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頭不對馬嘴的高中歷史教科書

新編108年東亞史評析

吳昆財
(嘉義大學歷史系教授)


教育部監製的民國108年歷史教科書,終於在萬眾矚目下問世。蔡政府的108年歷史課綱,廢除了行之有年的「時序」撰寫方式,改採「主題」模式編纂。高中(下)的「中國與東亞的交會」(俗稱東亞史),共三個單元:國家與社會、人群的移動與交流以及現代化的歷程。檢視108年歷史課綱規範下,台灣各書商完成的教科書,謹就歷史教育與學術、政治層面分析:

歷史教育與學術

首先,大題小作。

教育部的108課綱,從「時序性」的中國史改成「主題式」的東亞史。美其名是為擴展學子的歷史視野,修正過往不斷重覆時序性歷史教育的缺失,而究其實,純粹是為進行去中國化的政治目的而已。可是,蔡政府若想迴避中國史而逕行東亞史教育,恐怕只能建構於想像中的應然面。在教科書製定的實然面必無法落實,最後淪為一場雷聲大雨點小,虎頭蛇尾的一場歷史教育鬧劇。

目前五家出版社所編高一(下)東亞史中,有關中國和東亞各國的佔比,其中,泰宇版共197頁,157頁中國史,40頁東亞各國。南一版188頁,佔比156:32。龍騰版177頁,佔比128:49。三民版200頁,佔比163:37。翰林版196頁,佔比171:25。名義上希望台灣學生學習與認識東亞史,可就課文內容而言,各家出版社仍選擇以中國史為論述主軸。

其次,文不對題。

五家出版社的中國主軸論述,泰宇版在84頁、翰林版在94頁、三民版在84頁、南一版在64頁、龍騰版在38頁後,方才出現中國以外的東亞各國歷史。換言之,這幾家版本的東亞史,無一不是集中記述中國史。在介紹東亞的國家與社會的形成,幾乎都是以中國為典範。

第三、選題偏頗。

108課綱定下三大主題介紹東亞史:國家與社會、人群的移動與交流,以及現代化的歷程。攸關民族與國家的歷史,包羅萬象,其中有的屬核心議題,有的屬重要議題,豈能輕重不分?如經濟、文化與學術等核心議題,是重中之重。但108課綱竟出人意表,要求探討「人群的移動」,難道是要為李登輝的「外來政權」說找歷史依據?

第四、範疇模糊。

各家版本論述的三大主題,沒有一本談及蒙古共和國。當今蒙古已被歸為東亞國家,參與東亞各項活動,如東北亞奧運。可是「東亞史」竟無一字論及蒙古的國家與社會、人口流動與現代化歷程。各版本如此有志一同,在學術與文獻不足情況下,迴避蒙古歷史的撰寫。

第五、學術資源不足。

各家版本的重心幾乎都擺在中國,原因不外各家版社的主編和撰稿者,專長幾乎都是中國史,除日本史佔有台灣大量史學研究資源,少有涉及東亞史的本土專家。舉例而言,目前開始的越南史研究,只見陳鴻瑜教授著作,而內容主要集中在近、現代越南史。蒙古共和國史或蒙古史著作,台灣目前付之闕如。

除編寫者外,對日本以外東亞史能充分掌握的國教院審查委員,可說鳳毛麟角。編、審「皆盲」的情況下,難怪迄今為止,仍無一個版本通過審查,取得發行執照。

政治層面

蔡政府的主要目在政治,只是急了點,「東亞史」的御用學者還沒培養,教科書就得上路。為蔡英文出謀劃策,釜底抽薪的辦法不外乎我們老祖宗講過的必也正名乎,先把「這個國家」正名後,再編一本「本國史」(他們要建立的「那個國家」的歷史)。

首先,去中華民族化。檢視三大單元裡的全新單元:人口移動與交流。這種在歷史學界屬偏僻冷門的專史,不過是要淡化或異化中國人移民至台灣的史實,從而把四百年來由大陸遷移至台灣,視之為「外國人」移民的一部分,再點綴東亞各國的對「外」移民。如此一來,台灣自然成為各國對「外」移民的「國家」,台灣人不必再認同為中國人了。

其次,異化中國。108課綱把中國史正式列入東亞史,是延續1995年以來的杜正勝的同心圓思維,李登輝倡議認識台灣,杜正勝接著提出同心圓「理論」,把台灣史單獨成冊,從原先隸屬中國史的一個章節提昇為國史。如今,正式把中國史異化為外國史而已。

最後,兩國論入史。環顧各家版本的中國主權問題,根本上已違反了中華民國憲法的一中原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規定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兩個地區(台灣與大陸地區)。

無論從歷史教育,從學術基礎,從國家法規而言,這幾家出版社根據108課綱編纂的高一(下)東亞史都是驢頭不對馬嘴,徒留後人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