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與整合vs.政治安全與對抗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RCEP)協議發展的政經分析

宋鎮照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特聘教授)


一、RCEP:建立世上最大自由貿易區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協議的談判,在2012年11月第19屆東協高峰會上由東協宣布推動,成員包括東協10國和中國、日本、南韓、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印度對話夥伴,也就是所謂的「東協加六」(ASEAN+6)。2013年5月9-13日在汶萊舉行RCEP第一回合的談判,確認談判範圍及方式,並針對關稅減讓及其他障礙進行討論。旨在通過降低或減免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一個16國共同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

RCEP協定涵蓋人口超過35億,占全球人口約48%,幾近全球一半的市場,而其國內生產總值亦占全球比例超過32.2%,外貿總額占全球近29.1%。一旦達成協議,將進一步完善16國的產業供應鏈和價值鏈,成為全球市場最大和最具潛力的區域自貿協定。

2019年11月初,第35屆東協高峰會及東亞峰會和RCEP峰會等系列會議在泰國曼谷舉行。其中備受矚目的無非是東協10國能否與6個對話夥伴國順利簽署「RCEP」。最後除印度外有15個與會國結束了全部20章節文本和所有市場准入的實質談判,可望在2020年於越南正式簽署協議。

雖然RCEP的開放程度較低,但RCEP卻占台灣對外貿易總額的59%,占台灣對外投資的65%,一旦RCEP自貿區落實,台灣被區域經濟邊緣化的挑戰不容漠視。

儘快完成RCEP談判和簽署,一方面不僅有利於促進區域產業鏈和價值鏈融合,推進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另一方面更可以降低中美貿易衝突帶來的貿易衝擊。

RCEP經歷七年談判,像要進入到談判的終點,但終點不代表已圓滿達成目標,而是在簽署RCEP後,全球化和多邊主義又將面對一個新的發展與挑戰。

二、七年政經交鋒磨合有成?

東協核心和東協方式一直是東協的對外基本策略,而東協國家的集體行動,也提升了東協在區域上的主導地位,以東協為核心和基底,確實讓東協經濟一體化後扮演著更具決定性的角色。RCEP談判基礎建立在以東協核心的基礎上,會充分反映東協的核心利益。

19屆東協高峰會通過《RCEP東協架構》,開始推動RCEP,試圖深化以東協為核心之區域經濟整合,建構「東協加六」貿易區,落實東協與其他六個國家間的橫向經貿整合和免關稅規範。

據RCEP官方文件《RCEP談判指導原則與目標》,談判內容主要包含貨貿、服貿、投資、經濟與技術合作、智慧財產權、競爭政策、爭端解決等議題,原先預計在2015年底完成談判,惟因各國歧見難以化解,而幾經延長到2019年。

當時中國積極推動的主要目的,是要透過RCEP來對抗由美國主導的《跨太平經濟夥伴關係》(TPP)。2019年底,主要導因於2018年3月開啟的中美貿易戰,使中國和其他成員國更積極推動RCEP,試圖降低或對抗美國提高關稅的威脅。

事實上,今年6月25日至7月3日,RCEP在澳洲墨爾本進行第26輪談判,在召開貿易談判委員會(TNC)全體會議時,已經舉行了討論貨貿、服貿、投資、原產地規則、貿易救濟、金融、電信、智慧財產權、電子商務、中小企業、經濟合作技術、法律與機制等10多個相關工作組(領域)的會議。16國也重申了2018年第二次RCEP領袖會議關於決心在年內結束談判的共識,並按照今年3月部長級會議通過的工作計畫,希望能在今年達到協議進展。

此外,中國也於今年7月22-31日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行第27輪談判,同時在8月2-3日在北京舉行一次RCEP的部長級會議,期待在北京取得具體成果,希望在年底東協高峰會系列會議上達成談判共識。在10月又於泰國曼谷舉行的第九次部長級會議和貿易談判委員會會議上,16國各方就協定了80.4%的文本,已經達成一致看法,在20章中已有14章達成共識,當時並重申確保在年內結束談判。

RCEP的談判機制包含幾項重要政經原則和現實:1.東協中心性,即以東協10國為談判核心。2.重視與WTO一致性的協議,即儘可能遵循WTO的規範。3.在既有的五個東協加一(即東協加中國、日本、韓國、印度、和紐澳)的雙邊協議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廣化貿易自由化程度。4.談判過程具彈性,降低談判的門檻,甚至迎合或是讓步發展程度較低國家在貿易議題上的緩衝期,同時也給予東協較低度發展的國家特殊與差別待遇。5.重視貿易開放性,允許未與RCEP談判之國家或經濟體在RCEP完成諮商後加入。

在亞洲地區,感到貿易戰壓力的並不只是中國,其他成員國的經貿壓力也不小。國際貨幣基金(IMF)對經濟成長的預測顯示,東協最大五個經濟體在今年的成長將從去年的5.3%下調到4.8%。而印度也將從去年的6.8%降到6.1%,印尼和泰國均面臨經濟成長趨緩局面。

在中美之間取得平衡點,也一直是東協在區域政經發展上的策略。中國推動RCEP,既可整合東亞經濟,擴大鄰近市場,又可降低對美國經濟的依賴和關稅的威脅,更是推動一帶一路倡議最重要的區域全面整合的基礎。這是中國對外區域經貿發展「重中之重」的策略,而RCEP的簽署自然成為當前中國的區域發展關鍵戰略。

美國僅派出剛上任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奧布萊恩(Robert C. O’Brien)及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出席「東亞高峰會」和「印度—太平洋商務峰會」,讓東南亞國家懷疑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安全承諾與誠意,讓峰會上出現「向中國傾斜」的氣氛。

東協國家為抗議美國的這種輕蔑和傲慢,都不情願跟美國對話協商,只有泰國、越南和寮國三國領導人參加與美國代表的會談而已,其他七個成員國均缺席。

三、東協、中國和印度各有盤算

RCEP的推動除了要以東協核心立場為主軸外,東協更在乎在成員國間的平衡與等距安全的戰略應用與考量,一則要在大環境上的中美勢力平衡思考,二則在中日影響的平衡關係應用,三則中印(度)制衡的關係的考量,至少在這三個層次上,讓東協可以保有東協核心的相對優勢立場,來保障東協的政經核心利益。

東協透過RCEP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降低全球貿易的不確定性。針對中美貿易戰,東協國家更不會在中美之間選邊站或被迫選擇。同樣地,東協也不會在中國和印度之間選邊站,只有中國、印度、日本都參與下,才能讓東協持續扮演核心角色。

對印度來說,一旦簽署RCEP,印度無疑地將成為中國企業生產過剩出口的重要開放市場,成為中國一帶一路上的重要市場消費後院。此外,印度當地的小農長期受到保護,也經不起紐澳農產品的競爭。正如總理莫迪所言:「RCEP對印度窮人沒有好處」。

對中國來說,隨著經濟崛起,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貿關係也愈來愈密切。儘管印度不參與RCEP的推動,中國與其他RCEP的14個國家之雙邊貿易亦達1.38億美元,其中出口達6,200億美元,進口7,600億美元,約占中國整體對外貿易總額4.62兆美元的30%。同時,中國對14個國家的投資達160億美元,而吸引區域內之外資約140億美元。

對中國來說,透過RCEP可擴大跟中國一樣大的另一個市場規模,這對中國經濟發展來說意義重大。而且中國可以主導東亞區域經濟的能力也擴大。

RCEP達陣時,裡頭的「中日韓」自由貿易區(FTA)也將隨之成形,削減了中日韓FTA在政治上的障礙。

基本上,在RCEP的內部經濟結構與發展層次上,不難看出有幾個不同類屬的組合,彼此的需求與優勢不同:首先是以日本、紐澳、南韓為主的已開發經濟體,其次是正在崛起的中國經濟體,第三是發展中的東協經濟體,第四是相對未成熟的印度經濟體。對於RCEP市場開放的立場與獲利程度都有所不同,也將重新建構區域內產業分工的產業供應價值鏈。尤其若能在2025年完全實踐零關稅、農產品關稅配額取消、取消所有貿易壁壘和非貿易壁壘限制,是否所有國家都會受益於貿易開放和擁有實質的GDP成長,也備受關注。

中國連續10年維持著東協最大交易夥伴的地位,而東協在2019年也取代了美國,躍升為中國第二大交易夥伴。中國在推動東亞合作之際,致力於支援「東協核心」,以及建立東協與中國之間的政治互信。面對RCEP經濟逐漸向中國傾斜之際,東協如何維持其東協核心的優勢,開創更大的東協經濟機會,在市場與產業間如何因應,東協可能不樂見印度經濟的缺席,而為了開創東協區域新商機,勢必會大力說服印度重返RCEP談判。

四、2020年7月完成簽署RCEP?

對於RCEP發展願景的考量,可能非15國明年可否簽署的問題,而是印度是否會重返RCEP的談判。

印度在貨貿有逆差,但在服貿有順差,整體而言,印度的經常項目有逆差,但逆差只占GDP的1.7%,而國際上公認的安全區域占GDP的4.0%之內,印度經常項目是屬於健康的。

RCEP的自由貿易協定設有專門的區域保障措施,即進口國把關稅降低後,進口成長加速,對國內產品造成威脅和損害時,可將關稅恢復到原來的最惠國待遇的水平。

印度目前仍稱支持RCEP的談判,要印度開放市場的同時,各國相應領域也應該開放。印度目前還有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待解決。所有RCEP參與國都將合作解決這些問題,以確保各方都滿意。印度最後會作何種決定,取決於這些問題是否能完善解決。

印度擔心的是,有些產業可能會因加入RCEP後會增加貿易逆差。目前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高達539億美元,推動RCEP後,在農產品方面受到衝擊最大,尤其是印度的乳農以及其它農業生產行業,擔心一旦國門大開,中國的廉價進口的農產品將衝擊到印度的農業市場,畢竟印度13億人口基本依賴國內的農業生產,農民的聲音不得考量。

目前印度國內對是否參與RCEP,有兩股不同聲音。一是比較右翼民族主義的反對加入,另一是比較自由主義的觀點,主張支持參與RCEP。開放型的經濟發展,使印度農業和產業加入全球競爭,可以提高印度的競爭力。印度政府也傾向於加入RCEP自貿協定。

印度已與東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要加入RCEP,只要同其他六個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便可。在印中貿易中,印度擁有優勢的服務業卻無法獲得支持,而不擁有優勢的產業卻又無法排除,這應該是印度最後退出RCEP的主要原因。

因此,對於RCEP發展的次佳結果,是少了印度,由達成共識的15國在明年簽署RCEP。再其次佳的結果,是15國將印度猶豫的議題納入整體框架考量,畢竟印度的擔心不僅來自中國,也同時來自東協國家的挑戰。最壞的情況,是在印度退出或各國國內社會產生反彈聲浪,讓一些國家變得謹慎,延後RCEP協議的簽訂。

五、代結論:RCEP讓台灣經濟邊緣化?

台灣屬於開放經濟體,高度依賴對外貿易。台灣已跟亞太經濟建立密切的產業分工體系,在電子、資訊、生化醫療和汽車零組件建立緊密的區域供應鏈。未來RCEP一旦生效,台灣的主要貿易夥伴因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享有優惠關稅待遇,勢必弱化台灣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另外,亞洲生產供應鏈網絡關係也必然會進一步進行重整和重建,將嚴重衝擊台灣對外貿易、投資和生產供應鏈,使台灣企業處於不利地位。

台灣若能以一個經濟體加入RCEP,將可深化區域經濟整合,建立雙贏關係。然而實際上台灣只能說「看得到吃不到」。在貿易障礙下,台灣將嚴重陷入貿易困境,失去區域競爭力。當台灣政府無力參與RCEP等多邊和雙邊之經濟合作及自由貿易談判時,台灣產業注定會外移,台灣經濟勢必又陷入產業空洞化、失業率提高、經濟成長下滑等危機,結果在政治上又陷入另一個危機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