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探疫情過後的世界
試探疫情過後的世界
今(2020)年1月底在武漢爆發的新冠病毒(COVID-19)正適值中國農曆春節,為避免疫情擴散造成社會經濟不安,中共立即採取「封城」措施,將疫情儘速控制在短期和可控範圍內,並掌握其可能的衝擊程度。現歷經兩個多月,中國疫情明顯好轉,本土新增病例歸零之時,疫情卻在中國以外地區大規模蔓延,3月上旬已蔓延至112個國家,美國和歐洲國家無法倖免。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宣告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正在破壞全球經濟和社會秩序,也造成經濟和金融恐慌。
為緩解疫情對世界經濟增長的不利衝擊,各國均採取嚴格的抗疫措施,並迅速採取紓困和刺激經濟方案,但從各國的政經體制、國家治理模式及紓困方案看來,中國極可能較快從低迷的經濟情勢中脫困,而在疫情中曾被質疑的經濟全球化格局仍將是世界經貿運行的規範,中國會是全球產業佈局的重要基地,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源。
談到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衝擊,一般總會拿2003年SARS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做比較,惟從事件的始源、時空背景、影響範圍、紓困政策的內涵和著重點看來,此次疫情的經濟衝擊與那兩次事件確有明顯差異。
SARS是由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引發,疫源在廣東省順德市。在2002年11月至2003年9月間散佈29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加拿大和新加坡屬重災區。各國均採取隔離、學校停課、停辦大型賽事加以因應,並推出企業扶持政策紓困,有效控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2007年8月美國次級房屋信貸從引發華爾街引發流動性危機的出現,進而引爆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多間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引發經濟衰退。各國政府也相繼採取增加固定資產投資,擴大刺激消費來提振景氣,避免經濟持續衰退。
此次疫情的發生與過去那兩個事件不同之處,主要在於當前的國際經濟格局和形勢已有著相當的變化。
首先,當今中國經濟能量非2003年SARS發生時所能比擬。2003年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僅佔全球4%,2019年佔全球的比重達18%,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0%左右。為此,國際貨幣基金(IMF)提出警告,中國的疫情將使全球生產和供應鏈混亂,影響旅遊和商務發展。
第二、過去15年來經濟快速全球化,加上中國經濟迅速崛起,投資經營環境改善,產業群聚健全,又是全球涵蓋所有產業部門的國家,成為跨國公司全球產業佈局的主要地區,與世界經濟已構建緊密的產業關聯,中國產能恢復快慢或停產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不容忽視。
第三、世界各國普遍採取封關、封城、關閉餐飲場所和酒吧,甚至嚴令「禁足」等嚴格的抗疫措施,世界各國此番全力救市,針對的並非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而是在疫情下廣大的企業及其僱員,從航空、旅遊、酒店、餐飲到零售,急需資金續命的行業多不勝數。這對消費和服務業佔GDP比例極高的歐美已開發國家帶來相當大影響。
第四、中國因疫情停工停產,加上世界各國以封境、封關來圍堵新冠病毒,導致全球原油需求直線下墜。3月20日紐約西德州原油期貨跌2.79美元,跌幅11%,整周跌幅達29%,收在每桶22.43美元,是1991年1月以來跌勢最深的一周。原油價格下跌不僅重創美國能源工業,對全球經濟也引來連鎖效應。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以致全球消費、生產和貿易活動大幅萎縮,美國和歐洲經濟正邁向衰退邊緣,疫情蔓延乃至存在的失控風險已導致經濟活動處於冷卻狀態。在此一形勢下,國際經濟組織和主要國際銀行近來持續下修2020年經濟成長預測。美國銀行(BOA)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可能只增長1.6%,1月分調查預測的3.1%,幾近腰斬,創下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小增幅。在全球三大經濟體中,歐元區和美國恐出現負增長,而中國的增長率可能僅1.5%。
面對衰頹的經濟形勢,近來全球各央行陸續採取降息挽救,卻也擔心因此造成匯市的過度波動,政策取捨,確實左右為難。此外,各國也相繼採取增加融資和稅務優惠等紓困措施。如日本考慮向全民發放1.2萬日圓以上現金,並計劃取消10%消費稅;法國推出450億歐元的方案,包括直接稅務優惠,另提供貸款擔保,不排除國有化大型企業;英國推出總值3,500億英鎊的刺激經濟方案,向所有企業提供政府擔保貸款,小型企業最多可獲2.5萬英鎊資助;加拿大通過稅務遞延措施,向企業和家庭提供550億加元的流動性支持,同時國民可延期繳稅至今年8月底;西班牙則撥千億歐元向現金短缺的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同時向企業提供170億歐元的直接津貼。
至於眾所矚目的美國,聯準會於3月3日宣佈降息2碼(0.5個百分點),3月15日又宣佈調降基準利率4碼(1個百分點),使利率來到0-0.25%的目標區間,是2015年以來最低水平,並啟動高達7,000億美元的量化寬鬆措施。同時,川普政府決定與國會協商推出10,000億美元的刺激經濟方案,規模超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7,870億美元紓困方案。此一刺激經濟方案包括向小企業提供3,000億美元貸款、設立2,000億美元穩定基金、向航空業提供500億美元援助,以及向美國人每人發放1,000美元(2,500億美元)。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還提出警告,若不採取紓困措施,在最惡劣情況下,美國失業率或飆升至20%。
儘管聯準會調低基準利率並重啟量化寬鬆政策和新的紓困方案,但在3月中旬美國股市仍不斷下滑並四次觸及熔斷機制,顯示市場對美國的經濟信心不足,並呈現恐慌現象。川普便直言受疫情拖累,美國經濟或正步入衰退。2019年美國全年經濟增長率為2.3%,但第4季僅增長2.1%,而今年第1季或第2季可能會出現負增長現象。
中國經濟總量不斷擴大,惟經濟增長率卻持續下行,並已達歷史新低。2016-2018年經濟增長率分別為6.7%、6.9%和6.6%,2019年GDP增長6.1%,是29年來新低。若依季度增長率看,2019年第3季和第4季增速均為6.0%,是2009年第一季以來最低。導致中國經濟增長不斷下行的主要原因在整體投資增速放緩、金融去槓桿未能緩解潛在的金融風險、企業經營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外需減弱等因素的交互影響。
中國經濟持續下行的壓力明顯有加大趨勢,這可由近期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和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走勢得到印證。2019年中國PMI持續走跌,10月為49.3%,11月和12月均為50.2%,雖略有回升,但2020年1月又降至50%的榮枯分界線。至於PPI走勢,2019年10月下降1.6%、11月下降1.4%、12月下降0.5%,全年平均PPI下降0.3%。若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相較,2019年中國CPI上漲2.9%,扣除食品和能源後的核心CPI只有1.6%,而PPI下降0.3%。因此,經濟增長放緩將使中國經濟再度面臨通貨緊縮壓力。
今年前兩個月,中國為「抗疫控疫」,全國封關,經濟活動幾陷停頓。社會零售額、固定資產投資、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大幅下滑,儘管疫情防控形勢明顯改善,但全球疫情蔓延帶來的風險不容忽視,企業復工復產進程仍充滿挑戰。目前的數據顯示,今年2月中國官方PMI為35.7%,遠低於50%的榮枯分界線;外匯佔款餘額按月減少125.34億元,減少金額創2018年11月以來紀錄;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餘額3.3萬億元,不良貸款率較上月增加0.05%,達2.08%。中國經濟情勢衰落已是不爭的事實,以致各主要國際銀行紛紛調低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測,保守的是在3-4%之間,悲觀的只有1.5-1.6%,而第1季出現負增長應也不意外。
為緩解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中國也推出多項穩定股市及支持經濟的措施,繼中國人民銀行於2月初向市場投放流動性資金1.7萬億元人民幣,相關部委和地方政府也提出各類紓困政策和扶助企業政策,諸如增加貸款支持、降低貸款利率、減免稅費、延遲繳納社保費用等。3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實施普惠金融定向降準0.5-1個百分點,並對符合條件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再額外降準1個百分點,兩者合計可釋放資金5,500億元。
3月18日中共第七次政治局常委會議決議,要求積極有序復工復產之餘,將加大固定資產投資來帶動經濟。在具體工作方向上,則是要加快做好今年計劃開工的四千個重點項目前期工作,亦即加大投放傳統的「舊基建」,同時也要加快5G網絡和數據中心為重點的新一代訊息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並且也要促進汽車、家電、家具等重點商品的消費。很顯然,中國的紓困方案除期望力保企業生存,以免裁員潮及倒閉潮出現,為宏觀經濟帶來更沈重的壓力外,以政府投資刺激經濟頹勢,是中國政經體制的主要特點和優勢。
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以及各國因應對策引發有關全球化是否倒退,甚至走到盡頭的議論,主要理由為:1.疫情發展造成全球產業鏈的調整,去「中心化」成為一種解決的途徑。2.各國面對危機主要仍需依賴本身的處理方式,涉及治理方式的彈性和調整。3.針對世衛組織(WHO)的專業度和公信力,許多國家出現質疑和挑戰。
自由貿易是經濟全球化的體制核心和基本精神。從歷史的發展看來,由於雙邊主義協商的主要困擾之一,是如果雙方發生貿易糾紛,無法獲得第三者仲裁,也沒有國際規範可循,以判定誰是誰非。由於雙邊主義的問題漸漸為各國所認識,才逐漸形成多邊主義。多邊主義和雙邊主義的差異,是將貿易看成多角關係,而非雙方關係。多角關係強調兩個要點:一個是重視遊戲規則的建立,一個是強調沒有歧視的貿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在重建世界經濟秩序時,才開始推行多邊主義的貿易秩序,並因此建立GATT,以及後來WTO。
逆全球化的思維並非始於川普,但卻不得不提及「川普經濟學」的經濟政策論述,其主要方向包括貿易保護主義、擴張性財政政策、製造業再興和擴大就業……等。其具體政策的推行便是2018-2019年間對中國掀起的貿易戰,但是2020年1月15日簽訂的首階段中美經貿協議,基本上仍著重於中國增加美國產品的購買,以解決美國課徵中國產品關稅高低的問題,它只是一個折衷的產物,並未觸及兩國間的根本核心問題。
假如中美首階段經貿協定被川普認定是其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成就,而疫情的發展也被某些論者懷疑全球化是否倒退,甚或走到盡頭之時,很諷刺的是,即使有如美國如此強盛的大國,在突如其來疫情蔓延後才突顯健保的缺失和醫療設備的不足。川普宣佈引用《國防生產法》,讓美國加快生產醫療設備,以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的需要。與此同時,美國財政部針對個人醫療護具、護目鏡、消毒手套等20餘項來自中國的產品暫時停徵因貿易戰而課徵的7.5%額外關稅。
新冠肺炎疫情已導致部分國家與地區經濟停滯,引發財政問題。迄今已有20個成員向IMF尋求援助,而IMF也準備提供1萬億美元借貸,作為應急所需,協助有需要的成員緩解債務危機,這便是全球化機制的功能和作用。
在全球一體化大趨勢下,處理類似疫情防制這種危機事件,不能單靠某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努力,需要全世界各國聯手合作才能徹底有效控制。在疫情全球肆虐時,中國一方面盡力繼續控制本國疫情,一方面儘可能幫助他國渡過難關。如中國向日本、韓國、伊朗、義大利等國捐贈了大量防護物資、試劑等。在全球性事務上,任何國家都應積極參與。◆
社論
全球新冠疫情與經濟
國際視窗
中正紀念堂與蔣介石
原鄉人的故事
其他與連載
海峽短評
編 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