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都須有歷史宏觀的戰略思維

評「撤彈廢法」的兩岸風波


正值美國宣佈要在黃海和南海軍演,而暴發中美雙方放話交鋒之際,七月三十日新任的大陸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耿雁生在答覆台灣媒體提問有關兩岸軍事對話、互信機制時說:「為了穩定台海局勢,減輕軍事方面的一些顧忌,兩岸可就軍事問題適時進行一些接觸和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問題,按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關於說到兩岸軍事部署的有關問題,本想可以在兩岸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時候進行討論。」記者會結束後,又與記者交談時答覆記者有關「撤彈」的問題時說,「其實問題不大,只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兩岸之間如同兄弟一家人,撤飛彈、軍事部署都可以討論。」(《旺報》07-30)

「一中撤彈」與「放棄武力」思維

耿雁生的談話出現後,台灣國防部即表示轉移飛彈部署在軍事層面已無實質意義,但若中共願意轉移這些飛彈,使台灣人民感受到善意,國防部也樂觀其成。(《中央社》07-30)陸委會則指出:「自前年520以來,我方透過協商、對話與交流致力於兩岸關係和平穩定與發展,積極為維護區域和平而努力,大陸必須放棄對台武力威脅與軍事部署,才能建立和平、互信的兩岸關係。希望透過制度化協商,累積兩岸更多的互信,為未來此類議題對話與協商奠定基礎。」(《旺報》07-31)而府方則暫不表態。

從國防部和陸委會的反應來看,對耿雁生的談話雖持肯定,但卻是消極和保守的,似乎存在著某種難言之隱。

至八月二日,總統府發言人羅智強說:「中國大陸只強調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談撤飛彈,無法獲得台灣人民的認同,若大陸願意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主動的撤除飛彈,這將是促進兩岸關係的重要一步,將會得到台灣人民的肯定,對未來兩岸和平發展也將有正面作用。」(《中國時報》08-03)其間還傳出,台方不僅要求「撤彈」,更進一步要提出要求大陸撤離的「武器清單」。(《中國時報》08-02)大陸方面則表示「不可思議」。

這場風波還未平息,又傳出八月四日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在美國智庫「企業研究院」的演講。賴幸媛在兩岸ECFA簽訂後訪美,動機應該很清楚,是去向美國解釋,ECFA並無損於美國的戰略利益,以釋美方對馬政府之疑。其中措詞遣字當然是考慮美方立場而向美國利益傾斜。

她的演講題目是《台灣的大陸政策:借力使力,將戰爭的威脅轉化為和平與繁榮》,內容一共有四個重點。最後第四個重點是「中國大陸必須放棄用武力解決兩岸問題的思維」,其中說到:

「即使兩岸關係大幅度改善,但是,一、中國大陸仍然持續擴增對台的軍事部署,二、大陸當局在思維上仍不願改變不放棄武力對台的政策與法律。這兩項問題是兩岸關係發展中必須袪除的障礙,中國大陸必須改變思維,調整政策,在未來,兩岸才能建立完全的互信,並且達到真正的和平。」(見陸委會新聞資料)。

賴幸媛的演講稿,誠如陸委會發言人劉德勳所言,「其實都是馬英九或其他政府機關已經論述過的內容」,「所以真的沒有任何新的東西」。(《中評社》08-12)而且,我們還注意到,她說「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只說到「無法否認」,要「理解」、「正視」和「尊重」,而未說要「承認」。這也沒有脫出兩岸「互不承認、互不否認」的框架。但賴幸媛的講話,聽在中國大陸的耳裡確實是不好受的。

小事大以智,大事小以仁

八月八日,馬英九出席中國國民黨第十八屆中央評議委員第二次會議發表講話,雖未指明最近兩岸發生的風波,但亦意有所指,據報導說:

「馬總統則在致詞時闡述對兩岸關係的看法。總統指出,上任後改善兩岸關係,主要目的是降低台海緊張,不要成為台灣發展國際關係的障礙。

他說,整個大陸政策的基本理念是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復談基礎是九二共識,也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表述的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沒有第二個解釋。

至於兩岸未來怎麼發展,總統認為,要看雙方互動狀況,要爭取足夠長的歷史階段,進行深度交流,希望雙方能找出求同存異,共創雙贏之路。」

「馬總統指出,看看台灣海峽與朝鮮半島的比較,今年是韓戰60週年,60年後,韓國還在戰爭,但台海已經是一片和平。

面對兩岸關係,總統引孟子梁惠王篇的文章指出,孟子表示,諸侯相處應該『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

因此,總統認為,台灣跟大陸打交道應該要出以智、大陸對台灣要出以仁,若能秉持這種態度發展兩岸關係,即使有些不如願的地方,也能運用智慧解決。

馬總統表示,儘管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至少兩岸人民都知道用老祖宗的智慧,設法用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國民黨這步路走對了,會勇敢走下去。」(《中央社》08-08)

擱置爭議,求同存異

對賴幸媛的演講,大陸方面實在忍不住了,而有署名「海涵」者在香港「中評網」發表《評賴幸媛在美言論》,指責賴幸媛「在不對的時刻、不適的場合,提出了一系列不當的言論,既與當前兩岸關係持續改善、和平發展持續深化的氣氛極不和諧,又恐將削弱兩岸關係後續動力,有損兩岸政治互信、壓縮和平發展戰略空間,更不符合兩岸同胞共同期待。」(「中評社」08-08)

所以,《聯合報》及時於八月九日發表社論《不要捅破九二共識這扇紙窗》。指出了「耿雁生說『一個中國原則』,羅智強回以『九二共識』;如此一來,『九二共識』彷彿是『一個中國』的排斥詞或敵對詞。」

至於賴幸媛的部分,社論說:

「再論賴幸媛的發言。引起議論者有二:一是呼籲大陸『放棄對台用武的思維及法律』,一是談到『世界各國需要台灣此一關鍵樞紐……以便發揮對中國大陸的影響力』。身為陸委會主委,賴幸媛的後一段話說得有一點贅余,其實只消點出台灣若能維持與中國大陸的『和平發展』,就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即可;前一段話則說得有一點凸槌,北京自認《反分裂國家法》是針對『法理台獨』而發,陸委會主委作此評論,會使北京作出猜疑的解讀。」

八月十一日,大陸海協會副會長李亞飛來台,重申「九二共識」內容,並強調兩岸當「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目前現在最重要的是盡量『求同』,而不是挑出『異』的部分」。(《中國時報》08-12)

李亞飛重申「九二共識」和「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獲得總統府方面的認同,但仍強調「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一中」,「我方指的就是中華民國,沒有第二種解釋。」(《聯合晚報》08-12)

在這場連續半個月的爭議,應該到此結束。其間,除了《聯合報》社論外,還有連戰、吳伯雄、江丙坤、宋楚瑜都出面講話,企圖為爭議解套。八月十四日,《聯合報》還發表了陳長文《天下本無事,兩岸何擾之?》及蘇起《兩岸需要同情的相互理解》。陳長文是馬英九任陸委會副主委的海基會秘書長,蘇起是馬政府剛卸任不久的國安會秘書長。他們二人對馬英九的大陸政策應有足夠的瞭解才是。

「一個中國」和「一個中國原則」

關於這次的爭議,我們也有幾點意見。

(1)關於羅智強第一次反應耿雁生的談話,確實沒把話講清楚。胡錦濤暗示不否認「一中各表」至少有二次。第一次在二○○五年的「胡四點」中說:「一九四九年以來,儘管兩岸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這就是兩岸關係的現狀。這不僅是我們的立場,也見之於台灣現有的規定和文件。」「台灣現有的規定和文件」,難道不是中華民國憲法和法律嗎?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和法律,台灣能表的「一中」,除了中華民國還有其他嗎?據我們長期的觀察,大陸方面從來沒反對過台灣去表「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之說,而是反對「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論述。大陸方面不否認「一中各表」還見之於二○○八年三月,馬英九當選後,胡錦濤和小布希的通話。但「不否認」並不等於「承認」,大陸決不能「承認」台灣方面所表的「中華民國」,否則,兩岸關係就成了兩國關係,或北京當局自甘為中華民國的「叛亂團體」。所以,馬英九才會把兩岸交流界定為「互不承認,互不否認」。

(2)「一個中國原則」並不是「一個中國」。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只承認兩岸政府之一為中國的代表政府,戰後是先承認中華民國是中國,一九七九年後,就只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而和中華民國斷交。今天兩岸憲法都規定各自的領土主權包括對方,所以,才形成了事實上的兩個「一個中國」,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是源自於「不完全繼承」。

現在兩岸要和解,所以,才有「一個中國原則」,如果沒有兩個「一個中國」就沒有「一個中國原則」了。原則是抽像的,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具體。具體的事物是有彼此的不同,但抽像的原則是不同的具體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是不互相排斥的。張三、李四、王二麻子各有不同,但共同都具有抽像的「人」的原則,所以,在「一個中國原則」下,並不排斥有中華民國,即如張三不是李四,但是「人」的張三並不排斥他也是張三。

再說,沒有具體的張三、李四、王二麻子,抽像的「人」的原則和概念何來?那正是列寧所說的「光禿禿的概念」而已。所以,沒有具體的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就沒有抽像的「一個中國原則」,沒有「一個中國原則」,也沒有「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耿雁生說的是「一個中國原則」,羅智強應的是「『一個中國』的原則」,多了「的」的一字之差謬以千里矣。這當是羅智強不能瞭解「一個中國原則」和「一個中國」不同之故,而被誤為反對「一個中國原則」,反對「九二共識」了。

《反分裂國家法》是嚇阻「法理台獨」的

(3)關於賴幸媛的「廢法說」,陳長文的文章批評得甚為公允,根本是個「假議題」。我們也略有補充。大陸《反分裂國家法》的出現是有時空背景的。二○○五年,陳水扁不斷以「法理台獨」衝撞兩岸關係,大陸內部主戰之聲聲勢浩大。章念馳在香港《中國評論》就發表過文章說明,《反分裂國家法》一方面是嚇阻「法理台獨」,一方面也是規範大陸內部的主戰派。再說,沒有《反分裂國家法》,中共就不能對「法理台獨」動武嗎?可見此法遏制大陸內部主戰派甚於嚇阻「法理台獨」。

當時,馬英九市長確實領頭反對過該法。那是因為一旦大陸出兵鎮壓「法理台獨」,台灣二千三百萬人亦必殃及池魚玉石俱焚矣。馬英九上任後,一再宣稱不追求「法理台獨」、「雙重承認」和「兩個中國」,而是根據憲法框架,「維持現狀」、「不統、不獨、不武」和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推動兩岸和解及和平發展。所以,馬英九上台後,大陸根本沒有動用《反分裂國家法》的可能,這也是馬英九「唯智者為能以小事大」。賴幸媛或不瞭解《反分裂國家法》的時空背景,又知道馬英九曾反對過,而有「廢法」之說。

(4)關於賴幸媛的部分,還有《聯合報》社論所說的「世界各國需要台灣此一關鍵樞紐」,「以便對中國大陸的影響力」。這顯然是討好美國對付大陸的話,和當年俞國華行政院長所說,「我國位於西太平洋鏈島防線的中央環節」,有異曲同工之妙。台灣要和美國站在一起對付中國大陸?李明博和美國站在一起,對付北韓和中國大陸,現在朝鮮半島還在戰雲密佈。果真如此,馬英九在國民黨中評會上報告的兩岸和解政策不都全泡湯了嗎?怪不得「海涵」會指責賴幸媛「在不對的時刻(美國將在黃海、南海軍演),不適的場合(美國右派智庫),提出了一系列不當的言論」。

這次的「撤彈廢法」的風波,在兩岸當局堅持和平發展的善意下,總算平息了,但我們相信在未來兩岸和平發展的過程中,還是免不了會發生衝撞的波浪。

「憋尿論」與「搶灘論」

除了兩岸堅持和平發展的善意外,我們認為兩岸當局還應有歷史宏觀的戰略思維。

須知,近四百年的台灣問題,一直是外國勢力與中國勢力的角逐。從鄭成功驅荷,中國勢力驅逐外國勢力;馬關割台,外國勢力驅逐中國勢力;台灣光復,中國勢力驅逐外國勢力;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兩岸分裂至今。

因此,大陸當局應該瞭解,今天的台灣問題或台獨問題的根源主要在美國,藏獨和新獨問題又何嘗不是如此。六十年前,蔣介石帶到台灣來的中國勢力,經過李、扁二十年,已消耗殆盡,僅剩殘餘。要根本解決台灣問題,就必須中國勢力能驅逐外國勢力,要驅逐外國勢力,中國必須要強大。這也就是鄧小平生前所說的「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一個貧弱的中國是永遠解決不了台灣問題的。這六十年來的中共對台政策,應該可以「實踐檢驗真理」了。

今天要驅逐外國勢力,除了要「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之外,還需要兩岸人民的團結與合作,要讓新的中國勢力進入台灣島內,才能有和外國勢力較量的機會。那就要經過兩岸人民在經濟、文化上的深度交流,建立起互信和共識。兩岸人民同文同種,台灣又是一個民主社會,一旦兩岸人民建立了互信和共識,「血濃於水」,外國勢力的影響力自然就會消退。經過一定時間的和平發展,兩岸和平統一亦水到渠成。

現在ECFA已經簽訂,大陸方面的「讓利」,是高度政治智慧的表現,ECFA必促成未來「兩岸共同市場」。若能再繼之以「兩岸文化交流協議」,以今日資訊之發達,兩岸人民共同呼吸中華文化,兩岸能不如胡錦濤所言的「結束政治對立」嗎?有了ECFA物質基礎能不影響上層建築的政治嗎?

大陸當局對付台獨可以運用「憋尿論」,冷淡兩岸關係,邊緣化台獨勢力。但對於台灣人民,必須施行「搶灘論」,促進兩岸人民交流,以建立民間的互信和共識,在馬英九的和解政策下,鋪上了ECFA的兩岸經濟的通道,大陸方面除了爭取到和平建設的歷史時間外,能不利用機遇全力「搶灘」嗎?

早在陳水扁歇斯底里於台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之前,台灣開放大陸探親初期,我們就曾指出過,台獨有三大矛盾不能克服,所以不可能成功。一是島內的中國民族主義與台灣民族主義的矛盾不能克服;二是兩岸的經濟向心與政治離心的矛盾不能克服;三是國際的兩岸一國和兩岸兩國的矛盾不能克服。

結果,李扁二十年,倒行逆施,只造成台灣社會的族群撕裂,經濟衰頹邊緣化,和成就了台灣成為國際的「麻煩製造者」。

ECFA功在兩岸和平

台灣當局亦當歷史宏觀的認識到,近四百年台灣問題是中國勢力和外國勢力的角逐。

韓戰後,國民黨政府在台灣,依賴美國勢力而生存,而「經濟奇跡」,亦淪為美國圍堵中國大陸的代理人。今天,中國大陸已和平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台灣是「海島經濟」必須依賴出口而有經濟成長,台灣的出口已從美國市場轉向大陸市場,占台灣出口的百分之四十一了。

尤其是在國際金融海嘯後,美國現仍陷於經濟危機中難以脫困,而中國大陸卻已大步向前走。在國際經濟政治的現實下,台灣除了透過大陸市場來連接國際市場外,已無路可走,馬英九排除萬難簽訂ECFA,為台灣經濟找出活路,也為兩岸和平發展奠定經濟基礎,可謂功在台灣經濟,功在兩岸和平。

中國大陸和平崛起,相對的美國在東亞的霸權勢力必然相對削弱,日本前首相鳩山已發出了「脫美入亞」的警訊,台灣還能依賴美國霸權勢力而生存發展嗎?美國霸權勢力在東亞一時還難以退卻,最近的南海、黃海軍演,就是美國霸權勢力在衰退前的反撲,企圖以軍事來挽回其經濟衰退對東亞的政治影響力,其結果如何尚不得而知,但一般國際政治觀察家,大多認為,美國霸權主義已欲振乏力了。

就是以最現實的利害來看,台灣未來應選那一邊,也應心知肚明,只是「虎死不倒威」,台灣也沒有必要立刻表態去招惹美國,尤其是國民黨當局應該清楚的知道,李扁路線是行不通的,是失敗的,否則那有馬英九的當選總統。此外,國民黨當局也當理解,作為美國圍堵大陸的籌碼,而終於在一九七九年「中美建交」被美國出賣了;並在民進黨崛起後,國民黨作為美國代理人的地位遂逐漸被取代。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我們早就指出過,蘇聯瓦解後的美國對台政策是「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以台制中」的三句話,馬英九截取了一句半,而成為「不統、不獨、不武」,但缺少了「不和」,美國如何「以台制中」?不能「以台制中」,馬英九的兩岸和解政策又何利於美國遠東戰略利益,美國官方不斷肯定馬英九的和解政策,馬英九就真以為美國的決策者都是笨蛋嗎?

賴幸媛的「世界各國需要台灣此一關鍵樞紐」之說,是不是要告訴美國智庫,馬政府仍然可以承擔「以台制中」的任務呢?

但是,自二○○五年「連胡會談」,國共和解後,美國就無法利用國民黨「以台制中」了,民進黨作為美國在台代理人的地位應已確立。馬英九上台再推行兩岸和解政策,甚至簽訂ECFA,不管賴幸媛向美國說得如何天花亂墜,美國智庫就不會「聽其言觀其行」嗎?除非是馬政府的政策要回歸李扁路線,馬英九做得到嗎?即使做到,美國又為什麼要選擇國民黨而不是民進黨來做「以台制中」的代理人呢?

老實說,未來島內的政治對抗,必然是中國勢力和美國勢力的對抗,台灣的政治人物應該把眼光看遠一點。以目前的「五都選舉」而言,楊秋興與許添財並不是「由綠轉藍」,而是轉向南部的農民,而南部的農民卻看好ECFA之後的大陸市場。

在這樣歷史轉折的關鍵點上,國民黨當做何選擇,當局者可以口裡不說,但心裡不能沒有盤算。國民黨不做,楊秋興、許添財們也會做!

這一場「撤彈廢法」的風波過去了,未來兩岸和平發展的道路該如何走下去,兩岸當局能不檢討嗎?尤其是台灣當局必須反省,要把台灣前途發展的問題,提升到歷史宏觀的戰略思維高度才行。古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斯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