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耕者有其田」和「公地放領」?

徐武軍


韓國瑜為改善農、漁民的生活,努力以推銷農、漁產品出口為己任;從2018年中開始形成了「韓流」。今日的台灣已工業化,從事農、漁業的人,佔總就業人口比例為5%;農業的產值,佔國民生產總額不到2%;「韓流」之所以能震撼台灣社會的原因,是韓國瑜將改善人民的生活作為施政的首要目標。

1951年,台灣的農民佔總就業人口約60%;農業的產值,超過工業和製造業之和,但是多數農民是沒有土地的佃農。國民政府在1951年施行「公地放領」,將公有土地的價格訂為土地上產物(稻穀、甘薯)全年收穫總量的兩倍半,相當於三七五減租後六年半佃農應付給地主的田租,由承租的農民於繳清地價後,取得土地的所有權。總共放領土地138,957公頃給286,287農戶,平均每戶取得土地約1,500坪。

1953年,國民政府推行《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地主可保有水田三甲或旱田六甲,其餘的由政府用徵收補償方法徵收,再放領給現耕農民,放領的價格同「公地放領」,分10年攤還。補償地主的地價,70%為實物土地債券,分10年均等償付,加年息4%;30%為四大國營公司(台灣水泥、台灣紙業、台灣工礦,和台灣農業)股票,一次付給。總共徵收放領了139,249公頃土地給194,823農戶,每戶農民平均分到了2,200坪土地。

在1950年代,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經由「公地放領」和「耕者有其田」,將相當於總耕地一半的395,514公頃土地,用低廉且在支付能力之內的價格,分給了481,110戶沒有土地的農民,使得73%的農戶從佃農成為了有產的自耕農。以每戶4人計,有190餘萬人、或三分之一的台灣人得到了好處;以每戶6人計,則有近300萬人、或一半的台灣人,得到了好處。由蔣介石所領導的國民政府,在1950年代成功地推行了台灣歷史上規模和影響最大、以公平為原則的社會改革,根本性的改善了農民的生活和社會地位。在台灣的歷史中,蔣介石是造福農民的第一人,無人能望其項背。

台灣民主化運動源自於雷震等人,和台獨沒有關聯。台獨運動,是由台灣的留學日本和美國的地主的後代所發起倡導的。當民進黨夥同地主的後代要用『轉型正義』等等來清算、鬥爭蔣介石,以報當年「奪產」之恨時,台灣還有人記得「耕者有其田」和「公地放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