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當把握不確定的機遇期

評中美的危機管控

張登及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美中結構性緊張尚難化解

美國不會輕易放棄二戰取得的國際體系霸主地位,其基督教十字軍的戰略文化,使其不會放棄改造他國內政以鞏固本國單極獨霸優勢的衝動。中共已在「十九大」明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國家目標,更明確地揭示2035年與2049年兩個時間點來建成現代化美麗強國。如中共「咬住青山不放鬆」,到2030年代中期,不僅中國的經濟規模必定超過美國,國防開支接近美國,國防現代化的成就也將使共軍維護核心利益的能力更逼近美國。這樣的趨勢造成美中關係結構性矛盾,自歐巴馬第一任期開始,以「轉向亞洲」改變過去重歐洲(冷戰)重中東(後冷戰)的格局。川普的「印太」則是此項戰略的升級版。

未來中美的結構性緊張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歷史上屢見不鮮的「權力移轉」,與部分學者誇大的「修昔底德陷阱」。即便是案例推論涉嫌誇大,但從「自我實現的預言」宣傳效果來看,很像西方去年開始大力宣傳的中、俄「銳實力」一樣,大國關係有可能就因為這些扭曲的認知偏差而螺旋向下,從緊張陷入軍備競賽、惡性競爭與軍事衝突。可以說當前中美要恢復2010年以前互利雙贏之局,除非再次出現全球大規模突發性災難事件(如9.11事件、伊斯蘭國、或者氣候性災難與疫情),幾無可能,兩強各自爭取優勢,主要任務是「危機控管」。2019年可說是美中準冷戰開啟之年。香港暴亂距前南斯拉夫使館「誤炸」案,正好20年。

近兩強競爭前景不確定

各國主事者各自維護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利益,不可能暴虎馮河地貿然單向押寶。2019年底以來,美國總統川普面臨眾議院以大比數通過彈劾的壓力,有必要在中美關係上短期維持更加平衡的政策。所以最近已看到美中關係緩和的發展,但過去持續的施壓動作還是繼續不斷。緩和與施壓共存,已是大國結構性矛盾未來的主要特徵。近期幾個重要的發展,可謂證實了這種緩和與施壓之間的辯證關係。

首先即是中美先就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文本九個章節的主要內容達成一致,不過雙方仍需進行法律審核與翻譯校對程序,並繼續協商「正式簽署」的具體安排。目前各國市場反應正面,評價積極,認為雖非貿易戰全面停戰,但至少有階段性停火。緊接著第一階段貿易戰達成初步協議,12月21日習近平應約與川普通電話。川普同意有協議是一件好事,習近平則呼籲雙方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中美經貿關係向前發展,並就朝鮮半島問題「交換意見」。不過習近平也坦承雙方通電中,嚴重關切美方在涉台、涉港、涉疆問題干涉大陸內政,損害互信。從這個細膩的通話新聞釋放可以看出,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是兩強各取所需,而且限制了停火範圍,美國勢必不會放棄干預台、港與新疆,在5G、海洋、太空等科技議題和中國競爭。

美方除了在貿易爭議中顯示緩和趨勢,副總統彭斯、國務院資深官員與國防部高層官員在東協會議中也稍微放緩對華的攻擊。彭斯9月還猛批中國企圖從「所有領域」挑戰國際秩序,但10月的另一個演說卻又聲稱華府願與中國積極對話、合作。國務院亞太助卿史達偉12月在華府一場演講重述美方「信守台灣關係法與三公報,不稱台灣為國家」。兩軍今年雖在南海時有動作並相互譴責,中國以停止美海軍停泊香港反制美方通過涉港法案,美方還在國防部特設專責中國事務的副助理部長,但兩國國防部長在11月曼谷舉行的東協+6會議仍強調兩軍關係的重要。

中國宣布停止美軍訪港不到24小時,雙方總參級首長(美國聯參會議主席密利〔Mark Miley〕上將與中國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上將)立即通電,強調對話與合作解決分歧的重要。近期有新聞指出,對華強硬的國防部印太助卿薛瑞福將因個人因素離職。這些強硬與緩和訊號同時釋出,雖不能說是川普有意為之,但卻明確告訴世人,中美關係不會是直線下墜,其競爭的態勢還很不確定。

各方應把握短期機遇

從2019年底中美達成初階貿易協議開始,因為北京與華府都將進入各自重要的政治議程處理時期。美國有總統大選與彈劾通過後的參院審判;中國進入建成小康、「十三五」規劃收官,奪取脫貧、環保攻堅戰,與防控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完成向「二十大」提交建成小康勝利答卷的關鍵期。階段性關係緩和有助於「持久戰」競爭的完善準備,這才是兩國結構性緊張的辯證性質應有之義。也因此可以看到,包括印度、日本等重要印太國家,都採取「冷靜觀察、沉著應付」的雙向避險,把握短期機遇。

就在習川通話後,川普立即與安倍晉三進行了75分鐘的電話交談,討論伊朗總統訪日、金正恩可能要送「聖誕禮物」與中日韓成都峰會等迫切問題。相形之下,加拿大總理杜魯道卻在抱怨中美達成貿易協議,令奉華府之命拘捕華為高管孟晚舟的他情何以堪?杜魯道的尷尬,蔡政府應該有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