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抗日123週年的省思
台胞抗日123週年的省思
4月1日,日方提出媾和底稿,中第二款即為割地,限四天答覆。4月5日再議,李鴻章對割地一事言:若勒令中國照辦,不但不能杜絕爭端,且必令兩國子孫永成仇敵。4月8日,伊藤博文告李經方:割地絕不允修改。日本提出的要求,不讓李鴻章討價還價,李以日方條件太苛,要求寬大,更試圖反對割讓台灣,但是日方堅拒,伊藤以為戰事日方勝利,中方敗北,勝方原無和談之必要,現是中方求和談,所以中方付出相當條件,是必然的。日方甚至威脅中國代表:「中國全權大臣一去此地,能否再安然入北京城門,亦屬不能保證」(《蹇蹇錄》)。4月11日,日本發出最後通牒。
在別無辦法的情況下,4月17日上午,中日兩國代表李鴻章、李經方、伊藤博文、陸奧宗光在日本下關簽訂中日和約,通稱《馬關條約》,結束兩國戰爭狀態。5月8日條約互換,正式生效。5月20日清廷下令在台官員回返中國。
《馬關條約》本文共十一條,別約三條。條約導致中國賠款兩萬萬兩白銀,朝鮮獨立,台灣與澎湖,和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簽約一週後,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清廷又支給日本三千萬兩白銀。日本獲巨額賠款,以此進行工業化建設。6月2日,原定在淡水辦理交割,最後清廷代表李經方與日本代表樺山資紀在基隆港外海完成交割手續。
6月7日,日軍進入台北城,6月17日,日本舉行「始政式」,開始行使對台灣的統治權。至此造成台灣(含澎湖)被日本殖民統治半世紀,是為台灣痛史,亦為中國之痛史。東亞局勢丕變!
台灣人不是心甘情願準備當日本的奴才的,台灣人文武都做出了反抗!當台灣割讓消息傳來,台灣仕紳立即做出反應。
4月18日,丘逢甲立即致電翁同龢,反對割台。次日,仕紳與民眾在台北艋舺集會,並請巡撫唐景崧留台固守。兩天後丘逢甲又請英國領事代理防衛台灣。
4月28日,在京的五位台籍科舉士群,上書清廷反對割台!
三國干涉還遼
1895年4月23日,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通知日本,言日本割占遼東,既有危害中國之京畿,也讓朝鮮國之獨立有名無實,有礙維持遠東之和平,故勸諭日本確認放棄占領遼東半島。對於三國干涉還遼之事,日本迫於列強壓力,5月5日宣佈放棄遼東半島。為什麼三國願意出面干涉還遼?
俄國早就對遠東地區有領土野心,先後占領原屬清朝的外東北,奪得庫頁島,更興建西伯利亞鐵路,企圖在滿洲與朝鮮半島建立勢力範圍,奪取具戰略價值的關外地區。因此,俄國和日本的爭端勢在難免。《馬關條約》談判時,俄國多次暗示日本不得侵占中國東北,然則日本要求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令俄國感到利益受損。俄軍甚至打算出兵東亞,不惜以戰爭解決問題。
至於德國,原本對甲午戰爭反應冷淡。但德皇威廉二世眼見日本快要打敗清軍,擔心日本染指東亞。而之前俄法兩國在1893年簽訂「法俄同盟」,令德國在歐洲之地位動搖。因此威廉二世嘗試以干預中日議和,換取俄國支持其在東亞的擴張。基於法俄同盟,德國拉攏俄國後,法國同樣想在東亞取得更多利益,因此支持與兩國一起干涉條約之簽訂。
俄國與德國嘗試拉攏英國,但英國認為《馬關條約》對己有利,因為它規定中國開放更多商埠。而且,日本在華得到利益,可以阻擋俄國向南擴張。因此,英國在最後關頭拒絕加入「干涉」。另一方面,日本也想尋求英美的幫助,召開國際會議,解決遼東問題。但英美不願得罪任何一方,又恐怕日本或三國在華之勢力坐大,因此雙雙宣告中立。
日本仍然努力保住在條約所得。4月30日,日本提出只占領旅順與大連兩海港,加上一些賠款。但三國依然態度強硬,毫不退讓。日本雖然戰勝中國,但是中國的北洋海軍也使日本海軍損失不少。它希望英國提供支持,但英國也只是建議日本接受三國的「勸諭」。在外交壓力之下,加上簽署條約的日方代表伊藤博文是主和派,日本只好在5月5日宣布放棄對遼東半島的永久占領。
1895年10月19日,日本與三國達成協議:日本歸還遼東半島予中國,而清廷再付出三千萬兩白銀作為賠償。11月8日,中、日雙方簽訂了《遼南條約》(《中日交還奉天省南邊地方條約》),清廷贖回遼東半島。
列強瓜分中國
三國的外交勝利,反映了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緊張的歐洲國際關係。同時也開啟列強瓜分中國之端。日本是剛剛崛起的新帝國,卻遭到如此的外交屈辱。因此,日本一直懷恨在心,謀求「臥薪嘗膽」,大力鼓吹發展軍事工業,期待報仇之機。其實,與三國協約相比,日本也被中國視為帝國主義國家。三國干預還遼仍是帝國主義引起的典型紛爭。
俄國以迫日還遼有功,與清政府簽署《中俄密約》。1898年租下旅順與大連兩港口,並且由萬里長城以北到滿洲擴大勢力範圍,實行向遠東擴張的野心。後來,密約洩露,列強爭相迫使清廷劃出勢力範圍、租界與租借地。1904年日本重整旗鼓,偷襲俄國在旅順的海軍,日俄戰爭爆發。
德國在1897年以傳教士被殺害占領膠澳地區(今屬青島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宣戰,派兵侵占膠澳地區。法國由於統治印度支那(中南半島)將廣州灣劃入勢力範圍。日本要求緊鄰殖民地台灣的福建省不能割讓他國。英國則擔心清政府財政因租借地走私導致貿易衰落,推動美國發表「門戶開放」宣言。又在1899年租借了威海衛,確認長江流域為勢力範圍,向緬甸鋪設鐵道,租借九龍半島北邊的「新界」。
【待續】◆
社論
國際視窗
中國與國際關係
兩岸關係
台獨批判
台灣事情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