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滲透法》與國民黨的反應

兼論美國因素

周忠菲
(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


台灣大選落下帷幕,爭議之聲不絕於耳。話題除了對韓國瑜團隊人選的眾說紛紜,民進黨選票的是否作弊,還涉及國民黨機器的運作,如內亂、內鬥、黨內菁英對庶民的不屑一顧、縣市長遲遲不肯歸隊等。選後黨主席吳敦義的請辭,更是觸發了對其在選前「推三阻四」的不快回憶。

討論國民黨的過去與未來是一個相當龐大而複雜的問題,難以深入。本文從微觀角度,即《反滲透法》的出台和國民黨的反應,以及美國因素的存在,做一些初步分析。試圖討論:

國民黨敗選眾多原因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國民黨在兩岸和平和台灣安全問題上,不敢堅持過去國民黨執政時期,將發展兩岸關係視為台灣安全第一防線的立場。

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上搖擺不定有多重考慮,其中受美國影響是主因。基於此,國民黨在《反滲透法》問題上選擇與民進黨立場靠近。這樣做的結果,是導致韓國瑜「台灣安全,人民有錢」的競選口號,顯得空洞無物,國民黨失去施政的支撐點。也造成兩岸關係語境中出現「同胞」與「敵人」概念的尖銳對立,其對兩岸關係和大選造成的衝擊,不言而喻。只是沒有多少人提及。

《反滲透法》有什麼美國背景?《反滲透法》帶給民進黨的利益是什麼?國民黨為什麼不採取措施,實質性地反對《反滲透法》的出台?帶來的弊端是什麼?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有助於瞭解當前島內局勢及國民黨的處境,也是給國民黨未來的選擇提供一個參照。

一、「政治煽動」替代「不介入」

從歷史上看,美國政府是否支持「台獨」,始終是美國用以牽制中國的一個重要砝碼。台灣有一種說法,即當年中共取得大陸政權時,美國曾經設想支持台灣搞「台獨」,但被蔣介石斷然拒絕。70年代中美關係打開和中美建交,到中美簽署《8.17公報》,這一時期,美國政府明確採取了不支持「台獨」的立場。

這種態勢下的美國對台政策,從屬於對華政策,美國中國問題專家斯卡拉皮諾稱之為「高一腳,低一腳」。在這個框架下,美國國會搞了一個《與台灣關係法》,雷根時期又搞了一個書面形式的對台灣「六點保證」。與此同時,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執行「不介入」政策,即始終遵循卡特政府時期國務卿萬斯所言的“we take no position”(我們不採立場)。這種模糊性的「不介入」,保證了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反應「靈活性」。

90年代以來,美國對華政策起了變化。根據國際戰略學者中一種「圈內說法」,冷戰結束美國決策層通過智庫群體,一直將中國視為敵對國家進行研究。美、中、台關係,一方面,美國表面上推行對華接觸政策,講亞太平衡,中美利益融合,不反對兩岸關係發展等,一方面,在國際輿論和台灣島內,宣傳中國威脅論,將中國大陸定位為西方民主價值觀的破壞者。

用這種說法來觀察台灣大選。從過去每次台灣大選的情況看,但凡候選人向大陸發出強硬選舉言論,表示未來將對大陸執行「不妥協政策」的,大多數情況下都能獲得選民青睞,這幾乎成為「不二法則」。

「回放」這次大選可以看到,選戰中,美國智庫群體與台灣官方、政界與學術界,往來空前密切。其中,美國副總統彭斯發表的挺台言論和對大陸的抨擊,更是赤裸裸地指向「中國對台灣安全的威脅」。美國軍方還通過擴大軍售,提升美國對台灣「不成文的安全保障」。

台灣選舉的結果由多種因素決定。但少有人從《反滲透法》和美國因素的角度切入。美國加大打「台灣牌」的力度,借香港局勢煽風點火,誤導台灣民眾。美國發揮影響的用心,也是十分明顯的。應該說,在《反滲透法》問題上,美國的不發聲、不表態,達到了力挺蔡英文及其民進黨的政治效果。這標誌著美國對台政策開始以「政治煽動」,替代過去的所謂 「不介入」立場。《反滲透法》帶給民進黨的利益清晰可見。

二、民進黨是直接受益者

《反滲透法》的實質,在於通過台灣政客的手,把大陸定位為「敵國」,為「兩國論」正名。《反滲透法》的本質,決定民進黨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從民進黨方面看,《反滲透法》出台顯示台灣實現了「國家安全立場」與美《國家情報戰略》報告的一致。台灣「九合一」縣市長選舉之後,民進黨總結失敗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民眾對經濟的不滿,二是對台灣和平與安全的憂慮,三是對民進黨施政改革不滿。社會積怨成為長期現象。圍繞大選,利益分化,黨爭激烈,社會階層更加動盪分裂,執政的民進黨擔心衝突加劇,擔心出現政治體系不堪壓力的現象,推出《反滲透法》,可以制衡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相互糾纏,形成唯民進黨「馬首是瞻」的政治格局,最大限度地維護民進黨追求再執政的利益。

民進黨執政以來,其大陸政策的特徵就是秉承美國旨意,設立「安全議題」,加快「去中國化」。在兩岸關係上「死纏爛打」,將台灣經濟問題,統統歸咎於「大陸威脅」。這次推出《反滲透法》,民進黨與美國進行的交易清晰可見。美國從「法理」上提供「道義」支持(如《反滲透法》在「法源」、程序和內容方面,複製早前美國國會涉台法案)。美國也借支持《反滲透法》間接調整「不介入」兩岸和平發展的立場,釋放出美國將在海峽 「維護和平」、「行使霸權」的信號。

今後,《反滲透法》將在台灣成為法律,直接與大陸的《反國家分裂法》抗衡。蔡英文如能再次當選,美國將有可能「確定」民進黨作為實施「台獨」政策的代理人。這就給美國提供了利用接受美國影響的台灣年輕一代,向中國發難的機會。《反滲透法》成為擴大美國影響力的平台。

從自身利益看,美國當然不會放棄「雙面下注」。同時美國也考慮,最大反對黨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其競選口號可歸納為「台灣安全,人民有錢」。這表明經重新組合後的國民黨,仍然主張「政經分離」的大陸政策,循此路線,不排除國民黨有可能重新恢復「兩岸安全」居先的「傳統路線」。這樣,美國自然「不放心`」,認為美國在兩岸關係的發展過程中,依然被動,難以實現「全面介入」。

現在看起來有一點是清楚的,這就是《反滲透法》把民間的憤怒,轉化和再聚焦為民進黨在美國加持下,發出的「對台灣和平與安全的憂慮」,以及「大陸威脅台灣民主制度」的叫囂。蔡英文當選後,美國的賀詞就是圍繞這點。可見《反滲透法》出台,挑起兩岸意識型態對立,將兩岸關係列為「敵對」等功能,起到了為民進黨拉游離選票的作用。如極端分裂勢力就公開叫囂「台灣已進入對抗大陸的元年」。民進黨成為最直接的受益者。

三、國民黨的立場及弊端

台灣立法院在選舉前夕,繼修改「國安五法」後,以「無反對票」模式通過《反滲透法》。這一信號意味著,無論大選結果如何,在今後兩岸關係的施政方針上,「台灣安全」已經變調,大陸同胞與台灣同胞的關係成為「敵對」關係。

這種趨勢的形成,有利民進黨「化解困境」,有利民進黨借「國家安全」,「參與兩岸對話」,有利於威脅和分化持中間立場的選民。過去所謂制約民進黨走「中間路線」的「台獨」極端勢力,走到了前台。兩岸關係的緊張,有利於民進黨形成穩定的「台獨中間勢力」。民進黨會釋放一些希望台海地區和平穩定的信號,但這些都是假象。在《反滲透法》的背景下,人們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憂慮,將進一步加劇。

反觀國民黨,在《反滲透法》通過時,採取了不投票和靜坐 「以示抗議」的方式。從國民黨的情況看,主要目的可能是:

其一、回應美國的「兩邊下注」,在國民黨、民進黨之間「押寶」的舉措。《反滲透法》在美國慫恿下出台,標誌著美國對台政策改變了過去表面上維持的「不介入」立場。美國對台戰略思維將朝著加強島內「政治煽動」的方向傾斜,國民黨希望取得政治收穫。

美國顯示的立場是:無論這場大選,是民進黨潰敗或者民進黨獲勝,美國強調的是通過「民主體制的立法程序」,用「台灣的法律」實現對兩岸統一進程的延緩。即美國支持《反滲透法》出台,支持設「法律防線」與美國支持台灣政黨輪替,是始終如一的。這一點,美國與民進黨和國民黨的利益是一致的。國民黨對此「善意」心領神會。因此,國民黨在《反滲透法》問題上,採取克制的立場。也就是說,在台灣安全問題上,對是否將今後的立場調整為「依美抗陸」,國民黨的立場表現為開放性 。

其二、試圖提醒美國,國民黨更加能夠反映美國的長遠利益。《反滲透法》是民進黨當局在行政上具體執法的體現。民進黨搶了「頭功」。此外,《反滲透法》直接對抗大陸的《反分裂國家法》,具有強烈的,以「紅色滲透」為藉口,維護「西方民主價值」的意識型態特徵。

國民黨與民進黨存在政黨競爭的利益衝突,但國民黨在意識型態利益上也反對「一國兩制」,這與民進黨的「一邊一國」,某種程度上異曲同工,其利益「是一致的」。如民進黨與國民黨都推行的「務實外交」,兩黨的最高目標都是突出台灣「國家主權」。此外,兩黨都寄希望於西方國家出面干涉,幫助台灣「擺脫大陸」,兩黨都不同程度「呼籲國際聯盟」支持台灣「成為正常國家」。

所以國民黨以其克制方式提示美國,目前台灣社會民情處於極端狀態,在意識型態利益方面,美國不僅需要考慮對台灣進行政治操控,也需要考慮今後在兩岸關係中,如何左右逢源。從這點看,國民黨的利用價值可能高於民進黨《反滲透法》成為法律,也符合期望通過執行「獨台」路線,實現「再執政」的國民黨的利益。

其三、誤認為美國在時間點的選擇上充分考慮台灣大選,是為國民黨的政治前途留下窗口。即:萬一國民黨上台,《反滲透法》也可以提供國民黨一個法律「依據」,以「抵抗來自大陸的壓力,繼續延緩統一進程」。《反滲透法》通過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重提「三報一法」,美國媒體《紐約時報》刊登了涉及蔡英文論文造假的文章,美國《國家利益》雜誌刊登了民進黨不能再繼續執政四年,看起來明顯不利於綠營選情的文章。國民黨將美國的信號解讀為,美國將繼續安撫國民黨,美國與國民黨仍然是老朋友,美國將繼續重視與國民黨保持長遠的利益關係。

四、國民黨的尷尬

《反滲透法》帶來的局勢變化,完全不可能構成大陸對台政策的壓力。大陸有充足的能力,維護自己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台海地區局勢穩定、維護兩岸同胞利益。台灣大選結果出台後,國台辦發言人就大陸方面的認知做了快速表態。指出兩岸關係發展的基本格局,不會因一場選舉而改變。大陸方面將繼續牢牢掌握兩岸關係主導權,無論在遏制「台獨」分裂勢力,還是造福台灣同胞方面,應該說,大陸的「政策工具箱」,儲備充足。在兩岸關係上,爭取長遠之勢,而不僅僅著眼於大選結果,才是「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之道。

本著對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擔當,本著高度的戰略自信和戰略定力,大陸對美國為首的境外干涉勢力進行了有力的回擊,體現出大陸對待中美關係和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

目前美國在東北亞安全問題上仍然「搞不定」,在南海問題上陷入僵局,美國的菲律賓等盟國,在南海安全問題上繼續與中國進行海上合作,日本也保持含糊立場。美國借台灣問題、香港問題、中日韓印問題進行「政治煽動」,強化美國「介入」地區衝突的能力,短期內可能是一種趨勢,但要想借台灣問題生事,展現「美國例外論」,形成美國在亞太的「地區主義基礎」則是打錯了算盤。美國試圖遏制中國,阻止兩岸走近走親,也是徒勞。兩岸實力對比日益懸殊,兩岸走向統一是大勢,或遲或早。「台獨」分裂勢力,為一時之逆流,不過是歷史浪潮中的泡沫。

在兩岸統一模式尚未最後定案情況下,目前國民黨的尷尬在於,國民黨在《反滲透法》上糾纏於「程序正義」,對民進黨搞亂台灣社會,設立「紅色預警」,不做任何抵抗,對美國的種種舉動,報以不切實際的希望。說明國民黨對台灣社會非左即右思潮的極端傾向,完全沒有判斷,缺乏戒備心態。大選後,國民黨失掉「戰略模糊」空間,其軟弱性將更加突出。民進黨在兩岸關係問題上,將進一步與大陸「敵對」,試圖與國民黨「爭奪兩岸關係話語權」。以迎合美國釋放的,否定台灣傳統政經分離路線的信號。國民黨如何應對?

此外,國民黨如何進行改革,如何重新奮起,如何擺脫一蹶不振局面造成的巨大壓力,民進黨是否可能在台灣形成「長期執政」局面,國民黨如何形成自己的和平統一方略?這些問題,使國民黨處於「冰火兩重天」的境地,也將成為台灣社會思考的問題。

從「反服貿運動」證明的,國民黨政治結構的混亂,從大選以來揭示的,國民黨缺乏黨性,缺乏強有力意志領導人物等政黨特徵看,依據國民黨的傳統思維,也許,國民黨思考其尷尬局面,仍然聚焦於是否按美國的要求和時間點「就範」。若如此,國民黨的改革問題也就不可能提上議事日程了。20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