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體系無法「脫鉤」中國

何思慎
(輔仁大學日文系(所)特聘教授)


11月21日,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在北京發表談話,重申習近平3月時提出的「治理、信任、和平、發展」四個赤字,王岐山指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顯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出現逆流,國際秩序受到衝擊。因應此等國際變局,王岐山認為中國須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努力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

全球的「四個赤字」

習近平的「四個赤字」具體反映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挑戰,此異於冷戰時期涇渭分明之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陣營對峙,而「赤字」更體現冷戰結束後,國際社會公共財提供之短缺,此為全球化下美國國力漸衰,為國際社會提供公共財之能力與意願雙雙弱化,全球化下的治理陷入「金德伯格陷阱」,此意味全球權力轉移過程中,若新興大國不能承擔領導責任,即會構成國際公共財不足,進而造成全球經濟混亂與安全脫序,此曾發生於上世紀30年代,當時全球陷入「經濟大恐慌」,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

當前,二戰結束以來的「長和平」確實面臨挑戰。一手「卸責」,遭美國指為「搭便車者」的日、韓及北約(NATO),被要求付費埋單美國駐軍費用;一手藉口「公平貿易」,謀畫將崛起的中國「回推」,此即「川普主義」在國際政治的展現,意在藉此維繫美國霸權下的安定於不墜。然而,二戰的殷鑑不遠,再興後的中國若不願承責任,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適時彌平「四個赤字」,不僅無助於世界秩序穩定,美國亦將為此付出代價。

因此,未脫冷戰「圍堵」思維的「回推」甚至「脫鉤」中國,不足以因應全球化所衍生之產業聚落重構的分配及發展問題。《約紐時報》認為,世界已離不開中國,儘管在政治制度、價值認同及人權問題等方面,中國與西方主要國家存在諸多分歧,但國際貿易、經濟金融合作、安全協同、文化交流等大小事務,盤根錯節,將全球與此大國緊緊纏繞在一起。誠如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所言,「脫鉤」不符合任何國家的利益,亦不利於全球經濟發展。

然而,美國副總統彭斯指稱,美國不要與中國「脫鉤」,而是中國與世界「脫鉤」。其實,中國在歷史上從不與世界脫鉤,北京不應成為冷戰結束後全球政經失序的眾矢之的或代罪羔羊,或是既有全球規範的挑戰者,倒是美國總統川普的「美國第一」正撕裂戰後美國所建構之從歐洲到東亞的同盟體系。

中國與世界相互證成

日、韓再續《軍事情報保護協定》(GSOMIA)雖出現轉機,但川普對日、韓索價不斐的駐軍費用分擔,恐令彼此心生嫌隙。針對美軍駐留經費,川普盤算將日、韓的負擔從目前的提高五倍,不僅在盟國中負擔比例已是最高的日本難以接受,南韓也無意吞下川普「火箭般快速上升」的50億美元。

《朝鮮日報》報導,為施壓南韓,美國考慮撤回駐韓美軍一個旅。美、韓為美軍駐留經費分攤討價還價之際,南韓國防部長鄭景斗與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在泰國曼谷會談後,同意發展雙邊安全關係,建立彼此的安全聯結,確保東北亞穩定,此即美國在東亞之同盟體系遭侵蝕的結果。

川普的漫天叫價,徒令日、韓心生怨懟及全球治理體系的「赤字」擴大,中國須適時提供公共財,使區域穩定,持續繁榮。在川普的「新孤立主義」下,北京著手同域內國家共建更合理的區域治理機制,使東亞實現遲來的「後冷戰」,如此的中國與世界將呈現相互證成的關係,而不是「脫鉤」。

日印「2加2會談」非聯手圍堵中國

11月29日至12月1日,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偕同防衛大臣河野太郎訪問印度。為期三天的行程,主要為出席首屆日、印「2加2會談」,印方出席者為外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及國防部長辛格(James Schlesinger)。是項會議的舉行見證日印關係的深化,印度總理莫迪表示,對日關係是印度「東向政策」的基石,未來仍有極大提升空間。辛格在會談伊始表示,希望通過會談,進一步加強與日本的防衛、安保合作。日本防相河野太郎表示,此次對話「象徵著日印關係在印太地區的安保領域重要性越來越高」。《共同社》報導,印度是日本開展第七個部長級「2加2會談」的國家。據印度外交部說明,繼去年年初與美國舉行「2加2會談」後,日本是第二個國家。

日、印在「2加2會談」中討論諸多雙邊及區域戰略議題,特別聚焦印太安全形勢。會後發表的《聯合聲明》指出,日、印進一步加強雙邊合作符合兩國的共同利益,有助於推動印太地區和平穩定,兩國彼此讚賞對方的印太政策,聲明中載明「共享自由開放的、具包容性的、基於法治的印度太平洋願景」,呼應安倍首相提出的「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構想」。

日本NHK認為,印度與日本展開首次「2加2會談」的背景是中國在其周邊地區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印度有意牽制中國,並在外交及安保層次強化與美、日之間的聯結。《日本經濟新聞》更指出,對印度而言,與日本加強防衛關係是將日本定位為「準同盟國」位置。

日、印共同面臨中國軍事及貿易上的影響。印度無法突破中國的關稅壁壘;日本則擔心中國的軍力提升。因此,日、印深化在經貿及安保上的合作不禁令人連想是否將共同對抗中國。然而,印度傳統上奉行「不結盟政策」,與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保持一定距離,亦擅於在中、美、日等大國間平衡以對。印度政府相關人士對《讀賣新聞》表示,日本與印度並不因為舉行「2加2會談」即結為同盟關係,印度重視廣泛構築夥伴關係的「戰略自主性」。

日、印「2加2會談」為安倍首相12月訪印之行完成先期對話,凝聚雙方的共識,但並非劍指中國。12月6日,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在北京與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局長北村滋舉行會談,確定日相安倍將於12月23-25日訪中,除出席在四川成都舉行的「中日韓峰會」,亦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談。訪中前,安倍將先行訪問印度,欲與中、印雙方分別構築首腦間的信賴關係,扮演溝通橋樑以突顯其為區域和平與穩定作貢獻的姿態。因此,不應將日印關係升溫視為推進川普之「印太戰略」,構築對中包圍網之舉。

「2加2會談」前,茂木與河野連袂拜會莫迪總理,對印度意欲退出談判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協議,茂木強調包括印度在內的16國一致達成協定之重要性。日本的態度並非站隊印度,共同退群RCEP,抵制北京。日本外務省副發言人海部篤表示,日本仍努力敦促印度儘速加入RCEP,為此,東京嘗試與其他RCEP成員國合作,進而減輕印度的憂慮。

美國的同盟體系萎縮

不僅安倍的「印太構想」不為川普的「印太戰略」作嫁,「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中的法、德亦與美國貌合神離。法國總統馬克宏以「腦死」指稱當下的NATO。美國為NATO領航者,「歐洲盟軍最高司令」歷來皆為美軍將領,但川普卻因此認為北約盟邦占盡美國便宜,揚言以關稅向「搭便車」的國家索求軍費。NATO儼然成為馬克宏所指的「只看錢的同盟」,峰會中,歐洲盟邦與美國間的不信任感表露無遺。

誠然,NATO峰會發表的《倫敦宣言》首度載入「共同對應中國」,聲明指出,「我們認識到,中國日趨增加的影響力和國際政策,既帶來機會又呈現挑戰,需要我們一起以同盟來解決」。但對北約是否排除華為,各國莫衷一是,多少透露美國與歐洲NATO成員道不同不相為謀。《紐約時報》直言,NATO缺乏團結及美國的領導力,但並不缺挑戰。NATO與美國在東亞的同盟體系面臨美國領導弱化(川普靠不住)的困境。二戰結束後,美國建構的同盟體系漸趨萎縮,但同盟體系關乎美國的霸權,此刻美國朝野正將中國形塑成「世界公敵」,但各國對所謂的「中國威脅」認知迥異,多與中國存在錯綜複雜的競合關係,因此難以形成休戚與共的「反華聯盟」,奉美國為共主。

結 語

值此全球治理體系變動之際,蔡政府若持續視大陸為敵,台灣將無法獲得東亞區域的「新公共財」,民進黨只能慷納稅人之慨,無謂的付出龐大的防衛代價,做華府的一顆隨時可被遺棄的棋子,台獨民進黨都難以得到美國信實的安全承諾,遑論蔡英文自身?

蔡英文一味嗆陸、反陸,無法獲得國際社會共鳴,更缺乏以美國為首的同盟體系便車可搭。全球化下的世界,各國共存共榮,不存在選邊站的必要性。蔡政府須客觀認識國際現實,徹底摒棄「台獨」思維,站在中華民國憲法的一中立場,務實思考兩岸關係,始能在安全上接軌世界,切莫一廂情願的期待美、日為其台獨挺身而出,而昇高兩岸緊張關係,甚至搞什麼「反滲透法」,以行動宣佈對岸為敵,使民進黨陷入萬劫不復的險境而危及台灣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