1)使用的資料,缺少新鮮性、權威性和反映性;有許多東西,是報刊上的一般報導和議論,或是中央那一級下達的文件,便是許多論文所不厭其煩地加以引用的事實和立論的金科玉律了;
(2)由於缺少獨特的資料,加上要顧及中央或省府的〔口徑〕,所以儘管是由不同地方、年齡、級別的研究人員寫出來的文章,往往只有那麼一些雷同的分析議論;這就難免出現某種〔蕩鞦韆〕的現象,即在某種水平上的不斷重複;
(3)一般的研究人員,似乎是不能使用外文進行研究的,而外文資料的使用的,也是很匱乏的,比如說,討論中國大西南和東南亞或南亞的關係,作者所依賴的,免不了是支離破碎的中文資料;
(4)對於資料的出處和書目及註釋工夫通常是不予重視的;殊不知,在引用別人的研究成果時有所說明,正是對知識產權加以尊重的一種表現;
(5)對於統計資料和地圖的運用是十分不夠,比如說,大家都在談西南絲綢之路、滇緬公路、北部灣、孟加拉灣、中越關係、中老關係、邊境貿易……可是就不見有那麼一張地圖和什麼數字;到底〔亞洲西南大陸橋〕覆蓋的是那些地區?會開完了,可能還有許多人莫名其妙呢。因此,可見:──
「大西南研究,亦有境外橫向聯繫」問題
其四,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及市場經濟體制的引進,中國的社會及其他專上院校的專家學者在做學問的方法上也有一個改革開放的重大問題的,其實,意識及此的有識之士是不少的;只是千頭萬緒,不知從何做起,有幾件事顯然是誰都知道要及早進行的:
(1)在研究方法論上,是有一個迫切性的更新換代的問題,看來,適當地引進一些西方學府的研究方法論是有必要的;
(2)必須讓學術工作者深刻地認識到:研究工作第一要務是要佔有第一手資料,因此,自己要千方百計地去發掘和累積原始資料;
(3)對年輕一代的研究工者應該在外文方面有比較高的要求;大抵對於35歲以下的人,可以要求至少精通一種外國語文吧;
(4)年輕一代的研究人員,不一定是要從留學生中去挑選;但,對於沒有機會在外國學習的人,要提供條件讓他們出去觀摩觀摩;
(5)除了境內的調查研究之外,要開始製造條件,讓研究人員可以經常到周邊國家/地區去做實地的調查研究工作的。
據悉,在現階段,在中國大陸,做學術工作,是不為社會人士所讚賞,亦不為政府所重視;因此,如何使有關專家學者安於位,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不然,人才流失之外,對於年輕一代的吸引力可能喪失殆盡的。此外,對於嚴肅出版工作的贊助,更是急不容緩的事。
當然,更根本的問題是:社會科學院和大專院校及其他研究機構,在改革開放,經濟高速成長及市場經濟體制引進……的大形勢之下,也是一個重大的調整適應的問題,比如說,它必須同外面的產業機構在優秀人才招引,和生產效益,產品質量以及社會形象的提高上,進行劇烈的競爭;才有可能在21世紀〔各領風騷〕的。
可以這麼說:只有在改革開放中不斷地接受洗禮的專家學者,以其理論和設計出來的運作模式對政治經濟大計有所作用;才能真正地對〔亞洲西南大陸橋發展協作系統〕這類〔跨越邊界、跨越產業、跨越世紀〕的理論與實踐的推進,做出可觀的貢獻的。
〔1995年12月18日初稿;12月31日訂正於香港〕◆
社論
中國的現實與未來
墨西哥原住民
兩岸關係的理論與實踐
台獨獨台
其他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