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連習會對兩岸關係意義的分析

黃清賢
(國民黨前主席特別顧問兼大陸部主任)


一、前 言

兩岸關係在2016年的台灣三度政黨輪替後,陷入僵局,隨著時間推移,僵局愈陷愈深,如民進黨總統蔡英文呼籲國際社會團結制約「中國」、行政院長賴清德公然強調自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同時間,美國還為了中美博弈而挑動兩岸敏感神經,造成台海情勢暗潮洶湧、風險驟增;這相對於兩韓近期和解,先前和平穩定的台海兩岸,反而逐漸瀰漫火藥味。

但是以往扮演穩定兩岸情勢的國民黨與共產黨中央高層互動,除了2016年11月1日舉辦的主席洪秀柱與總書記習近平北京會談之外,迄今未有進展,因此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與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在2018年7月13日的北京會面,對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意義重大,相關影響可能不亞於2005年破冰之旅中主席連戰與總書記胡錦濤的會面。

二、從連胡會到連習會的意義

回顧2005年當時的連習會,正是2000年的台灣首次政黨輪替後,民進黨的陳水扁政府陸續在2002年提出「一邊一國」、2003年推動「催生新憲法」、2004年進行「公民投票」,大陸則在2005年出台《反分裂國家法》,兩岸關係劍拔弩張,氣氛緊張。

此時,連戰率領所有的國民黨副主席與黨務主管,前往了南京、北京、西安、上海等地進行「和平之旅」,在2005年4月於北京和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會談,進行時隔一甲子,亦即繼1945年10月的蔣中正與毛澤東在重慶會談後,國共兩黨領導人首次進行的會談。

兩黨會談之後,共同發佈《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揭示雙方基於「正視現實,開創未來」,達成了三項體認、五項願景。其中的三項體認是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促進兩岸同胞的交流與往來,共同發揚中華文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亞太地區和世界的利益。

至於五項願景則是促進儘速恢復兩岸談判,共謀兩岸人民福祉;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空間問題;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台。

2008年再度政黨輪替,國民黨取回政權後,兩岸開始大交流,在三項體認的基礎上,五項願景中的四項逐一實現,包括兩岸談判旋即恢復,一開始還以半年簽署六項協議的快速度進行;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初步框架,亦即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在2010年於重慶簽署;參與國際空間的問題,例如WHA(世界衛生大會)也在2009年邀請台灣參加;至於黨對黨定期溝通平台,更早於2006年起的國共論壇就建立。

在2005年連胡會的鋪陳下,馬英九政府迅速為遲滯8年甚至10年的兩岸關係趕上進度,兩岸人民的交流需求與問題逐步解決。此後,卸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與後續擔任共產黨總書記的習近平陸續在2013年、2014年、2015年於北京會面,但因當時的兩岸官方制度性溝通管道通暢,所以連習會的倡議性意義,例如倡議兩岸共用史料、共寫史書的形式性質較明顯。

但今天到了2018年,民進黨與共產黨毫無正式溝通管道,國民黨與共產黨的溝通平台也陷入膠著,兩岸又因美國總統川普積極運用矛盾關係而波瀾不斷,和平發展的期待似乎日趨悲觀,甚至兩岸一些主張激進解決問題的非主流力量躍躍欲試,緊張情況不亞於2005年,因此這時的連習會自然有穩定民心的意義。

雖然連戰陣營定調,這是個人之行,不代表國共兩黨的高層會面,但連與習的身分對國共而言都具代表性。從時勢來看,此次的連習會是兩岸關係烽火中的及時雨,讓外界認知到大陸對台政策的穩定性,為當今動盪的兩岸關係定錨。所以,相對於2005年的連胡會,為當時的兩岸變局發揮了穩定作用;如果這次2018年的連習會可以被正確解讀,則兩岸的和平發展仍存在樂觀期待。

三、大陸對台政策的定調與價值

從習近平的發言中,可以看到大陸對台政策的現階段定調與價值,也就是有充分的信心和足夠的能力,牢牢把握正確的方向,堅定不移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和平統一進程。

事實上,習的四個「堅定不移」講話中,除了第一個是重申基本立場,亦即「堅定不移」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強調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核心利益外,其餘三個「堅定不移」都是從人民福祉的角度訴求兩岸和平發展;兩岸同胞應將心比心,增進理解認同,實現心靈契合,為兩岸同胞謀福祉,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第二個「堅定不移」就是擴大深化兩岸交流合作。擴大交流、深化合作,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對兩岸都有利。大陸完全理解台灣同胞的特殊心態,充分尊重台灣同胞現有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大陸同胞歷經長期努力、不懈奮鬥,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也值得台灣同胞尊重。

第三個「堅定不移」是為兩岸同胞謀福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更加光明的前景,為同胞謀福祉的能力更強、條件更多;逐步為台企、台胞提供與大陸企業、同胞同等的待遇是莊嚴承諾。今年2月發布實施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措施,還會深入研究,適時推出更多新的政策措施,把同等待遇逐一落到實處。

至於第四個「堅定不移」是團結兩岸同胞,共同致力民族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之不懈奮鬥的共同事業。民族復興道路上,台灣同胞不應該缺席,也一定不會缺席。兩岸同胞要順應歷史大勢,共擔民族大義,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習近平表示,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只要大家登高望遠,就能看清主流,把握大勢,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克難前行。換言之,習的對台政策,認為在主觀上有實力自信,在客觀上有環境趨勢,透過增進兩岸相互認同,謀求人民福祉,則推進和平統一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可達成。

四、結 語

兩岸自1949年分離以來,好不容易在1980年代後期逐漸交流,雖然1990年代中期起陷入官方溝通障礙,但2008年後又迎來兩岸大開放、大交流。2016年的台灣三度政黨輪替後,存在台獨黨綱的民進黨不願承認九二共識,兩岸的官方關係從中斷走向對立,加上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台灣議題更成為中美博弈的攻防籌碼,使得好不容易建立的和平發展局面生變。

為維護得來不易的台海和平,應正視此次連習會穩定兩岸民心的現實意義。尤其從習近平的四個「堅定不移」觀之,在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前提下,大陸對台政策主旋律是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兩岸擴大交流、深化合作,繼續加強為台企、台胞提供同等待遇,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一起前進。因此,兩岸同胞應把握此一和平發展的契機,為人民嚮往的美好生活奮鬥。◆

美國加緊玩弄台灣牌是沒用的 高雄柏

30年來一路主導台灣政治社會和意識格局,使台灣再度走上兩岸民族分斷、反中親美媚日的分離主義道路,造成今天台灣社會認同錯亂政局紛亂的李登輝,到了耄耋之年還坐著輪椅到琉球去宣揚他時代倒錯的皇國崇拜以及反中媚日的分離主義國家論,這次是利用了「原台灣人日本兵」的慰靈碑。

在6月23日抵達琉球的晚宴上,他就大放厥詞批評中國說:「中國的霸權心態,毫不避諱,展露無遺,可說是當前亞洲最不安定的因素」。這種口氣與安倍、川普和蔡英文並無二致,大秀反中連線的劇碼。6月24日,在烈日晴空下他到了琉球的「和平紀念公園」,為所謂「台灣人日本兵慰靈碑」揭幕,揭幕式上派駐日本的「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的謝長廷全程隨侍,顯示台灣蔡政權對李登輝的半遮面肯定。這個大張旗鼓的所謂慰靈碑,實際上只不過是在一塊大石頭上刻著李登輝的題字「為國作見證」五個字而已,到底它是為什麼「國」作見證呢?

這個「為國作見證」的碑石就樹立在兩年前曾引發爭議的,由蔡英文題字的「台灣之塔」旁邊,利用了「台灣之塔」的用地興建的。而「台灣之塔」的土地又是日本右翼團體「日本翼友會」提供,亦即,該地原屬「日本翼友會」前在「和平紀念公園」興建的慰靈碑「空華之塔」上的土地,讓獨派團體「日台平和基金會」施工興建「台灣之塔」,塔在2016年6月25日落成,由蔡英文題字,有獨派立委林昶佐、獨派名嘴鄭弘儀等出席。由此可知,這是日本右翼、台日獨派以及台灣獨派政客(李登輝、蔡英文等)聯手傑作,而李登輝的「為國作見證」是為了彰顯此等右派獨派之「國」作見證的。

它們再次利用了在日本的殖民主義、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的侵略戰爭中冤死亞洲各地的近五萬名台灣人軍伕日本兵的冤魂,以頌揚帝國主義「皇國」以及媚日的分離主義之「國」。

1.「日台皆為同胞」的欺騙

自稱為「台灣人日本兵紀念碑」的「台灣之塔」的碑文略記著:

「為悼念二次大戰中獻身沙場的台灣戰士,……當年日台戰士皆為同胞,生死與共,榮辱同當……來自台灣英勇參戰20萬人中,30,000人戰歿,15,000人失蹤……」。

這碑文流露著濃厚的日本帝國殖民地的皇國思想,彷彿80年前皇民化運動中「內台一如」,「一視同仁」、「皇國臣民」的欺騙宣傳,當年日台戰士皆為同胞嗎?日本人與台灣人有生死與共,榮辱同當嗎?只要是稍懂得台灣殖民地歷史,稍摸著良心說話的人,都知道這是謊言,是欺騙。日本殖民台灣的本質就是民族差別和壓迫,哪來有「皆為同胞」?50年的殖民統治從政治、經濟、社會到感情意識,日本殖民者從來沒有把台灣人當作「同胞」,台灣人一直是日本的殖民地人,沒有一天是「日本國民」。

日本帝國憲法及法律從未直接施行於台灣,在殖民地台灣實施的是「特別統治的異法」,即殖民地法,係由殖民地長官(台灣總督)發佈代法律之命令(律令),或由日本中央政府以天皇名義發佈之敕令把日本本土之法律(一部分或全部)施行於台灣的法律所構成;日本國內的法律稱為「內地法」,台灣朝鮮殖民地實施的為「外地法」,即日本內地為依「帝國憲法的規律施行一般統治的地域」,而外地則為日本帝國憲法不涵蓋的「一般統治的例外」(所謂異法地區);因此日本國的內地人和殖民地的外地人之間構成了「異法人域」,譬如,日本內地的戶籍法與外地殖民地的戶籍制度不同,內地人與外地人之間為異法人,不得互為轉籍(僅在嚴格條件下如收養、婚姻、認領等得以為之),其間的「鴻溝」無異國籍之間的差異。譬如,在皇民運動下改姓名的李登輝(岩里政男),只不過是日本統治下的殖民地人,從來就不是日本人。李登輝說他在20歲之前是日本人,就像曾被美國殖民的菲律賓人說他是美國人,曾被法國殖民的越南人說他是法國人一樣,同為國際笑話。「日台戰士」怎會「皆為同胞」呢?

把自己的殖民地人身分幻想成日本人,把壓迫台灣人的日本殖民主義軍國主義法西斯政權,且早已被人類文明釘在罪惡之柱的日本帝國主義尊崇為自己的「國家」,說明了日本殖民者的皇民化以及光復後內戰冷戰的扭曲歷史如何使李登輝們喪失了民族的自尊和認同,如今還錯亂地把日本帝國主義當作自己的「國家」。蔡英文署名的「台灣之塔」和李登輝「為國作見證」的石碑,不但突顯了喪失了民族自尊和認同的錯亂,且把被日本帝國主義剝奪了生命、屍骨流落異地的台灣青年的魂魄繼續被拘留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民族壓迫和欺騙之下。

2.戰爭中的民族差別

所謂「台灣人日本兵」只是一種慣稱,實際上應該稱為「台灣人軍伕,日本兵」才正確,因為當年被送往戰場的逾20萬台灣青年中,絕大部分並非「日本兵」而是「軍伕」,真正有「日本兵」身分的人只占少數。日本帝國主義從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到1945年戰敗前夕,一直未在台灣實施徵兵,到了敗亡前數個月才倉促宣稱要改善台灣人待遇,開始在台灣正式實施徵兵,所徵召的台灣人日本兵已不多。在這八年期間,日帝從侵華戰爭擴大到太平洋戰爭,隨著日軍人力之不足,就想方設法,已在戰爭動員體制下皇民化但又未徵兵的殖民地台灣,動用各種「皇國臣民」、「天皇赤子」的宣傳,以各種名義徵募「勞務戰士」送到戰場,雖然稱呼從「軍伕」到「台灣特設勞務奉公團」到「台灣特設勤勞團」、「台灣特設農業團」等等不斷改變,實際都是軍伕,不是徵兵體制下的日本兵,其地位在日軍的「軍人、軍馬、軍犬、軍屬」的嚴格序列中,只算附隨日軍的最底層勞務存在;據統計,1940年台灣人軍伕的工資為一日圓,而日本二等兵薪資為六日圓,由此可見其民族不平等的嚴重性。

軍伕從事彈藥、兵器糧食的搬運、機場工事或栽種蔬菜,特殊情況下還從事南洋華僑動態的調查,充當日本憲兵的通譯等各種各樣勞務工作,但在激烈戰鬥時,他們又成了拿槍的軍伕,死傷不亞於日本兵,不管叫「軍伕」或「軍屬」,實質上他們不是「日本兵」的身分是不變的。據說日本戰敗時這種以各種名目被動員的台灣「勞務戰士」有九萬多人殘留在日本侵略戰場各地。這說明了在日本的侵略戰爭體制中仍複製著殖民地的民族差別待遇。這種民族差別和不平等結構也延續到戰後。

在日本投降那一刻,在亞洲各戰場的日軍,拋棄了散落在亞洲各地的台灣人軍伕,只顧自己的安全遣返,任由其在異國自生自滅,完全背棄了「一視同仁」、「皇國臣民」的口號,這事實大大駁斥了今日在琉球台灣之塔上什麼「日台戰士皆為同胞,生死與同榮辱同當」的的謊言。

70年代,一些倖存的原日本兵試圖向日本要求戰爭賠償,因為在戒嚴時期並未成功。1993年組成了「台灣人原日本兵、軍伕及遺族協會」,向日本政府索取賠償未付軍餉、儲金和保險金,要求與日本復員軍人一樣的賠償和年俸,還到東京街頭舉行示威遊行,卻遭到日本政府的漠視以及日本人的冷眼相待,當時掌握台灣政治大權的李登輝,因為怕得罪日本,也視若罔聞,不敢聲援,最後,在極度不平等關係下,日本政府對有登記的原日本兵軍伕,以極低的兩百萬日圓代價(以當時匯率換算,相當於台幣50、60萬元)應付了事,該協會會長心寒地說:「這些錢只能夠用來辦一個寒酸的喪禮」。

李登輝們,不到大多數台灣青年喪身的東南亞去慰靈,卻在與台灣人軍伕的犧牲無關,而是十數萬琉球人民悲慘犧牲的琉球人悲傷之地,完全不顧琉球人民的感受,去搞一個空無台灣人日本兵魂魄的慰靈碑,其本身就是一個莫大的諷剌。

台灣之塔和李登輝的「為國做見證」碑,與其說在為台灣人日本兵慰靈,倒不如說在頌揚時代倒錯的皇國思想,使台灣人日本兵的魂魄永無安寧,不得安息。

2018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