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有英德」的兩隻「黑手」

黃光國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教育部「拔管」,歷經四個多月,換掉了兩位部長,第三位部長上任後,仍然無法「喬」定台大校長遴選案。7月20日,前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終將按捺不住了,他跳出來說:「管案不應視為政治干預學術或政府插手」,而是「台大沒有能力找一流校長」!

在此之前,7月3日,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討論人文社科組提案:「關於國立大學校長遴選制度與遴選結果,請教育部遵照大學法規定及精神,執行校長聘任事宜」,結果參與會議的138名院士,以80票過半數通過此案。 李遠哲的立場跟院士會議的這項決議正好相反,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7月4日,院士會議邀請科技部長陳良基談「基礎學術研究的重要性」,現場院士質疑不斷,之後綜合議案討論的七個提案中,有五個建議政府應重視基礎研究,不能只考量應用產值。

這兩件事看起來似乎不相干,其實都涉及李遠哲在台灣所帶動的學術風氣。科技部長陳良基在台大擔任副校長期間,即以「技轉王」著稱,今天院士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提案,就是他們已經看出今天台灣學術界「重應用而輕基礎」的根本問題,這個問題的始作俑者,其實正是李遠哲回台灣後,在中研院所帶動的研究取向。

中央研究院本來是作「純學術研究」的機構,1994年李登輝在國民黨內掌握實權之後,特別邀請李遠哲回台,想借重他「諾貝爾獎得主」的光環,全面推動教育改革。李遠哲擔任中研院院長之後,因為他一貫的「政治正確」,中研院的預算也跟著節節上升,由每年30億元,增加到最近幾年的150億元。中研院就利用這筆龐大的預算,設立形形色色的「研究中心」,大搞所謂的「產學合作」。

嚴格來說,「學術論文」跟「產學合作」的「技術報告」並不相同。「學術論文」必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才能得到國際學術社群的重視與引用。「技術報告」則在獲得專利之後,還必須要能夠轉為生產之用,不能「技術移轉」的「報告」,過不了多久,就會變成「垃圾論文」。

在西方國家,「產學合作」通常是由廠商出資,並且指定研究方向,這樣錢才能「花在刀口上」。中央研究院的「產學合作」,則是藉「學術自由」之名,由研究者自己找題目,只求「出版論文」,或者申請「專利」,卻不講「技轉」實效。結果大家競相出版「技轉」論文,拿「技轉」論文換點數,再向科技部或是教育部申請研究經費,拿納稅人的錢當「冥紙」燒。

久而久之,台灣學術界中所謂的「大咖」,通常都是長袖善舞,人際關係特好,因為能夠掌握研究資源,徒子徒孫也不敢不俯首貼耳,奉上研究成果。結果他就有本事出版一大堆「掛名論文」,內容卻是五花八門,包羅萬象。

萬一他識人不清,或是「遇人不淑」,替他「打工」的研究生在「研究報告」上作了手腳,他就「中箭落馬」,近年來,我們的台大校長、中研院院長、教育部長,紛紛爆發倫理問題,其癥結即在於中研院帶動的這種研究風氣。吳茂昆下台後,教育部長之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人敢接,一方面是擔心無法完成「拔管」的政治使命,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咖」們都害怕上台後必須接受「吳茂昆式」的檢驗,偷雞不著蝕把米。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院士,在上次競選中研院院長的時候,曾經主張將中研院搞「產學合作」的研究中心,像工業研究院那樣,劃歸給經濟部,依照經濟的規律來加以管理。這個主張是正確的。現在中央研究院直接隸屬於總統府,試問總統府何德何能,如何去管中研院的研究方向?郭院士的主張觸及了中研院既有的利益結構,結果可想而知。

7月6日,14所公立大學成立「全國大學自主聯盟」,他們痛批教育部壓制大學自主,要求「抗拒政黨黑手」,捍衛學術自由。他們認為:「台大沒校長,教育部沒部長」是「國際笑話」,並且公開質疑「一個有良心的人怎麼敢當教育部長」?

「大學自主聯盟」想要「抗拒政治黑手」,他們卻沒有看到我們的「政治黑手」後面還有一隻「學術黑手」。這隻「學術黑手」就是向來自以「教育沙皇」自居的李遠哲!為了配合蔡英文和賴清德的政治操作,現在李遠哲的這隻「黑手」終於跳出來「不打自招」了。「拔管」案今天之所以會搞成這樣一場國際級的大笑話,這難道不是蔡政府的「罪有英德」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