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正紀念堂賦予正向新意

請改為台灣抗日志士紀念館

張方遠
(時評作家)


民進黨2016年執政後,曾被陳水扁改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的中正紀念堂,屢屢成為蔡英文政府「轉型正義」劍指對象。今年自不例外,2月28日二二八事件受難家屬在73週年中樞紀念儀式上,直言希望政府處理「中正廟」,「沒把它拿掉,就像是一支刀,插在每個二二八受害者的心肝」。負責此事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則回應,讓中正紀念堂廢棄或消失都不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式是轉型,賦予新的功能與正向意義。

喊轉型的繼承了被轉型的威權

林萬億的話看似說得保守,但讓中正紀念堂爭議已久的「存廢」問題,由於「轉型」一詞而出現了更多的可能空間。回顧過往,2017年二二八事件70週年時,文化部長鄭麗君即表示,基於「面對歷史、正視傷痛、尊重人權」,政府及社會有必要重新思考,以法律與組織來紀念威權統治者的適當性,中正紀念堂亦有必要進行轉型,並委由立場親綠的公民團體「沃草」,以「願景工作坊」形式,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之社會討論計畫」,至2019年,甚至傳出「拆光」、「夷平」中正紀念堂的說法,但隨即遭促轉會代理主委楊翠否認,她指出促轉會要做的是「空間解嚴」,並在接受電台訪問時拋出兩種轉型方案:「自由園區」或「公家機關場域」。

楊翠強調,這些考量「不是去蔣化,而是去威權化」。此外,文化部長鄭麗君也說,中正紀念堂要回歸組織轉型,要讓社會邁向和解。

問題在於,從民進黨政府上台推行「轉型正義」以降,包括促轉會發生的「東廠事件」、對國民黨「黨產」與「附隨組織」的處置和認定,以及獨派青年對蔣介石銅像潑漆、斷頭、鋸腿,甚至是綠營對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的史觀詮釋,都讓人質疑無論是林萬億說的轉型、鄭麗君說的社會和解,或是楊翠說的空間解嚴,不過都只是舉起「轉型正義」的大旗,將歷史正義扭曲和窄化為追殺國民黨的託詞。更為精緻且潤物細無聲的說詞,則是濃縮為《返校》電影中的「致自由」三個字。

二二八與白色恐怖受難者的陳明忠

我們必須追問,台灣人民的主體性,難道只能跟著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李登輝《認識台灣》,以及民進黨的「轉型正義」史觀,如此簡化成「台灣人」對抗「中國人」的歷史?無數蘊含台灣先民反帝反殖精神,真正彰顯台灣人脊梁和氣概的歷史,也就這樣葬送在中正紀念堂存廢或轉型的政治鬥爭之中,同時也消失在本應傳承民族精神的國民教育教科書內,致使青年的理想熱血被無恥政客引導為反共仇中的「近親憎惡」情緒而不可自拔。

事實上,就在二二八受難家屬於今年紀年儀式提出處理「中正廟」主張的同時,另一位二二八事件親歷者陳明忠先生追思會,也在距離二二八公園不遠的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曾為「二七部隊」敢死隊隊長的陳明忠,在後來的白色恐怖時期,兩度關押於國民黨政治黑牢,但一生跨越日據時期與台灣光復的陳明忠,卻未因此走向台獨,而是在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啟蒙過程中,成為一位堅定主張中國統一的「無悔」鬥士。

據陳明忠回憶,他在就讀高雄中學期間,日本學生隨便欺侮台灣學生,台灣人不只要挨打,還要挨罵為「清國奴」。這段痛切的經歷,讓他體會到自己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國人,民族意識的覺醒也帶動他階級意識的萌芽,這是日據下台灣「覺醒青年」的必經之路。從而有無數的台灣志士走上反抗日本殖民統治之路,並在光復後加入中共地下黨,接續投入社會主義革命之路,才有了國民黨白色恐怖的鎮壓與肅清。

陳明忠先生的一生,恰恰映照出民進黨政府對於「轉型正義」,以及對中正紀念堂去留態度的虛偽。台灣光復初期,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失去民心,台灣和大陸的人民,共同投入了反對國民黨的運動,這應是台灣復歸祖國後,在近代中國歷史中所體現出來的普遍現象。然而,台灣也是近代中國歷史的特殊組成部分,台灣人先於大陸同胞,早在1895年前仆後繼,奮起反抗日本殖民統治。

也就是說,放回歷史的脈絡和本質來看,台灣人反殖民、反威權的精神,其實是近代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大陸同胞的抗戰經歷和台灣人的抗日經驗理應相通。就算僅以台灣範圍的視野來看,光復前後,台灣人反威權與反殖民是一脈相承。

台灣歷史的傷痕與記憶

那麼,簡大獅、柯鐵虎、林少貓、余清芳、羅福星、賴和、蔣渭水、王敏川、李友邦……等無數抗日志士,應是台灣人今天不能忘卻的先輩烈士。楊翠的祖父楊逵,也是台灣人精神典範,不只反日反殖,更在光復後投身兩岸文化交流,因執筆《和平宣言》,呼籲陳誠「防止戰亂波及本省」、「監督政府還政於民」,讓台灣成為「一個和平建設的示範區」。結果觸怒威權而遭當局逮捕,判刑12年。

中正紀念堂是台灣歷史的傷痕也是記憶,挑動了台灣內部極其敏感的認同政治。但其轉型並非無法討論,而是必須跳脫一個威權轉向另一個威權,才有可能理性面對,降低對立衝突而有所進展。因此,無論從中國史、兩岸史,或是台灣地方誌的角度來看,將中正紀念堂轉型為一座台灣抗日志士紀念館,應是極為恰當,極具歷史正當性的方案。

位於北京盧溝橋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已於2015年啟用台灣抗日展區;同受日本殖民統治的韓國,更於1987年便成立了獨立紀念館。然而同樣體現人類反抗殖民精神和價值的台灣,除了台北中山堂前於1999年揭幕的「抗日戰爭勝利暨台灣光復紀念碑」之外,竟無一座官方的抗日志士紀念館,更別說紀念在台灣抗日的志士紀念館了。

如今,中正紀念堂的轉型討論正是一個契機,台灣人民的抗日血淚,應是兩岸都無法迴避且必須直面的共同歷史。將中正紀念堂轉型為台灣抗日志士紀念館,才能重新找回歷史正義,傳承民族正氣,擺正台灣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