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認「九二共識」,得利了誰?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兼教授)


一、歷史的轉析

歷史的吊詭,往往不經意的出自意外,「九二共識」是發展兩岸關係的通關密語,蔡英文上台後,拒不接受「九二共識」的兩岸政治關係的彈性安排,當時看來,北京已無計可施,只能沿續所謂「硬的更硬,(國際反獨,軍事威脅)」「軟的更軟(經濟融合,利益統戰)」的政策,而這些老招,對於已經是「天然獨」的台灣肯定無效。所以蔡英文只要講美國人買帳的「維持現狀」,那就可以是穩操勝券,不想卜睿哲說:台灣是否該調整對大陸的政策,以及該如何調整,都是台灣需要面對的問題。

二、蔡英文的算盤和失算

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之間,頓失相互「正名」的參照架構,因此兩岸原本的溝通、聯絡管道,自然也失去既有的功能,聯繫隨之中斷,這是眾所皆知的事,然而民進黨當局起初也必然作好了因應的準備:

第一、蔡英文口中所謂的「維持現狀」,蔡深知兩岸關係是中美關係的附屬品,她只要堅定地不讓美方認為她在挑釁美國所認定的現狀,則她的政權就是安全的,這是蔡吸收了陳水扁當年的經驗。

第二、不得罪美國甚至是符合美國利益的「台獨」作為,就是內政台獨,借掌權之便,無所不用其極地消滅已碎片化的統派,不惜以法西斯手段清算「獨台」的政治力量,全力壯大扶植、深耕台獨和「天然獨」的力量,以保證台獨政黨永遠掌權。

第三、反正兩岸交流,兩岸民間有強烈的需求,北京不可能中止兩岸的往來,兩岸的交流、交往縱使不如馬英九時代熱絡,台灣依然可從大陸獲利,又無需承認「九二共識」,一切「不談」的責任全由北京承擔,何樂不為。

第四、外交方面蔡政府也知道,必然是不斷限縮,不停斷交,然而這正可以有利於民進黨選舉時的民粹操作,對台灣可能不利,對民進黨則十分有利,何況還有美國可以依靠。

所以從蔡英文看來,不認「九二共識」,雖有「小害」確有大利。所以在「九二共識」上,她不可能有所調整改變。後面有美國撐著,她認定她在內政上大搞「台獨」的作為,北京只能生氣,而又無可奈何,所以兩岸官方不談判,不接觸,看來焦慮不安,著急無奈的只能是北京政府,對台灣而言,並無所謂,反正陳水扁時期也沒有接觸,沒有談判,民進黨照樣可以連任;然而蔡的「人算」錯了,嚴重錯了,兩岸關係的歷史不按民進黨的邏輯走,更不依蔡英文的想法發展。

首先是中美的力量對比大不同於本世紀初,當時世界討論中國的焦點是中國能否、是否崛起?當時的中國,從經濟總量來看,是世界第六經濟體。然而從經濟發展的內容來看,還只是全球的生產工場,勞力密集的加工型經濟,在科技和軍事力量方面,都不是重要的國家。所以,在兩岸議題上,胡錦濤會說出中美「應共同維護台海的和平穩定」的話。而今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特別是與美國的差距大大縮小,中國的經濟發展對世界經濟成長的貢獻達30%,從世界工場轉身為世界市場,科技力量和軍事力量,大幅提升,幾乎和經濟的位階相比擬;中國早已是亞洲的強國,正在邁向世界強國之林;如今的世界已沒有人討論「中國崛起」,而是在不同程度地因應中國崛起,並評估其未來發展的趨勢,和中國崛起後的戰略意圖,在兩岸議題上,習在「十九大」報告中,就彰顯其戰略信心和戰略定力,及其戰術的主動性。

其次是習近平的「統一政策」和「對台政策」的相對關係已經有所調整:中共的「統一政策」從「解放台灣」改採「和平統一」方式以來,「對台政策」一直成為「和平統一」的主要支撐;這就意謂著「對台政策」的效果,決定了「和平統一」的可能性:換言之,「對台政策」與「和平統一」是正相關,但是近40年來,北京發現「對台政策」的效果有限,但統一的形勢反而愈來愈清晰,說穿了「國家統一」的關鍵不在台灣,而在於大陸的真正全面崛起,崛起的中國有了自身豐厚的籌碼,就可以形塑有利於己的國際結構,有了利於己的國際結構,統一必然只是時間和方式的問題,所以自「十九大」以來,中共的「對台政策」已經淪為統一政策的配角,台灣當局的態度以及台灣局勢的變化,就變得與統一不是至關緊要的事,從而北京在統一政策上,就從因應台灣島內的變局中抽脫出來,專注與如何運用自身的籌碼強化兩岸統一的結構。

其三是兩岸經貿關係的依存度大增,已非陳水扁時代可以比擬:台灣原本就是外向型的經濟,對外貿的依存度極高,1988年兩岸交流以來,台灣的外貿對象迅速從美、日等回歸為兩岸經貿,產業分工也從以往雁行理論轉為兩岸分工,1991年台灣對大陸出口依存度僅為9.1%,1998年上升至17%,2001年21.5%。兩岸分工則是台灣接單、研發而大陸加工生產的模式。到了2017年,據報兩岸雙邊貿易總值1.3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佔當年大陸外貿總值的4.9%。台灣是大陸的第七大貿易夥伴,其中大陸對台出口2,979億元人民幣,增長12.2%,進口1.05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4.5%。兩岸貿易逆差7,534億元人民幣,擴大15.4%。儘管蔡英文竭盡全力推動「新南向」,擺脫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但台灣對大陸出口依然佔台灣總出口量的40%以上,其中11月出口佔比達到了43.3%。在兩岸產業分工體系中,也從「垂直分工」轉為「產業合作」,郭台銘將過去30多年台商在大陸發展過程形象地概括為三個階段:先把勞動密集型的工作搬到大陸,再漸漸把技術帶進來、把產品引出去,到了當下這個階段,兩岸開始「融合發展」。以富士康集團在昆山投資建設的新能源電池專案為例,該項目整合了兩岸研發資源,突破了新能源汽車動力核心技術。兩岸企業合作要順應這種從簡單合作到融合的趨勢,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水準不斷提高。以電子資訊產業領域為例,大陸逐漸成為產業鏈的主導方,台灣企業是供應鏈的重要供應者與重要一環。換言之,在兩岸關係中台灣已經喪失了經濟話語權。

在這種兩岸新的情勢下,蔡政府不可能以扁政府的心態對待兩岸關係,自以為只要以「不挑釁」的方式搞定美國,就可以安心在島內搞「台獨」,顯然,習近平的對台政策,總結為和談統一到讓利發展,已經轉為惠台促統,而惠台促統之所以甫一推出,就已初見其效,新現實是:台灣出現「脫台者」,英國BBC引用台灣媒體說:「日前就有台灣媒體報導,中國大學來台擴大招生,導致台灣高中畢業生今年申請中國大學的人數暴增,一些明星高中校長在為畢業生寫推薦信、發表相關言論後,遭到教育部、調查局等單位關切。」還說「中共十九大後,中國國台辦最新公布「惠台31條」政策,在中國的台灣團體或個人,都將進一步獲得與中國公民的『同等優惠待遇』。」記者也預判「按照這一趨勢,未來「脫台者」可能會越來越多。」(同上註)

三、事情正在起變化

為什麼中共的「和談統一」、「讓利發展」等對台政策,在台灣都不叫好,而惠台31條會例外呢?個人以為關鍵在於蔡政府的失治和拒絕「九二共識」,前者是眾所共同公認之事,而且台灣近兩、三個月的民調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部分,自無須贅言。而後者也是眾所周知,本亦無需多言,然而從北京公佈的「惠台31條」之結果來看,北京已經將此一不利因素完全克服,並轉而成為有利於國家統一的因素。

從過去兩岸和平發展的歷程來看,對北京而言,「九二共識」只是「一個中國」原則的面子工程而已,反而是為了維護這個「面子工程」,特別是為了向台灣民眾證明國民黨承認「九二共識」是有利於台灣的原則,中共的對台政策幾乎是事事協商,時時忍讓,結果中共的對台政策出現了三大扭曲:

第一是政策扭曲:在「九二共識」的年代,中共的對台政策是通過馬英九政府去落實的,在台灣其政策的詮釋權就在馬政府,立場不同,觀點不同,意識型態迥異的詮釋必然導致政策原意、政策執行與政策結果的扭曲。

第二是利益扭曲:在「九二共識」的年代,中共的對台讓利是通過馬英九政府去執行的,其結果所讓之利,往往被中間的買辦階層盤剝,因此,台灣人民沒看見。所以中共所讓之利難以直接惠民,於是在台灣大家都認為中共所讓之利,看得見,吃不到。

第三是形象扭曲:在「九二共識」的年代,一方面是上述的政策扭曲和利益扭曲的傷害,另一方面馬英九和國民黨在自己心理的雙重原罪感(外省、外來)的制約下,中共的作為就不得不被統戰化,甚至是妖魔化,否則馬英九和國民黨就是「親中賣台」;因此,對台灣一般民眾而言,不論中共對台灣做什麼,其政權形象永遠是扭曲的,甚至是負面的,而結果反而是嚴重地影響了台灣青年的全球化參與。

如今回顧1992年的兩岸就「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原則」所形成的共識,至於包括了三個基本原則,一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二是中國的現狀是「未統一,亦未分裂」;三是追求「中國統一」。但在2008-2016年馬英九執政時代的「九二共識」,就已經是對三個基本原則的「異化」,從「同屬一中」而「一中各表」;從「未統一,未分裂」而「已分裂」;從「追求統一」而「不統一」。

因此,至使「九二共識」從促進國家「和平」統一的中繼站異化為終結站;從兩岸共同追求國家統一異化為中共要統治台灣、「侵略」台灣;從兩岸本有的共同政治基礎異化為台灣的國民黨「有恩」於中國共產黨。

總的來看,台灣承認「九二共識」的時代,中共的對台政策反而陷入極大的被動,從此一意義而言,蔡英文政府不認「九二共識」,反而是中共對台政策束縛的解放,所以惠台31條,可以在沒有「九二共識」扭曲下,直接、及時、有效地面對台灣民眾。於是政策不扭曲,利益也不扭曲了,至於「形象問題」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必須久久為功,不在一時一策,但是放開對「九二共識」的糾結,實則是一個起步。

反之,對民進黨政權而言,「九二共識」的困擾,如今不僅僅是兩岸關係的不確定,台灣的發展出現停滯和倒退,更嚴重的是台灣在兩岸關係中出現完全的被動和受制,以及由於台灣的被動,而出現經濟與社會的空洞化,台灣青年的西向化,從而更加使台灣民眾看不到台灣當下的出路,和未來的定位,換言之,「九二共識」的困擾,不僅僅使蔡英文掌權的台灣,失去了今天,也失去了明天。不僅僅是失去了主動爭取台灣利益的機會,更失去被動因應的能力,更有甚者,蔡政權也使得台灣在兩岸關係逐漸失去了參與權,蛻變為完完全全的棋子和籌碼。

前瞻未來,在「九二共識」的議題上,已經不是民進黨政權在此一議題上,是否可能髮夾彎,而是北京特別在中國崛起的配合下,不可能放棄其主動促統,按表操作的可能性,加上美國短視的領導人川普挑起「中興事件」的幫忙,使得全國都警覺到「2025中國製造」才是中國是否現代化的「深坎」,從此情境去理解中共的「惠台31條」,更可以覺察到其政策「利中惠台」的本質。

四、結 論

大家都知道從兩岸關係對比,大陸的籌碼無論從任何角度說比台灣都要多得多,這些都是有形的籌碼,但是對台灣而言,這些籌碼只有在兩岸對抗時才有意義,不對抗的情況下,此一對比就不具意義,所以蔡政權用了兩招來鞏固政權:一方面高舉「維持現狀」「不挑釁」的免戰牌,一方面是緊抱美國,乞求保護;然而從兩岸對「九二共識」的認同到拒絕的轉移,我們看到了中共新的無形籌碼--將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化不利因素轉為有利困素,是以如今拒絕「九二共識」的民進黨政府在台灣治理和外部應對上,處處捉襟見肘,已經到徹底無招的狀態,於是利用民眾殘餘的「仇中恐共」心理,祭出了「國安」名義,要嚴審兩岸交流,要阻止青年登陸,真可謂黔驢技窮、圖窮匕見,為蔡政權作出最後的掙扎。

反觀北京政權則是游刃有餘地連破台灣的國際參與,拔了邦交國家,要求國際社會以「中國台灣」正名,乃至以武入境,全球反獨等等作為不一而足;於之同時,更推出惠台政策,供台胞選擇,開放大陸機會,為台青找前途。兩岸治理高下立判,如此看來,自蔡英文政府拒認「九二共識」以來,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已經十分清楚。

(2018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