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台灣人中國史觀的省思

許文彬


海峽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生活在寶島的台灣人,就是傳承五千年民族血脈和文明的中國人。

「中國」一辭,本指歷史上的華夏文化地區。一般所稱「本土台灣人」,則指閩南後裔,公元1661年跟隨鄭成功渡過黑水溝移民台灣;其先祖則源於「河洛」,亦即黃河、洛水交會的中原地帶,於公元4世紀「五胡亂華」時南遷。

《詩經.小雅》:「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禮記.中庸》:「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由此可見,「中國」名號原是與蠻夷區隔而來。

放眼當今台灣教育界、企業界,「中國」俯拾即是。如:中國文化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醫藥大學,還有中國信託投資公司、中國鋼鐵公司、中國輸出入銀行……。所用語言是閩南話(又稱「河洛話」)或國語(北京話),所書文字是倉頡所造。台灣人能不說「閩南語」、「國語」,能不用漢字?

2000年5月20日台灣首次政黨輪替,民進黨陳水扁就任總統,宣示「四不一沒有」的兩岸政策,大陸官方正式發表聲明,指出:「一個中國原則,見之於台灣當局多年來的有關規定和政策文件,不是我們單方面強加給台灣的。」意指按照台灣當前憲政法制所體現的「中國」概念,北京是可以接受的;這也正是彼此默契的「九二共識」。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前言」:「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而增修本憲法條文。據此制定的《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暨施行細則,明定「大陸地區」之定義:「指台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亦即「中共控制之地區」。由此可見,兩岸關係確實有其古今中外所無之特殊性。且在經貿交流方面,台灣對大陸每年享有高達千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從而堪稱兩岸乃「五緣」俱備:地緣、血緣、文緣、法緣、商緣。

綜上所述,「台灣人也就是中國人」這樣的史觀,既對台灣沒有減分,而對海峽兩岸的共存共榮、互利雙贏,則有相當的加分作用。那麼咱們本土台灣人究竟在反對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