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約看西方國家爭議

湯紹成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日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在倫敦慶祝成立70週年大會,但是內部爭執不斷,尤其美、法間口角甚為激烈,甚至還把中國扯進來,值得關注。

背景情勢

西方國家為對抗共產國家的威脅,1949年建立北約,成立時只有美、加、英、法等12國,目前已增加到包括東歐國家等共29國。其章程第五條規定,若非成員國攻擊任何成員國,將被視為是對全體北約國家的攻擊,因此北約乃一典型的集體聯防組織。當時北約秘書長伊斯梅勳爵(Lord Ismay)的名言:「逐蘇聯,迎美國,抑德國。」可謂北約最佳寫照。

戰後歐洲一片廢墟,為保障重建與發展,軍事安全不可或缺,可見北約的重要。西歐國家1948年成立聯防組織「西歐聯盟」,但因蘇聯的威脅太大,才引進美、加兩國強化對抗能力。蘇聯1949年8月試爆原子彈成功,德國1955年加入北約,10天後蘇聯領導的「華沙公約」成立,形成在冷戰時期東西歐間的恐怖平衡,不過也維持了歐洲至今的和平。

近日法國總統馬克宏語出驚人,稱北大西洋公約已經腦死,顯示法國與北約及其領導國美國的齟齬。

美法長期不睦

其實,馬克宏是指最近美國在中東的單邊行動,比如以撤兵的方式背叛庫德族,以及土耳其逕自攻擊庫德族以及敘利亞北部,美土兩國都沒有與北約成員國商議就執意為之,其中美國都是主要角色,因而北約已形同虛設,他還直率抨擊德國總理梅克爾,十多年來一直謹慎捍衛德國在歐洲的利益。

二戰結束前,美、法兩國就結下樑子。1940年希特勒進攻巴黎,法國政府立即投降,導致1944年美國自諾曼地登陸時,法國根本沒有軍隊,因此美方視法國在打敗希特勒方面沒什麼貢獻。法國則始終認為,戰後的歐洲事務應由歐洲人主導。德國戰敗後,英國又非歐洲大陸國家,法國自然當仁不讓,因而導致法國與美國的關係長期不睦。

當時,法國還積極修補與美國關係,北約1949年成立時,總部原本設在巴黎,但因美國有意藉北約管控法國的核武器而鬧僵,1966年被迫遷至布魯塞爾,法國退出北約的軍事組織,形同完全退出。1964年初,法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使得繼法國之後在越南作戰的美國滿臉豆花。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法國總統席哈克也極力反對以戰爭方式解決爭端。同時,法國人高傲自大,自認法國文化高超,語言優美,因而瞧不起美國人沒文化,更不屑講英文,因而自然與美國人溝通困難。

當前的法國總統馬克宏,特別喜歡擔任歐洲戰略思想的領導,因為所有其他歐盟大國在政治上都受到局限,致使內部的領導權出現真空。德國處於梅克爾時代的最後階段,又因柏林大聯合政府夥伴社民黨的弱化苟延殘喘,梅克爾的接班人也甚為弱勢;英國則因脫歐爭議耗盡精力,三年來一事無成,近日舉行大選,雖然保守黨勝出,但仍無法明確解決方案;義大利受民粹主義影響,好不容易建立一個穩定的政府;西班牙幾度選舉都無法組成有效政府,加泰隆尼亞地區還鬧獨立。相形之下,馬克宏在歐洲的角色一枝獨秀,目前雖修改年金制度引發動亂,但他對時事的針貶仍受到廣泛的注目。

馬克宏對北約的批判其來有自。近年川普對歐盟的敵視,批評北約盟邦的軍費分攤不足,已引起歐洲國家的不滿。加上北約內部缺乏協調,對其聯防體制表示懷疑,馬克宏聲稱難以信任美國的領導。

馬克宏眼高手低

但馬克宏若一意孤行,歐洲就必須負起戰略和與軍備的責任,或將與美國脫鉤,增加法國的影響力。但歐盟國家的力量不能保證歐洲大陸的安全,更不用說捍衛歐洲以外的歐洲利益,只有與美國結盟才能奏效。從與俄羅斯的衝突到敘利亞和北非的危機,歐洲人無力採取有效的聯合政策,美國的角色確實不可或缺。

近年來,美國在北約東部安全方面投入的資源最多,法國卻在這一領域降低參與的程度,法方甚至拒絕領導波羅的海新成立的北約駐軍,而由加拿大人替代。看來馬克宏並不關注一個強大的歐洲,而有意在一個軟弱的歐洲內扮演領導的角色。

2018年11月,馬克宏呼籲建立一支歐洲軍隊,獲得梅克爾的支持。法國總統府強調,這支歐洲軍隊不是要和北約對立,不是為了替代北約。但建立歐洲軍隊的提議讓不願惹惱美國和俄羅斯的盟國擔心,至今也都沒有下文。

馬克宏特立獨行,呼籲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和解。克里姆林宮大力支持他最近的聲明,就不足為奇了。繼梅克爾總理9月訪問中國大陸後,馬克宏11月初參加在上海的第二屆進口博覽會,並獲得150億美元大單。

雖未點名,馬克宏在上海也表達對美國十分遺憾的態度,因為當中國、歐盟和俄羅斯都堅守氣候公約,美國的抉擇不足以改變進程,這只能讓它自己變得更孤立。況且貿易戰沒有贏家,中國和歐洲都反對貿易戰,只有通過合作才能成功。另外,在伊朗問題上,馬克宏也對美國的單邊主義表達不滿。

德國的複雜心態

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30週年,美國國務卿龐培歐應邀訪問德國,表示,北約總是有過時的危險。

法國批判北約,梅克爾相當不以為然,她保證德國將努力在解決世界衝突中發揮積極作用,並認為北約的角色與功能仍在。德國國防部長卡倫鮑爾承諾,面對國際挑戰,德國不能只是站在一邊觀望。但在今年夏季,美方要求歐洲人為與土耳其接壤的保護區提供部隊時,法、德同時拒絕。

對美國而言,北約已淪為一個商業機制,任何在美國核子掩護下的國家,必須購買美國商品回報。德國外長馬斯最近在一篇有關柏林圍牆倒塌與德國統一的文章中,提到感謝歐洲相關國家,甚至強調蘇聯最後一位國家元首戈巴契夫的作用而獨漏美國,也可以看出馬斯對統一歐洲的重視,有意降低美國對歐洲的干擾。

然而見面三分情,面對龐培歐時瑪斯仍強調,沒有美國的領導,就不會實現德國的統一,雙方也再度強調了共同的價值觀。但龐培歐希望德國表明對中國崛起的態度,並稱德國是偉大的夥伴,因為德方表明最遲在2031年之前會將其國民產值的2%用於國防,以滿足北約的要求。

當前美軍仍駐紮歐洲,明年會有兩萬士兵循25年來慣例前往歐洲進行跨大西洋的演習。背後當然不是川普,而是美國國會的堅持緊貼歐洲,視其為最親密的盟友。

小 結

歐洲人距離馬克宏主張的戰略自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驕沒有美國的支持,歐洲的安全確實難以保障。但因中法兩國都有相當大的共同利益。馬克宏對美國的不滿與批評,正可拉近巴黎與北京關係。

此次北約峰會在聯合聲明中第一次提及中國:中國目前在國際上既帶來機會又呈現挑戰,需要我們一起以同盟來解決。

由於北約內部的爭議難解,川普的作風更讓北約分崩離析,因而把中國視為較高的矛盾,以便外銷轉內銷,是否有助於內部團結,需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