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育、教學的危機

評「無國」「無腦」的108課綱

伍少俠
(高中歷史教師)


一個國家的國民歷史教育,我認為有兩大目的:「型塑」與「引出」,前者針對群體,後者為個人。以前者而言,透過歷史教育,使國民認識、進而認同這個國家、民族;以後者而言,透過對於史實的認識與理解,培養學生們獨立思考與判斷是非的能力。

歷史這門學科的基本要素是什麼,簡而言之:時、人、事、地、物五大項。而108高中歷史課綱的內容是什麼?簡而言之,主題式的編排。在中國史實已愈加縮減的國中歷史教育之下,國中生上了高中之後,即便就要他們認知、瞭解,進而學到比國中進階的歷史知識或觀念,從而提升他們對於國家、民族的認同,以及獨立自主的思考與判斷能力,無異揠苗助長、緣木求魚。面對這種「主題式」的課綱,一般高中生在「時序」模糊、甚而錯亂的情況下,只會更不懂歷史、甚而輕視歷史、捨棄歷史。這個課綱內容分為五大項:「主題」、「項目」、「條目」、「說明」和「建議節數」。從我們稍加檢視這些條目中的內容,就可以明顯地看出它的問題。

「時序」的混淆與錯亂

首先,就是它的「時序」混淆與錯亂。譬如它在「國家與社會」主題之下的「說明」欄寫到:「探討的重點在……從人民的主體觀點反省傳統政治結構下人民的可能境遇」;什麼叫「人民的主體觀點」?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之下,西漢時代農民的「人民主體觀點」會與唐朝的一樣嗎?在此,「主題」式的論述,造成的只是看似高調、實則空洞的看法;這不就是「揠苗助長」嗎?

這種錯亂,也出現在下一個主題「人群的移動」裡。說明欄中的第一點說:「漢、晉與宋、元之間,人群移動的類型既有類同、也有相異」此處的問題是:因為是「主題式」的課綱,所以之前主題中已提過的「漢」,這裡又出現了。這種現象,引用我一位同事所講的話:「新版高中歷史,使我到處有『鬼打牆』的感覺!一個詞、人名、制度,這裡出現了,講一點;到了別處出現了,又得講一點。這樣的割裂、片斷的教學內容,學生到底學到了什麼?!」

問題還不止此,在下一個主題「現代化的歷程」中,有一個「戰爭與和平」的「項目」。整冊已進行至三分之二了,才要我們講「戰爭與和平」?其他時期皆沒有這種內容值得提出了嗎?進一步檢視,它明明講「戰爭」,卻在「說明」欄中的第一點只寫到:「除了探討日本帝國的對外擴張外,更應試著由人民的角度出發,討論……」,它連「侵略」的字眼都不用,反而藉由「更應」兩字,企圖將此段內容,聲東擊西地帶過。這種課綱,變成了編製者可隨其所欲舉列他們所想要大肆宣揚、或避開他們所忌諱的內容,從而造成歷史學習「四分五裂」,甚而「屍骨無存」的窘態!以此處為例,讀者不但沒有深切體認戰爭的不當與和平的不易,反而有可能在看了侵略者「向外擴張」的理由後(譬如說日本人口增加,工業資料不足,或「經濟大恐慌」對日本工業的打擊等等),同情、甚至認同他們的侵略行徑!這是我們課綱想要教導給我們年輕學子的嗎?

一個沒有「人」的課綱

其次,本課綱可謂是一個沒有「人」的課綱。這個「沒有人」的現象,表現在兩個方向:一方面它以抽象的「人群」來取代重要的個人;另一方面則又刻意提及一些人。以下僅就目前某一家教育部通過審核的第二冊歷史課本的內容,簡要地說明上述問題。

這本教科書內容共六章,199頁。其正文總共出現了100位有名字的人物,平均兩頁才出現一個。在此情況下,某些人物仍然一再出現:如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成祖,清康熙、雍正、乾隆等,可見這些人物在歷史上的重要性;既然如此,為何不能依時序、精要地講述這幾個朝代,或者至少講述這幾個皇帝的施政,好讓學生們能在時序之下、輪廓性地認識上述內容。然後,行有餘力,再設置若干主題以論述之呢?

對此,有人以為以上那些朝代或著名皇帝,在國中歷史課本中已有所提及,所以不必在高中歷史中重複。在實務經驗上來看,那是自欺欺人的說法。其一、如果他們重要,在不同階段的授課中,就值得再提。政府不就是因為重視台灣史,所以從國小以來,就不斷讓學生們接觸相關內容,其中重複者,豈是少數?其二、就一般學生的程度而言,重要的東西,如果只接觸一次,很難記得周全,遑論完整瞭解!再者,現在國中社會科教授時節少,歷史每週只有一節課;在此只具備「有」的學習環境之下,要一般學生們能學到「好」,難上加難!

第二個缺失就是所舉例之人。依上述所言,課本所列之人,既為配合精簡,皆應是在某些歷史的發展,佔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人物。而我們檢視其書所列人物,實況卻不是如此。如百丈懷海禪師,其為唐代著名禪師,但是課本全無介紹唐代佛教發展。在此前提下,單提此僧,反顯內容的斷裂與突兀。

如後藤新平。課本在「日本移民滿洲」一段中出現他的名字,而且敘述其「有治台經驗」、「擔任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總裁」、「重視移民的力量」,全然不提他在日本殖民台灣時,對台民的輕視與迫害。如果就上述文字的直觀而言,他反而變成了一位移民專家以及成功的商人了!

一個沒有「事」的課綱

又如日人森有禮、福澤諭吉、津田真道等三人。課本提及了日本明治維新後的一個「明六社」,就一口氣提了三個日人的名字,其中的福澤諭吉還是「脫亞入歐」理論的倡議與推動者,就此而言,其人之理論,可謂是往後日本軍國主義猖狂的幫凶之一。提了此人,不提以上之事,反而只寫到他們的理論「為日本建立近代國家奠定基礎」;如此單一面向的敘述,能培養學生們多元、獨立思考的判斷能力嗎?

其三、本課綱另一嚴重缺失為:它也可謂是一個沒有「事」的課綱。如它沒有「人」一般,這個課綱,不論在「主題」欄還是「說明」欄裡,大多是泛論性的字眼,具體的「事件」很少。它所帶來的明顯問題:其一是基本史實不足下出現的「揠苗助長」,其二是主觀意識操弄下出現的「閹然媚世」。譬如在「人群的移動」的「主題」欄下的「說明」欄裡,突兀地提了一個具體的事件--「五胡亂華」。在泛論不斷的課綱內容裡,卻舉了一個「五胡亂華」,難道在漢朝至元朝的大主題下,中國歷史裡,值得一提的事件,只有「五胡亂華」嗎?!

本課綱只以一個「人群的移動」的「主題」,就涵蓋了中國從漢到元的歷史,本來就已將中國史弄的粗糙不堪,更嚴重的是:在「近代以後的移民」之下,其「說明」欄的內容裡,毫無相關的國家發展史實做為論述背景或基礎;這樣子的「移民史」,只是毫無歷史文化根基、虛無飄渺的「移動現象」,史實已遭片斷割裂,不得見其具體外貌,更談不上在史實之下的史論與史觀了!

既然鮮少提及具體史事,所以它更可以透過泛論的包裝,來為某些惡事遮掩或塗抹。在「戰爭與和平」的「項目」下、其「說明」欄裡的第一點就完全沒有提及日本對於我國的不斷侵略,反而用「反思人類如何避免戰爭、追求和平」的泛詞帶過。如果不描述侵略者侵略他國的史實,如何讓學生們體認到追求和平的重要!中華民國的課綱,需要如此與討好日本嗎!

這種對「事」的簡略,再往深度來看,那就是連「國」也省略了。新課綱裡,沒有任何一處提及「中華民國的建立」;中華民國的建立,在那時的中國、乃致於東亞,都是一件不可忽略的大事,但是在中華民國的課綱裡,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都可出現在「說明」欄內,卻可以沒有中華民國?!

就以上所論,108高中歷史課綱,是一個「無國」的課綱;不僅如此,除了「無國」之外,它紊亂的編寫方式,以及處處可見的偏見,使得它也成為一個「無腦」的課綱。中國屹立世上幾千年,這樣一個「無國」課綱改變不了這一史實,然而其「無腦」則禍害不知多少莘莘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