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價值中的中國元素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授)


一、正在尋求的「芒果乾」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在2020年1月15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回應台灣在新政治情勢下,蔡英文接受BBC訪問的言論時,重申「六個任何」,他說:「大陸有堅定意志、充分信心、足夠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圖謀,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並指「蔡升高對抗,將導致台海形勢更趨嚴峻,並暗示《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恐得而復失,陸客自由行開放難。」蔡英文對英國媒體說:「我們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我們叫自己中華民國(台灣)」,同時聲稱「對大陸日益加壓,任何時候都無法排除戰爭的可能」,又說「對中國來說,侵略台灣的代價將十分巨大。」

我不知道台灣的大部分青年讀不讀這些新聞,或是他們讀了之後,是否開始有真正的「芒果乾」的感覺,按蔡自己的說法,是中國大陸在武統上「代價將十分巨大」,這裡已經暗示了她相信「北京統一的決心」,也明白「代價將十分巨大」,這個「代價」只有中國大陸要付,台灣可以沒有「代價」嗎?坐等美國極右政客說服美國人民為台灣付代價嗎?假如不是,台灣自然也必須付「十分巨大」的代價,誰去付?付了之後呢?台灣能贏嗎?蔡不敢說。但台灣如果輸了台灣還須要付什麼代價,恐怕屆時最廉價的代價不僅僅是「中華民國(台灣)」沒有了,必然地「中華民國」也沒有了,這不正是台灣大部分青年當前所最躭心的「芒果乾」嗎?如果此一邏輯是合理的,為什麼大部分台灣青年在當初可以自主選擇的時候,會「集體迷思」式地作出令人驚訝的選擇呢?為什麼台灣青年在國際情勢的認知上會與世界發展的趨勢有落差呢?本文沒有答案,但是我們看一看台灣周遭真正的國家,他們如何因應中國的崛起。

二、鄰國的兩岸策略簡述

台灣周邊國家,包括日本、韓國、越南、菲律賓,加上與兩岸同文同種居絕大多數的新加坡,都是與美國關係密切的國家,地理又鄰近中國,自從2010年中國真正崛起之後,這些國家也都十分不適應,不僅僅是已入開發國之列的日本、新加坡,其他國家也紛紛表示猶豫,之後,她們開始相信「中國威脅論」而產生焦慮感,表現出進一步依賴美國的保護,等到中國再進一步展現出自我發展的邏輯與快速上升的綜合國力後,各國也務實地調整政、經分離的策略以因應,即國家經濟發展上按經濟邏輯與北京交好,但政治上依然或明或暗地追隨美國,假如美國有意強迫這些國家必須站隊,據新加坡《海峽時報》網站17日報導,新加坡外交部長維文(Vivian Balakrishnan)警告美國不要對中國產生焦慮,「對我們這些站在中間的國家,特別是較小的國家來說,我們不希望被迫做出令人反感的選擇。」顯然,如川普政權要一味試圖通過政治和安全手段,削弱中國經濟方面的影響力,進而遏制中國崛起,並讓一些國家在經濟和安全、政治之間做選擇。「不符合這些國家自身的利益。」事實上,從世界各國對美國限制「華為5G事件」的反映,也可看到各國都是站在自己利益的角度,做出不偏不倚的抉擇。

日本從來就以美國馬首是瞻,對台海兩岸關係的大方針自然跟著美國走,不過日本畢竟殖民過台灣,在台灣問題方面有自己的利益,日本又十分忌憚中國,應該說日本是最不希望兩岸關係向好的,對日本而言,他的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一直是西向或南進為主,向西是朝鮮半島,向南是台灣,一旦台灣與大陸統一,日本不得不重訂發展戰略,如果台灣與大陸關係好轉,日本也不得不對台讓利,以便穩住台灣,反之,如果台灣政權是「仇中媚日」的,日本就可以對台灣予取予求。

韓國與中國的關係原本不差,與北京建交後,一直是支持北京的一個中國立場,1997年韓國陷入金融危機,後得以再次崛起,與她利用中國市場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從朴瑾惠同意在其境內部署美國「薩德」反導飛彈以來,中韓關係逆轉,如今與北京關係又逐漸修復,走出陰影,總的來說在兩岸關係上韓國的立場是傾向北京。韓國亞洲大學政治學教授、亞洲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代理所長李王徽接受多維新聞網訪談時表示,「若該(台灣)問題惡化到美國要求韓國進行協助時,韓國也會制定出最小程度介入該問題的方案。」這才符合韓國利益,因此可以邏輯地推論他們對兩岸關係大幅好轉有隱憂,即擔心,兩岸關係大幅好轉,台灣的台積電有可能進一步與大陸的電子業合作,對「三星」就是最大的威脅。

中國與越南是鄰居、同志和兄弟式「全面戰略夥伴」,中國也是越南的第一大貿易夥伴,越南一直以來也聲稱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所以輕易打破此一政策會對中越關係產生極為嚴重的影響。然而越南作為台灣第四大投資地區,對越南的經貿發展還扮演著較為重要的角色。中越在南海上的領域爭端持續多年。此前越南和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與中國起了不少衝突。但自菲律賓改變對華策略後,南海局勢已大致趨穩。不過,越南在南海問題上似乎並沒有「死心」。2018年3月、5月連續反對「中國南海軍事化」,並要求中國撤走部署在屬於島礁上的軍事設施。但在台海兩岸關係方面,他們在政治上以不得罪中國為前題,再與台灣進行經貿往來,兩岸關係如果惡化,越南還是擔心來自北京的壓力。

菲律賓長期受美國殖民,獨立後仍然一直受美國控制,到杜特蒂當選菲律賓總統情況才開始發生變化。杜特蒂上任以來,從現實考量菲律賓的地緣及經濟發展,其外交政策就與其歷屆親美前任不同,他認為艾奎諾反華立場不切實際而不與中國為敵,進而同中國保持緊密關係,川普2017年起就多次邀請杜特蒂訪美,卻一再遭到推遲,杜特蒂就任總統後尚未訪問過美國,卻五次往訪北京,與美、中兩大國關係的親疏可見一斑。杜特蒂上任以來,2018年菲律賓共接待125.5萬名中國遊客,同比增長30%,中國成為菲律賓第二大客源市場,菲律賓工商部2018年12月的報告指出,2018年菲律賓獲得總投資額為9,072億比索(約合人民幣1,178億元),其中中國投資為487億比索,與2017年5.75億比索相比,可謂天壤之別。以致於去年5月中期選舉時,反對黨大打「反中牌」,質疑杜特蒂刻意淡化與中國的南海主權爭議,以及中國投資帶來的債務問題等。但選舉結果仍是執政黨大勝,這反映選民對杜特蒂「親中路線」的支持。

當然杜特蒂的作法不是所有菲律賓菁英階層都同意,菲律賓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吳安平向BBC中文網表示,從地緣來看,菲律賓在東南亞戰略位置重要,中國若能與菲律賓關係保持良好,一定有幫助。他說:「盟友越多,當然越好。」菲律賓是遵循自己的利益出發,從政治對抗轉向經濟合作,甚至擱置了中、菲之間關乎「國家主權」的南海黃岩島的爭議,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菲律賓該作、該說的也從不妥協,如菲官方移民局在打擊網絡投資詐騙的行動中逮捕了277名中國人。據報,這個詐騙團夥已導致大量人上當受騙。馬尼拉駐華盛頓特使何塞.曼努埃爾.羅穆亞爾德斯表示,菲律賓「不會滑向中國的軍事軌道,儘管杜特蒂總統認為與北京的關係正在升溫。」

新加坡從自身利益出發,更希望參與大中華圈的經濟活動,不希望過多捲入政治互動,以免牽扯到政治立場和選邊問題。這類重經貿、遠政治的做法既得到讚許也招致批評,但新加坡憑藉其極重要的戰略地位,以前瞻的眼光,周旋於四周異族國家環視的惡劣環境,在歷任領導人的卓越領導下,成為東南亞乃至全世界相關議題的重要國家之一。此次台灣新情勢的轉變,新加坡也展現維護其國家利益的智慧,除了必要的祝賀之外,該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將會在新加坡的『一個中國』政策基礎上,持續發展彼此關係。」也勸說「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需要兩岸領導人的智慧與務實,多年來兩岸也從這樣的兩岸關係中獲得巨大利益。」並指出「確保未來世代的福祉及對區域和平繁榮的作為,將持續受到新加坡及國際社會歡迎。」

綜合以上,我們清清楚楚地發現:

第一、面對中國的崛起,東方國家逐步地、越來越清楚地理解自己國家的需要。

第二、各國的政府會保留國內不同的言論,以便民眾能保有相對客觀、理性選擇與北京的關係。

第三、各國的政府都依自己國家的利益,認清未來的發展趨勢,而不盲目依附大國。

第四、這些中國周邊國家,都因為堅持自己的國家利益,各個方面反而得以發展,甚至可以因為中國崛起,因應得宜,反而增加了自己在美國戰略中的價值。

三、台灣的反向作為

與上述國家相比,台灣在自身擁有的中國價值是最為西方國家所需要的,因為台灣與大陸擁有相同的文化、共同的語言、同樣的民族和生活習俗,所以是世界最瞭解大陸的地方,恐怕沒有之一,從冷戰鐵幕低垂時瞭解大陸的動靜,到改革開放後,投資經貿,瞭解大陸,台灣依然是無可取代的對象。台灣的許多發展會受到西方的重視,歸納其原因,不外:

第一、這是由中國人依循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所建立的現代化台灣。

第二、這是制約北京政權邁向太平洋的戰略要衝的關鍵島嶼。

第三、這是北京政權在法理上擁有,事實上又從未統治的「領土」。

以上三個原因都和中國因素相關,而這些中國因素又隨著西方要遏制中國崛起息息相關。換言之,在國際政治上,台灣所以受到西方重視,原因多少都離不開中國。如此次台灣的選舉,媒體也發現「各國際媒體的觀察角度可知,幾乎都將觀選重點放在中國大陸,或是兩岸關係之上」。總之,如果不是因為中國,恐怕台灣的價值就大為失色:

如果台灣不是由中國人依循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所建立的現代化社會,她就失去對中國大陸發展參照意義。西方便無法以中國台灣的現代化,去攻擊中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錯誤。如果台灣不是制約北京政權邁向太平洋戰略要衝的關鍵島嶼,台灣落入北京政權或西方各國之手,在戰略意義上就沒有那麼重要。當然在中國進一步全球化之後,地緣戰略有些改變。

最重要的是如果台灣不是北京政權在法理上擁有,事實上又是從未統治的「領土」。那麼上述的兩個價值也將大大弱化。正由於台灣之於大陸,在政治上存在著「是又不是」的關係,台灣才能成為西方訛詐或挑釁北京的棋子,以往還相對有效,自從中國崛起之後,台灣作為他國政治籌碼的價值開始不如以往,但是從大國特別是中美博弈來看,台灣的棋子價值依然存在,特別當是在「一面倒」倒向美國而全力「反中」、「仇中」政黨主政時,更符合美國極右政權的利益。對美國而言,台灣不管是與大陸統一還是獲得獨立,其政治利益均小於現狀。因此從理論上說,台灣不需挑釁北京,反而應一方面維持自己的主體性,一方面以其他國家為榜樣,才能開創自己最大的發展空間和價值。

然而用上述的國際關係的認知架構來分析台灣社會的政治發展,完全失靈,尤其台灣的大部分青年的政治表現和政治選擇,幾乎是推翻了上述的認知框架,這是代表了台灣在現代性方面的未來性,還是由於青年們兩耳不聞窗外事,自我邊緣化的表現,實在無法理解。不過,蔡政府的持續挑釁,今年若中共確定ECFA不再續約,同樣是今年,由中共主導的東協16國(印度決定退出,所以實際只剩15國。)完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簽約後,為了存活,為了自己的競爭力,台灣企業勢必考慮倒閉或外移,台灣青年想到這樣的情境了嗎?

四、結 語

中國價值對亞洲各國尤其是被西方稱之為遠東的各國,都是當代國際關係重要的砝碼,用之智,則與北京雙贏,用之巧,無害於自己的安全,而台灣八百多萬選民選擇拒絕,前途如何,只能自己負責了。

(202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