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到正道,自然不致恐共。不要害怕共黨的「統一」宣傳。要說明我們要求統一比他們更熱心。但中國為什麼由統一而分裂?那還不是共產主義和俄帝挑撥?反共就是為了統一啊!
不要害怕共黨的「和談」與「統戰」。他對臺灣要求「和談」有種種理由,也不是統戰。即使是統戰,他能統來,我們就不能統去?不過,「國共和談」則不可接受,這不僅是陷阱,尤其是蔑視十億中國人。我們要教訓共黨,不可講統一而又要講分裂中國人的共產主義;不可反俄帝而又行俄帝的制度。談的先決條件可以極簡單,首先必須確認毛澤東思想完全荒謬,並解散勞改營。統一必須統一於憲法,而古今中外沒有中共那種規定一黨專政的憲法,憲法必由全體國民公決,由國民會議研究草案。
而在目前,就有一大有意義與價值之事可做的,就是由大陸救災總會組織一個醫療隊到廣西與雲南去救治前方送回的傷兵。臺灣的醫學較大陸進步,我們可藉此表示對大陸同胞的關心,而這應是共黨無理由不歡迎的。
的確,我們應發揮同胞愛,亦即林肯所謂「對任何人無惡意,對一切人有善心」,求我們偉大而不幸的民族之自由平等。
而不待說,此中國人相愛而相團結之理,也應在事實上,在憲法的機構中,在臺灣充分實現,以此督促中共之轉變,放棄俄式共產主義。依此方向,在兩共武裝對峙之下,我們有希望在五年之內,促成中共轉變而實現中國之再統一。如果蘇俄侵略戰爆發,更可急轉直下。但無此精神準備,臺灣專發洩情緒,說拂人之性的話,做拂人之性的事,怯於對洋人,勇於對自己人,可能被動的被人處分的!雖然不可乞憐美帝,也不要弄得他懷疑我們同情俄越啊!
必須由歷史哲學來理解中國問題,必須了解思想、文字是世界最大力量,不要專門相信武力!
或者有人懷疑,中國共黨能夠因我們思想文字之功而轉變到我們希望的道路嗎?這不是「書生之見」而不「實際」嗎?
為了答覆懷疑,我們首先要說,中國至於今日,是必須由歷史哲學來研究的。中國先受西方侵略,繼受日本侵略,社會解體,精神分裂,接著第二次大戰中美俄冷戰,中國才被塑成大陸與臺灣的現狀。中國大陸赤化後,行俄式共產主義,但因其不合中國歷史需要,也始終未能安定。大陸雖為赤化最早之區,但一個捷克歷史家曾說,中國不是俄國,也不是東歐,有深厚人文主義傳統,共產主義亦必首先在中國失敗而被代替。這是深知中國歷史之言。中共之反俄,固由俄帝之壓迫,亦中國人文化傳統根基之深厚使然。中共要變,必變向民族主義而不致變向東歐之「修正主義」者,即修正主義還是共產主義,在中國文化中根本沒有共產主義之基礎,這也是費正清之流所不知的。
而中共之所以沒有更早一點變,一部分原因,也未嘗不由於自由中國之反共,走入歧途。以西化反共,不僅反不動,而且只有增強俄化的抵抗力。
在民國六十年退出聯合國後,本誌曾說,走俄國路的受到俄帝威脅,走美國路的將被美國出賣,這應使中國人覺悟,所以只有超越西化俄化而前進。
然而還是迷戀美國,直到卡特承認中共,仍不斷念,而以美國國會只提「臺灣」,不提「臺灣人民」就彈冠相慶為成功!
本誌曾說,只要根絕崇洋媚外之心,美國絕交即是轉禍為福之始。這不是自慰之言。我們從此完全去掉美國包袱,對俄對美「一空依傍」,便正好發揮中國人的精神;而在精神真正自由而獨立,便有資格教訓中共。從前宋明諸儒在思想上都經過「出入釋老,返求六經」過程。現在是全民族出入西化俄化,復歸中國人精神的時期。在統一的中國文化基礎上求本省人外省人之融合,求中共融解於廣大人民之中,是「書生之見」嗎?
所謂「實際者」,在過去是「反攻」,說了三十年。近年以來,是所謂「現代化」,這包含在臺灣建一獨立國之打算。可是時而自我陶醉,立刻反攻大陸;時而自我恐嚇,說什麼「不為鬥士,便為難民」。自政府諸君到《中華雜誌》同人為難民者,已三十年。不覺其為難民者,是「直把杭州作汴州」而已。也許說的是「越南難民」。可是又要築民國八十年的現代化的水庫,成為觀光勝地。為什麼不說,「不築水庫,便為難民」呢?以一千七百萬人打進九億人之地或建一獨立現代化之國,還算「實際」嗎?
其實近世各國之復國,除了第二次戰後戴高樂由北非打回去(這是靠盟軍之力)外,都是由思想運動完成的。由英國思想中國思想合成的開明運動發動美國獨立、法國革命;歐洲的民權思想經由東京《新民叢報》和《民報》而發動辛亥革命;樸列汗諾夫與列寧在日內瓦經由《火花報》發動俄國革命;而甘地之印度自治運動是由南非去的。最近之事,中共由延安翻身,則是由莫斯科八一宣言的「國防政府」,「抗日聯軍」的主張。臺灣正應在學術思想上努力,將新的思想經由空中,經由香港和海外傳到大陸。如三十年來以此為目標,作學問思想之努力,拋棄外國意識形態,求中國人之團結統一,今日情況必大不相同。如果現代化的青年才俊不相信,那無非因為他們太不知中國歷史,也不知思想之力量之故。
這是拿破倫的原理:在人類兩大力量筆與劍的決賽中,最後勝利屬於筆。我們何妨在這方面試試看呢?【全文完】
社論
全球新冠疫情與經濟
國際視窗
中正紀念堂與蔣介石
原鄉人的故事
其他與連載
海峽短評
編 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