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長60公里、東西寬20公里,佔地達1,800平方公里的戈蘭高地,長期以來都是敘利亞的領土;該地海拔高600米,不但相對於周圍地區的沙漠與平地,具有居高臨下的制高點優勢,位於其上的加利利湖更是飲用水的重要來源。
1967年,以色列據聞敘利亞、埃及與約旦達成協議,要進行水利工程,改變約旦河的流向;此事若順利推進,必影響以色列人用水。6月5日晨,以色列乃出動空軍對敘、埃、約三國進行「先發制人」襲擊;半小時後,再以地面部隊發動進攻。歷經六天的戰鬥,阿拉伯國家損失慘重,400多架飛機被摧毀,超過40多萬巴勒斯坦人淪為難民。以色列佔領了加薩走廊、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東城區和三分之二戈蘭高地的土地,共6.57萬多平方公里,史稱「六日戰爭」。此後雖將部分土地如西奈半島歸還埃及,但對戈蘭高地則始終佔據。
3月21日,川普聲稱:「52年過去了,是美國應完全承認以色列對戈蘭高地享有主權的時候了。該高地極具戰略價值,對以色列的國家安全極為重要,並對地區安全也很重要。」
以色列總理內坦尼亞胡聞訊聲稱:「川普重新書寫了歷史」,其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川普為何此時要對戈蘭高地的歸屬做這樣的表態呢?這則看似不起眼的消息,與2017年12月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2018年5月美國將駐以色列大使館遷離特拉維夫,都說明了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布局將有著根本且具決定性的改變。
資料顯示,改變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消滅巴勒斯坦國,二、重劃世界能源中樞。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開始在東耶路撒冷和約旦河西岸地區,大規模興建猶太人定居點;這種作法無形中侵掠了以1967年所劃「巴勒斯坦國」邊界的土地。雖然,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所有猶太人定居點都屬非法,並對中東和平的實現構成威脅,但是過去由於美國一味偏袒以色列,不惜動用常任理事國否決權,致使聯合國安理會很少能夠通過譴責以色列的決議草案。
自2006年以來,巴、以和談圍繞著耶路撒冷城的歸屬、定居點以及難民安置等問題,始終陷入僵局;巴勒斯坦國的土地被以色列藉定居點的設置,搶佔了70%以上。
近期以色列國會更通過一項法案,以推動「建立由純粹猶太人組成的以色列國」為目標。這個帶有極端種族主義的法案,不但剝奪了以色列境內巴裔以色列人的公民權,自然也會在巴勒斯坦地區驅逐非猶太裔的居民。
那麼,要完全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最好作法,就是:1.藉著清除加薩地區的巴勒斯坦難民,2.安置境外部分難民,3.領土交換等方式,最終取消聯合國框架內對巴、以兩國分治的安排,完成對「巴勒斯坦國」的全面併吞。
以色列人定居點的擴張,其實用心深遠,川普對戈蘭高地歸屬權的表態,應該也只是上述目的與計畫的一環罷了。
美國在敘利亞的失敗,標誌著以陸路運輸為主的什葉派石油管線的控制權已經牢牢掌握在中、俄、伊、土等國手中。
2018年11月29日,卡達「半島電視台網站」報導,以色列在阿聯酋與歐盟支持下,與希臘、塞浦路斯、義大利等國簽署了一項「東地中海」項目框架內的合作協議。以色列除與海合會國家,合作修築一條中東鐵路外,並鋪設從波斯灣到以國石油出口港--海法與阿什杜德的海底石油管線,並將該管線延伸到希臘與義大利。藉此,以色列不但能把自己的天然氣提供給歐洲,還可以將併吞的巴勒斯坦國位於東地中海沿岸地區豐富的油氣資源,通過管線一併出口歐洲。
這條石油管線與什葉派石油管線,自亞洲向歐洲呈平行走勢,但前者可以說是一條陸路管線,後者則是一條海路管線;其中既蘊含了陸權與海權的競爭,也標誌著什葉派與遜尼派勢力的對峙。近期以色列與埃及談判要購買西奈半島,一旦事成,不但方便與沙烏地阿拉伯聯通石油管線,更能有效保護其南部石油出口港的安全。戈蘭高地歸屬的戰略意義,在這個節點上就又更清晰了。
美以兩國謀劃的這個新中東戰略,未來會出現怎樣的發展,雖然還有待觀察,但美國因此或可再次掌握中東與非洲的原油,石油美元也將再次獨霸,進而架空俄、伊、土三國在中東的基礎,阻斷中國一帶一路的布局。
就歐洲而言,法德兩國因位處內陸,直接受惠於中歐班列與什葉派石油管線的鋪設;尤其法國在敘利亞本來就有石油利益,海路石油管線的開發無疑給兩國也帶來極大的威脅。
為此,我們看到了兩項重要的國際大事,與美以兩國的謀劃,似乎有著若合符節的關係。
2019年3月21-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義大利、法國與摩納哥進行國事訪問;並分別與義、法兩國簽屬協議,其為維護一帶一路和歐洲能源走廊的用心,昭然可見。
4月4日,利比亞國民軍(LNA)與民族團結政府(GNA),發生自卡達費死後最嚴重的內戰。哈夫塔爾領導的國民軍在法、俄、埃三國的支持下,聲稱要在48小時內打敗受美、英支持的政府軍。
諷刺的是,在2011年3月19日對利比亞發動攻擊的「奧德賽黎明行動」中,法國扮演了與美國配合的積極角色。而此次卻是站在對立面,成為反美力量的主要支持者。◆
社論
國際視窗
中國對外
兩岸事情
台灣事情
五四 100週年
原鄉人的故事
其他
海峽短評
編後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