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中東海針鋒相對
當前東亞處於戰略環境結構像力變動的關鍵期,未來台灣的周邊安全環境將有別於過去。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下,奔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與疲態漸露的美國陷入「金德伯格陷阱」與「修昔底德陷阱」的雙重挑戰。在美中關係重構中,東亞區域國際關係亦將隨之改變,牽動美日關係、日中關係,這些攸關兩岸關係之東亞戰略格局,為思考全球戰略發展情勢之重點。
相對於南海的美、中針鋒相對,東海的日、中競逐,較諸以往,可窺見雙方管控分歧,避免擦槍走火的用心,且不使東海爭端成為日中關係改善之障礙,而為未來的關係改善中尋求爭端的解方。然而,日、中為完成各自堅持的領土主權與海域聲索,在東海維權上著手增強整備。4月7日,日本在佐世保市美軍基地附近的相浦軍事基地舉行水陸機動團(日本版陸戰隊)的成立儀式,約1,500名水陸機動團隊員出席成軍儀式,之後與美國陸戰隊舉行奪島共同軍事演習。
其實,日本著手強化西南群島暨東海之防務始於2008年10月,當時中國四艘現代級驅逐艦,穿過日本本州與北海道的津輕海峽,繞行日本東側洋面,從沖繩本島與宮古島間航向東海。此乃日本首度發現中國海軍艦艇繞行日本列島,引起日本自衛隊的高度重視。中國的軍事力向海洋的投射讓日本感到不安,日本自衛隊決意在與那國島派駐小規模的陸上自衛隊,設置雷達站,負責蒐集該島周圍海域船舶活動的情報,強化對南西群島(南西諸島)的防衛。初期,日本並未計劃在與那國島派駐實戰部隊,以避免刺激中國與鄰近的台灣,但該島設有1,500公尺跑道的機場,能在必要時增援陸自的作戰部隊與海自的P3C反潛機,因應「周邊有事」。自中國人大常委會2009年6月審議《島嶼保護法》後,日本的駐軍行動帶有展現捍衛偏遠離島的決心,其中包括釣魚台列嶼。
西南群島緊鄰台灣,扼住日本南疆,此區域中的離島約2,500座,其中僅200座島嶼為有人島,而衛戍此群島的陸自「西部方面隊」目前僅在沖繩本島常駐「第15旅團」。「西部方面隊」總監部位於九州熊本市,其守備範圍極為遼闊,自長崎的對馬至沖繩的與那國島,正面南北1,200公里,縱深東西900公里,但其作戰基本部隊僅兩個師團(第4、第8)與一個旅團(第15),編制28,000人,在24個駐屯地與8個分屯地展開,除沖繩本島外,西南群島中的離島由駐紮於長崎縣佐世保市的「西部方面普通科連隊」(西普連)負責防衛,戰力十分吃緊。2010年10月5日,北澤俊美防衛相接受「共同社」訪問時坦承,西南群島的防衛較為薄弱。為強化西南群島的防衛能力,日本防衛省展開於西南群島中鄰近台灣之宮古島或石垣島派駐陸上自衛隊的政策檢討,並於2011年度的預算概算要求中編列調查費,著手落實日本國土最西端與那國島駐軍之政策。
此外,日本陸自的步兵連隊有「陸戰隊化」趨勢。為因應西南群島廣域的戰略需求,自衛隊自2006年1月,即將陸自第8師團(駐屯地為熊本市)與第15旅團中的「普通科連隊」派赴美國加州,進行移地訓練,意圖師法美國陸戰隊,將其改編為「水陸兩用部隊」,以投入「離島奪回」的兩棲登陸作戰任務。日本防衛省政務官(當時)長島昭久表示,為離島防衛任務,部分的陸自戰力須承擔陸戰隊的功能。
異於日本將九州的步兵連隊改造為陸戰隊,中國將海警由公安部改隸解放軍武警部隊。3月21日,中共召開「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決定海警轉隸武警部隊,並在6月22日,由全國人大議決《關於中國海警局行使海上維權執法職權的決定》完成立法,組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海警總隊」,稱「中國海警局」,統一履行海上維權執法職責。
中國此舉雖宣稱為歸口事權,改隸後未改變海警基本任務屬性,亦未變革中國在相關涉海問題上的原則立場,但日本認為海警改隸武警部隊,成為解放軍所屬,乃法律上的軍隊,意味中國軍方接手對應東海爭端。3月22日,《產經新聞》評論指出,中國海警劃歸武警,進入中央軍事委員會指揮體系,得以深化與共軍海軍合作,進一步加強在釣魚台周邊的活動。日本海上保安廳今後將被迫與作為軍事組織得到明確定位的海警力量進行對峙,且將居於劣勢。對此,日本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表示,將緊盯中國軍隊的軍事改革進展,包括海警改隸帶來的影響等,為不使事態升高,將持續冷靜因應,堅決捍衛日本的領土、領海及領空。日本憂心釣魚台周邊之緊張可能升高。
在海警歸解放軍武警下轄同時,6月13日,兩架隸屬美國空軍第20遠征轟炸機中隊的B-52H轟炸機從美軍關島北部安德森空軍基地起飛,向西北方向飛行,途經宮古海峽進入東海防空識別區,其間逼近上海及台灣航空情報區。美國將B-52轟炸機的巡航從南海北擴東海,顯然不為謀求「去核」的北韓,而是劍指中國,協助盟國日本因應中國海警的戰術壓迫,亦不願放任日本單獨與中國協商東海爭端,以免損及美國的利益。
二、聯合日歐力抗「美國第一」
對於當前日中關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湯重南認為,面對世界大勢,美國並沒有完全走出危局,歐洲仍處於困局,中東仍呈現亂局,東亞則突顯變局,此為中國準確定位日中關係的依據與對日工作、外交戰略應考慮的要件。湯重南指出,如何建立美中新型大國關係?如何建立東亞日、中兩強並立,和平和互利的關係,考驗著日、中兩國,更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加強各層次的廣泛的溝通和交流,增進相互理解,加深相互的準確認識,特別是民間的廣泛、深入的友好交流。「以民促官」、「以經促政」和「以文促情」的傳統及經驗,還要保持日、中間高層不拘形式的接觸,利用多邊會見促進雙邊關係的改善和穩定發展,僅有穩定健康的日中關係,始能對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
面對川普「美國第一」進逼的安倍內閣在安保上雖難以擺脫「美日同盟」,亦務實將經貿與安保脫鉤,藉啟動《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及簽署日、歐《經濟夥伴協定》(EPA),並預期年內完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構築日本媒體口中的「對美經濟包圍網」,以緩解川普對日貿易談判及輸美汽車關稅壓力,在美、日的不對稱貿易談判中,借力使力,力保城池。
然而,李克強訪日雖照表操課,與日本簽訂《海空聯絡機制備忘錄》,設立兩國防務高層間熱線,以便在任何一方的海軍艦艇或軍方飛機涉及相關事件時,雙方可以即時有效聯絡,但中國未在東海天然氣開採上暫緩步伐,顯示北京對東海海域之聲索未因之弱化。
在李克強結束訪日後,中國海警船持續常態化進入釣魚台水域巡防的維權行動,5月12日,中國海警艦船編隊旋即在釣魚台周邊水域執行長達一週的勤務,並進入釣魚台領海。6月5日及25日亦兩度巡航釣魚台。中國釣島維權,不僅未降低頻度,在強度上更有增強之趨勢,25日的行動中,日本發現中國在一艘海警船上,配備類似機關炮武器系統,此應與中國將海警歸口武警部隊有關。
6月29日,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在記者會上表示,在東海日、中中間線附近發現新的中國開採作業船,並就此對中國提出抗議。日本認為,中國的作業船乃為建造新的天然氣田開採設施而進行試驗性的鑽探。
三、東海未阻斷日中關係改善
在東海天然氣田開採問題上,安倍首相在李克強到訪時要求雙方基於2008年「東海共識」重啟因2010年「釣魚台撞船事件」中止之談判,惟北京仍未具體回應日方之要求,雙方未來如何解決「合作開發」(中)及「共同開發」(日)的立場分歧,落實「東海共識」,雙方仍存在重大歧見。惟東海未阻斷現實利益下的日、中接近,因雙方在對美外交中需要彼此。安倍首相盤算在9月續任首相後,實現2011年野田佳彥首相以來的日相正式訪問中國,並於來年大阪G20峰會後,迎來習近平任內首訪日本。其實,日中關係改善非因雙方的東海爭端緩解所至。
與日中關係相仿,美艦航經台海不宜解讀為美國挺台對抗北京,蔡政府若視此為美國在兩岸力量失衡中的友民進黨「政治宣示」,應更具信心與大陸務實交往,切莫一味拒絕「九二共識」。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在激烈變動中的東亞國際關係中,蔡政府切忌台獨意識型態綁架,而應審時度勢,在美、中博弈中,靈活應對,尋求「維持現狀」的解方,突破兩岸關係困局,始能在變局中立於不敗,有效維持兩岸現狀。◆
社論
國際視窗
中國與國際關係
兩岸關係
台獨批判
台灣事情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