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科技強國在尖端技術上競爭相當激烈,取得成績最突出的首推中國,尤其在幾個特定領域,已趕上過去的傳統強國,跟美國的差距也大幅縮小。本文就從衛星定位、人工智慧(AI)和量子科技三方面來看。
當今全球定位系統有美國GPS、中國北斗、俄羅斯格洛納斯(GLONASS)、歐盟伽利略及日本準天頂衛星五個系統。其中GPS最具影響力,不過,北斗潛力雄厚,後勁十足。
中國預定今年6月前完成北斗全球定位系統,提供高精度位置資訊。為建構北斗,中國共發射53枚衛星,高於美國GPS的35枚,北斗會與下一代「5G」通訊融合。中國申請與定位有關的專利多達七萬件,居世界第一。
北斗目前的定位誤差在五公尺內,大陸及周邊地區會提升到誤差用公分計算,精確度很快會趕上先進國家。中國從2000年開始發射衛星,2011年起為民間企業提供位置資訊服務,2012年向亞洲、太平洋等海外90個國家、地區提供服務。中國本身已有70%以上的智慧型手機採用北斗位置資訊服務。
去年,結合北斗和5G,武漢就有了用自動運轉技術驅動巴士的計畫。其實,物流管理也會用到北斗。據估計,今年跟北斗服務及相關產品的生產,就有4,000億元人民幣。
全球使用北斗的範圍也在擴大。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主,和北斗有關的產品出口地區,2018年底為90多個國家、地區,2019年激增到120個國家、地區。由於衛星數量最多,聯合國195個加盟國中,每天可觀測到130個國家首都的次數也最多,超過GPS。「一帶一路」有137個參加國,大陸也敦促這些國家參與北斗系統,它在亞洲、非洲等100個國家,每天觀測次數最多。
巴基斯坦將北斗引入軍事系統。包括中東,現在有30個國家實際上使用北斗。北斗觀測紐約、倫敦的次數跟GPS、伽利略在伯仲間;東京上空也有20枚北斗衛星通過。觀測數越多越易於提高精度;北斗對商業也有波及效果,美國、瑞士都有半導體廠商與之搭配。
衛星定位,最初是為導引飛彈、掌握軍隊位置。有了自己的衛星技術後,中國既不再仰賴GPS,又可提高本身軍力。如採用北斗的國家增加,美國的軍事優勢也會動搖。因之北斗崛起,加深了美國在國防安全上的戒心。
接下來的AI與量子技術並列為締造新創科技的兩個最大支柱。
據調查,目前全球研究、開發AI的頂級人才僅約22,400人,美國10,295人,約占半數;其次中國2,525人,約占一成;英國1,475人,德國935人,加拿大815人。日本805人,排名第6。而且人才的素質、多樣化也很重要,日本就自認為人才缺乏多樣性。AI最尖端的研究,講究提升數據分析效率、分析不偏頗的技術、容易判斷和向外部展示的手法等。當前很多是企業與大學共同研究,因此也連結到各國企業提高競爭力。
AI人才較多的美歐都用國家政策培養科學技術領域的人才。美國10多年前就在提振理科教育,大幅增加科學技術方面的教員。中國2017年訂出下一代AI發展計畫,增設AI學院。現今大陸的新創公司都較易集資,AI公司(自動運轉)如阿里巴巴和騰訊資金更是充裕。日本也正在教育上重整旗鼓,2019年6月擬出培育AI人才戰略,預定2025年時,一學年中,約50萬所有的大學生、專科生皆能學到初級的AI,學到生活、交易可使用AI、數據的素養;其中的25萬人都能在自己的專業課題上,如物流、金融、醫療等用AI處理。現在當務之急是先孕育AI教師。
2018年中國申請含有AI的國際專利數53,345件,居世界第二位,跟第一位的美國差約3,000件。大陸是政府與國有企業一體進行開發,趕上美國僅是時間早晚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AI的活用也從產業向防衛(國防)領域擴展,現在運用AI的無人防衛技術快速普及。如能運用深層學習,那麼人要花數年才能學到的技術,機械裝置短時間就能辦到。中國、俄羅斯近年迅猛吸收或自行開發AI技術並運用於軍事上,大陸動作更快。
一旦AI武器投入戰場,因可避免人員損失,或會較易引起戰爭。其開發成本也比核武、飛彈低,恐怕會掀起新的武器競賽,於是應用AI的無人武器被視為「第二種核武」。
各國軍事上開發、運用AI技術的計畫大致如下。
美國:國防部2018年6月新成立「聯合人工智慧中心」(JAIC),2019年2月首次公布《人工智慧戰略》,加緊將AI活用在軍事上;2020年度JAIC的預算比前一年增加約三倍,達到26,800萬美元,該中心主任、空軍中將夏納漢(Jack Shanahan)說:「2020年是國防部配備AI能力飛躍的一年」。
全球首先將AI用在軍事上的是美國。之前,AI多用在預測武器劣化,防止故障的維修管理,依據數據分析做人道支援,災害救助,以及網路防禦等。如今則要直接活用在戰鬥力上,即時分析由陸海空、太空、網路蒐集數據,以作為指揮調度的研判。當前的主要項目有AI獨自判斷是否發動攻擊的最新武器「自律型無人機」(或稱自主無人機),現今的無人機主流是由人員在遠端遙控,「自律型無人機」則無人操作,由AI自行判斷是否向目標發動攻擊,這種新武器可說就是一種殺人機器。陸軍宣布要開發採用AI的自動戰車,可自行尋找、追蹤目標,然後進入戰鬥狀態。海軍則要研發追蹤潛艦的無人船艦。
2020年度國防部在尖端技術上的預算要求為自律型武器37億美元、AI92,700萬美元、高超音速武器26億美元、定向能源武器23,500萬美元。同時,強化與產業界、學界合作的管道。
中國:攻擊用小型無人機及具匿蹤性能的無人攻擊機,也有「自律型無人機」。香港《南華早報》透露,中國科學院正在開發大型AI無人潛艦,可用來部署水雷、撞擊敵艦。另外,中國還使用AI,蘊蓄大規模網攻美軍中樞神經──衛星,以麻痺艦隊、部隊的能力。
俄羅斯:構想開發能自行操作手槍朝目標射擊的機器人;接近艦艇會爆炸的機雷;也有「自律型無人機」項目。
日本:自衛隊人手嚴重不足,因此防衛技術也開始要採用AI。在2020年的預算編列了艦艇使用的AI、分析網路攻擊的AI研究費;還有讓無人機失去作用之技術的研究經費。儘管日本屢次對AI運用在軍事上表示憂慮,但它從不缺席,也不斷強化防衛體制,但應對最新武器還是有點遲緩。
2017年6月,大陸電子科技集團公司成功用AI同時操控119架無人機,打破五個月前由美軍所締造的103架最佳紀錄。大陸在AI方面的實力已讓美國坐立難安。美國有11個航母戰鬥群,然而,如果大陸一次來個數百架無人機做自殺式攻擊,則航母戰鬥群也很難防守。再者,無人機的成本遠比航母低,利於大量生產。
目前,美國AI武器在數量上仍保有優勢,美軍現可部署逾7,000架無人機,中國則是1,000多架。不過,美國仍不放心,布魯金斯研究所2019年2月報導,中國為了到2030年能成為AI頂尖強國,打算投資1,500億美元,相對的,美國每年的預算不過是11億美元。
量子電腦實用化,日追趕中美
2019年10月美國Google公司在英國著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發表論文,證明量子電腦的性能比目前最尖端的超級電腦好很多、快很多,再度掀起人們對量子電腦的憧憬與期待,有少數幾家企業已在為商業化做準備。
開發量子技術,日本本來在基礎研究是跑在前面的,但在實用化、商業化上卻相對落後,現在日本也要參戰了。
去年11月,日本電信電話公司(NTT)宣布跟美國太空總署(NASA)、史丹佛大學共同應用光通信技術,開發量子電腦,該研究還有光雷射技術頂尖的加州理工學院等美國、澳大利亞六所大學,另有加拿大量子電腦軟體企業1QbBit參與。現正在整頓全球性的開發體制,追趕美國Google、IBM以及中國的團隊。另外,美國傳統電腦(軟體)電腦公司英代爾、微軟也都在研發量子電腦。
各國量子技術研發的動態如下。
美國:2018年制定《量子情報科學國家戰略概要》,2019年12月通過《國家量子倡議法案》,5年內投資12億美元,以能源部(DOE)、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國家標準局(NIST)為主,成立數個量子資訊科學研究中心,推動研發量子運算;國防部、中情局(CIA)也要支援量子訊號的研究開發;其民間則是Google與IBM激烈爭鋒。
中國:將量子通訊、量子電腦列為重大計畫,最顯著的是,2016年8月發射墨子號量子衛星,星陸量子訊號傳送實驗成功;在北京與上海間鋪設了一條2,000公里的地面光纖量子網絡;斥資四億美元,2020年在安徽建成國家級實驗設施,爭取量子電腦、量子訊號方面的發展優勢;阿里巴巴集團等大力參與量子科技的研發。
日本:將2020年視為「量子技術元年」;制定「量子技術新創戰略」,將量子技術與AI、生物科技並列為戰略技術,產官學一體著手研發。量子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理化學研究所等單位為要角。
歐盟:從2018年斥資10億歐元,啟動10年歐洲量子科技旗艦計畫,支持量子通訊、模擬、計算、傳感等項目的研究。德國、英國、荷蘭等各國還有各自的大規模投資,構建研發據點、培養人才。
未來能儘早掌握到比現今超級電腦運算速度更快的「量子電腦」、可在極端環境檢測到變化的超高感度「量子感知器」、可防止機密情報洩漏的「量子通訊」這些技術的國家,都可能會取得產業競爭力、國家安全的優勢。因此,科技大國紛紛以國家的力量來做,且與企業結合,為未來的產業布局。
日本為了瞭解自身在未來高科技競爭上的位置,一家經營智慧財產數據的顧問公司曾調查10大項目:AI、量子電腦、再生醫療、自動運轉、區塊鏈、網路安全、虛擬實境、無人機、導電高分子、鋰離子電池,80多個國家、地區在2000-2019年間34萬件的專利申請數量,結果中國除量子電腦次於美國居第二外,其他全是第一;2005年時美國五項第一、日本四項第一;可見中國已後來居上,在高科技產業的投資僅略遜美國,是日本的三倍,其產業界領軍的是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華為。
不過,專利中突顯影響力、未來性的「品質」,則依舊是「美國隊」較強,如將各項前10的企業、研究機構排列一下,100大中,美國就占了64家、日本18、中國只有1家。大陸為彌補「品質」的劣勢,2019年在最高法院設立了專門處理智慧財產的法庭,以強化智慧財產戰略。日本到2005年,曾經超過30年是專利申請的世界第一,但在實用化、規格競爭方面稍慢,便逐漸失去產業競爭力。日後要是中國善用所擁有的專利,先行商用化、開發服務仍大有可為。
而美國為了維持科技霸權,不管是民用或軍用,基於防範定位技術、AI、量子、生物等14項新興科技或基礎技術洩漏給中國,2018年通過《出口管理改革法》(ECRA),雖沒點名中國,但明眼人皆知,該法案就是衝著中國而來,嚴格限制含美國原所擁有特定技術的出口,預定今年內公布細則並施行,但這也會影響到日本及其他國家的企業。如日本企業用到的美國原有特定技術,如果由日企「再輸出」中國,也就會在管制之內。這也可看出,在這科技高度競爭的時代,是美國在設壁壘、切割市場,反而是中國在「一帶一路」的理念下與各國分享科技成果。
此外,需要關注的是,在「中國製造2025」中,湖北省是半導體、自動運轉、開發太空的據點,現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的武漢亦是大陸AI重要的開發重鎮之一,疫情會不會造成影響,科研界都在看。◆
社論
全球新冠疫情與經濟
國際視窗
中正紀念堂與蔣介石
原鄉人的故事
其他與連載
海峽短評
編 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