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多來,美中貿易戰不斷升級,最近兩國達成「第一階段協議」。但美國在台灣、香港和新疆問題又為達成協議的前景增添了不確定性。
安可公關顧問公司(APCO)的大中華區主席麥健陸(James McGregor)在北京舉行的中國企業全球化論壇上說,中國的政策在過去幾十年促進了信息技術發展,「中國製造2025」,確定了實現技術產業升級目標。
最近他對媒體說,目前中國人的看法是:美國應該退後一步,讓中國在世界舞台上崛起。
美、中的軍事角力將是21世紀的決定性事件,雙方關係今後只會變得更糟。雖然許多評論說,美中關係緊張加劇,華府在印太地區加強聯合盟友對付中國擴大的影響力。但如今的世界安全環境遠比冷戰時期溫和,而許多中等強國為自身利益考量,運用其影響力對大國競爭格局產生很大影響。
川普的支持者,美國億萬富翁肯.朗格尼(Ken Langone)是全球最大家具建材零售商家得寶(The Home Depot)創辦人,他在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的節目中說,「不要忘了開始的情況,我們盡一切努力幫助一個巨大而且重要的國家恢復其能力。現在是他們該償還的時候了。」朗格尼說,在過去40年中美國一直在幫助中國,現在是中國補償美國的時候了。
雖然川普推動對華強硬是否在華盛頓形成共識?仍然是個有爭議的話題。但川普的有關言論卻在輿論圈經常被重覆,其中就有美國幫助中國,中國利用美國的說法。中國媒體將此總結為「美國吃虧論」。
2016年川普在總統競選中就說,「你知道,是我們重建了中國。他們用從美國拿走的錢重建了中國。」2018年川普對全美獨立企業聯合會講話說:「是我們重建了中國。中國每年從我們國家拿走5,000億美元用於重建中國。」
美中對經貿利益看法上的分歧,在經貿關係上對中國施壓,並非從川普開始。早在小布希擔任總統的時候,美國就警告中國要遵守世貿組織的規則,並對中國出口的某些產品施加限制。
2005年當時還擔任商務部長的薄熙來曾對歐盟官員說,中國向歐洲出口八億件襯衫,才能換回一架空中客車飛機,暗示中國不願接受這種不公等的貿易。
中國經濟學家,曾任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成思危說,「中國開到美國的船都是滿的,開回來時都是空的」。以此說明中國對美出口低附加值的實物產品,美國向中國的出口高附加值的金融、法律和軟件等服務產品。
然而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發展,在羅伯特.卡普蘭(Robert D. Kaplan)看來,卻是導致美中對抗的潛在因素。他認為習近平上台讓中國從「軟權威主義」走向「硬集權主義」。網絡技術發展使美中同處於一個數碼生態系統,按鍵之間中國就能侵入美國的商業和軍事網絡,反之亦然。美中邊界被拉近,太平洋不再能隔離開兩個大國。
中國覺得有足夠力量為地區提供安全之前,仍然是美國主宰秩序的受益者,儘管這是一種逐漸衰落的美國主宰。美國仍然為亞洲帶來某種穩定和公益,中國並不否認這一點。
弗格森近日在《紐約時報》撰文,描述中國和美國經濟共生關係的新詞「中美共同體」已經不反映現實,新冷戰已經開始。
目前中國對美國構成的挑戰具有舊冷戰時期美國的主要對手蘇聯不具備的特點,其中主要是經濟挑戰。
美國前國家安全局局長羅傑斯(Mike Rogers)最近在廣播節目中說,在冷戰中蘇聯的挑戰主要集中在政治、外交和軍事方面,但是今天的中國對美國的挑戰,除了表現在上述方面之外,更主要的是經濟能力方面的挑戰。
羅傑斯是美國政策圈最早對諸如華為和中興這類中國技術公司的國家安全威脅發出警告的人。他說,歷史上美國從來沒有遇到過在經濟能力上如此接近的競爭者。他在2012年就同其他人一起撰寫過50頁的報告,指出華為和中興這類的中國科技巨頭與北京存在長期合作的關係,提醒美國情報界和國會關注。
用冷戰模式看美中競爭會局限美國的戰略思維,甚至會讓美國人重蹈冷戰覆轍,把東南亞國家當作多米諾骨牌,怕他們一張張倒下,倒向中國,而沒有把東南亞國家看作利益多樣化的獨立自主的合作夥伴。
亨特.馬斯頓(Hunt Marston)認為,如今的國際安全環境遠比冷戰時期平和,美中競爭關係遠非敘利亞和也門戰亂,並沒有人道主義危機,以及大批人員流離失所。美中關係到目前為止一直是非暴力,競爭主要局限在經濟和技術領域。相比之下,在冷戰時期,美國同蘇聯在阿富汗展開代理人戰爭,美軍捲入朝鮮和越南戰爭。
馬斯頓還認為,就東南亞來說,在冷戰時期,越南戰爭始於越南的反殖獨立鬥爭。但是今天,即使最弱小的東南亞國家,在競爭大國之間的生存能力也比冷戰時期的越南要強。如今美國和中國影響其他國家內部事務的方式已經遠非冷戰時期美國蘇聯那般粗暴而且具有破壞性,這要部分歸功於國際法、數碼技術和互聯網普及。
羅傑斯看來,中國的許多戰術令美國難以應對,例如:盜竊知識產權,政府補貼科技公司,把企業利益同政府研究相結合。他還提出如何對付中國的具體建議,即維護美國商業理念的同時,又能贏得與中國的競爭。
羅傑斯認為,美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和中國競爭並非良策,加大美國政府對技術公司干預在美國不會取得良好效果,「美國商業公司在政府支持下取得競爭者的知識產權和商業機密也不可行」。
不過,他認為美國仍然能大幅度改善公共行業同私營行業的合作關係。羅傑斯認為,在過去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就顯示了這種合作的力量,其中有政府和私營行業的精華。當時美國被認為落後於蘇聯,但美國利用政府和工業界優勢,取得「一些令人驚異的經濟優勢」。
儘管如此,羅傑斯認為把中美在貿易、盜版或安全方面的對峙比作「冷戰」沒有益處,對中國複製試圖當初針對蘇聯的「遏制」戰略也不會奏效。
在冷戰中,西方有「北約」遏制蘇聯的擴張野心;但目前還沒有建立類似的區域組織可以遏制中國。
總的來說,在新冷戰的背景之下,美中在政治分歧外,在對利益看法上也存在根深蒂固的差異。儘管兩國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短期解決方案,今後美中關係只可能會變得更糟。除非是一個高於世界的奇蹟顯現,不過多少還是可以看出,美中關係沒有全面改善辦法。◆
社論
國際視窗
中美關係
台灣2020大選
台灣事情
又逢二二八
其他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