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1年,法國文學家雨果出書《鐘樓怪人》,場景在巴黎聖母院,描述該院醜陋駝背敲鐘人與吉卜賽少女的故事。巴黎市民厭惡他的醜陋,害怕他:「他的大頭佈滿紅頭髮;他的肩膀之間是一個巨大的駝背,其腳巨大、雙手可怕。所有的畸形下,實在是可怕的外觀。」但隨著故事情結的開展,敲鐘人顯示對吉普賽少女,自然的溫和與仁慈。但一般人只「以貌取人」,認為他醜陋就是可怕,並沒實際瞭解他,直到最後,他盡力挽救少女的生命,才改變民眾觀點。2009年,英國牛津大學物理教授葉里森指出,上述文藝故事就如描繪民眾對核能的印象。
現在台灣醫界有針對反核問題的省思。2016年,小兒科醫師王見豐寫給反核的名嘴張大春:「有醫療問題應該詢問醫療人員,若你去問一位石器時代的巫師,如何治療白內障手術,她只可能認為眼科醫師是要挖掉眼珠子,多半還會取走靈魂。對核電有疑慮,至少該聽聽真正的核能專家怎麼說,再自己理性判斷。」背後原因是,他認為台灣醫界大多反核。他徹悟地說:「以前人云亦云,又是多麼無知。自從表態擁核以來,我就在同學、同業中成為少數的怪咖。這並不意外,自己先前就是那麼封閉,卻又自以為是。值得慶幸的是,總算在50歲之前,跨出瞭解的第一步,真有朝聞夕死的喜悅。」
最近,前台大醫院副院長王明鉅教授,為文《核四公投--從反對核能到贊成核能》,說他以前反核,原因包括核電為威權體制下的黑箱工程、核能危險、台灣不缺電等。封存核四時,他歡欣鼓舞。他承認不解能源,例如,各式發電各有何風險?有何成本?為何老舊的核一核二可續用,但全新的核四就是不能用?現在反核成真,他倒反思而質疑反核的信念:去除政治好惡,他想到台灣使用核電30多年都是安全的、台灣開始缺電了、地球暖化與氣候愈極端、PM2.5傷人、日本核災可能是人禍造成。
兩位醫界菁英,因誤解而反核,後因瞭解而擁核。「風俗之厚薄繫乎一二人之心所嚮」,多少民眾因醫師、菁英反核而跟著起舞?
2004年,美國史坦福大學科學家密勒提到,若一般民眾並非專家,要他們對困難複雜的科技問題提供建議,豈不就像到咖啡店問侍者(而非心臟專家),你的心臟需何種治療?冠狀動脈手術或服藥?◆
社論
國際視窗
中國與國際關係
兩岸關係
台獨批判
台灣事情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