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為洲提議更改黨名風波談起
從林為洲提議更改黨名風波談起
中國國民黨自2020年總統大選慘敗以來,要求改革的呼聲不斷,江啟臣接任黨主席後也不斷宣示改革的決心,各項黨務工作陸續展開,黨內也發生若干風波和較大事件,迄今近一年的時間,究竟有無具體成效?有無抓到應興應革重點?有無符合社會各界期待?特別是否能挽回海內外關心台灣及中國國民黨前途有識之士的人心?值得加以深入探索。且先從立委林為洲最近提出更改黨名的風波談起。
國民黨內的改名議題,早已有人提出,特別是2004年「連宋配」再敗之後,更為熱烈,但終未成事實,畢竟黨內反對聲浪很大,未能取得共識。如今在歷經2016、2020的慘敗和罷韓事件,此一議題再度浮上檯面,也是情理之中。只是此次提議改名者竟是現任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且是立法院黨團召集人的林為洲,身分敏感不說,林也算是黨內重量級政治人物,若非是他個人草率魯莽之舉,必有其較為複雜的內幕存在,包括黨中央的可能授意或藉此試探風向,這就不能等閒視之了。
林為洲的說法是「中國」語意容易予人混淆而聯想到對岸中華人民共和國,戰略上為了與之有所區隔,並保留與對岸對話、周旋的連結與縱深等問題,他還故示幽默說以前鳳飛飛也不出名,改名後就大紅特紅了。他特拋出議題,並傾向建議改名為「中華民國國民黨」。林為洲思維一向傾向本土意識,過去還曾是民進黨籍省議員,算是遊走於藍綠之間的地方型政客,但現在既已深膺重任,就應謹言慎行,不能再任性恣意而為。
其實說白了,林為洲旨在將國民黨去「中國化」,以為這樣就可以得到選民的認同,對未來國民黨的選舉有利。如此思考,實與民進黨基調在百步與五十步之間,不免流於淺薄短視,令人匪夷所思。觀乎中國國民黨創立126年以來,曾數易其名,但均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由「興中會」到「同盟會」是為了擴大革命陣容,團結反滿勢力。再由「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是為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破壞共和,乃有二次革命之舉,可稱義正詞嚴,師出有名。1949年敗走台灣,成立改造委員會,旨在強化體質,大力推行土地改革、地方自治、普及教育、發展經濟等重大政策,可謂知恥近勇,但蔣氏父子從大中國大陸退到台灣,始終並未在黨名上動手腳,既維護了黨的尊嚴,也藉此號召海內外人心,表現了泱泱大黨的風範與格局。如今竟有人為了一時選舉考量,而丟棄原本的光榮歷史傳統,可謂是不分輕重,甚至是捨本逐末,也象徵中國國民黨確是每下愈況,一代不如一代了。
國民黨的兩次重大挫敗,很大關鍵在於論述無力,宣傳失能而不得民心,激不起群眾熱情,尤其是年輕一代,更是離心離德。1977年許信良脫黨競選桃園縣長時,以一句「吾黨無烈士久矣!」煽起選民的熱忱而支持他高票當選,則今日如何號召黨內外仁人志士團結奮起,重拾黨德黨魂,方是對症下藥,也才是當務之急。
9月6日召開的一年一度全代會,本應是國民黨敗選後的改革與團結大會,卻開得稀稀落落,有氣無力。各界矚目的兩岸論述中所謂的八項結論,也沒有令人驚豔之處,率多老生常談的泛泛之論,什麼「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堅決反對台灣獨立與一國兩制」、「大陸應放棄對台用武」等,幾無一新詞。至於「九二共議」雖出現在報告中,卻仍重彈「一中各表」老調,還拿出中華民國憲法作為擋箭牌,毫無創意可言。
民進黨將「九二共識」污衊扭曲為「一國兩制」,國民黨不思如何撥亂反正,不思如何正確解讀「九二共識」最重要的精髓內涵「兩岸同屬一中」精神,還與民進黨沆瀣一氣,無視或故意輕忽一中原則的重要性,藍綠幾已無界線分際可言,這又將如何改善兩岸關係,至少已難再獲對岸的信任與期待。
中共早將「九二共識」定位為兩岸關係的壓艙石,馬曉光還代表國台辦發言「撼山易,撼九二共識難」,足見中共之重視。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倒也罷了,國民黨還如此遮遮掩掩,甚至江啟臣還一度說「九二共識」早已過時,當時他才20歲……云云,無異打臉對岸,也難怪在他當選黨主席之際習近平不給他賀電了。
尤有甚者,國民黨在10月6日主動提出兩項提案「促美協防,助台抵抗中共威脅」與「促政府積極恢復台美邦交」,其角色之錯亂與內容之不切實際,更是令人瞠目結舌,還讓人誤以為這是執政的民進黨所提的案子。
須知今日共機不斷升級繞台、軍演,台海出現自1996年以來最緊張的局面,根本原因在於蔡政府一意孤行去中國化的台獨政策,並與美國升高外交來往層級,聯美抗中,增強兩岸敵對意識,理應由執政者自行負責,在野的國民黨除應嚴厲批評執政當局偏頗危險的行徑外,更應呼籲勿將台灣無辜人民捲入戰火之中,乃不此之圖,反而要求促美協防助台,抵抗中共威脅,真不知自身立場何在?角色錯亂到如此地步,令人無言。
至於「台美復交」一事,也是荒謬至極。不論從客觀形勢或主觀意願,美國在可預見的未來,都不可能與中共斷交,即使目前川普為了連任總統大打「反中」、「仇中」、「抗中」牌,充其量台灣只是中美博弈的一顆棋子而已,乃一時的競選策略,目的在煽動民粹,尋求當選而已,一旦選舉結束,美國仍須面對現實,不論川普或拜登,勢必重新評估中美關係,在國家利益最大化之下,走回美國應走的道路。此事雖有反映台灣多數民意之作用,但即使台美復交了,也是蔡政府在收割成果,勢必被宣傳為其外交上之最大成就,民意也不會因此支持國民黨,國民黨竟為他人作嫁到如此地步,夫復何言?
廈大台研院副院長張文生為國民黨緩頰,說此舉是為了選舉考量,乃是政黨之間的鬥爭,故意將民進黨「架在火上烤」……云云,這實在高估了國民黨的智慧。且不論一個堂堂正正的反對黨是否應有此小動作,從實質作用而言,此兩案的提出,真正受益的絕非國民黨,反倒給蘇貞昌大酸「國民黨終於想通了」。
國民黨如真要把蔡政府「架在火上烤」,筆者有一提議,不妨將統獨列入公投議題,看看民進黨是否敢公開支持。或者玩大一點的,在目前諸多修憲議題中,也可嘗試往法理台獨去修,甚至主動提出制訂新憲法,如國民黨可委由一黨籍立委提出「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看看民進黨是否敢於推動連署。屆時只會嘴巴高唱脫中入獨的分裂分子,勢必露出狐狸尾巴,讓選民看破手腳。
九月中旬在廈門登場的「海峽論壇」,演出一場王金平「求和」風波,此事來龍去脈也頗值一論。
從各種跡象顯示,此事應是王金平主動提出,意圖在低迷的兩岸關係中尋找自己的舞台,以他一貫在台灣政壇上扮演藍綠通吃的「公道伯」調和角色,意圖加以擴大為在兩岸紅藍綠三者間再扮演通吃角色。如果處理得當,他確有這個能耐,因在對岸眼中,王金平自詡的「漢魂台魄」說法,中共是買帳的,他也在去年5月宣佈參選總統之前完成返鄉祭祖的行動,廈門市政府也刻意在通往王金平漳州龍海白礁村祖厝的高速公路邊,明確樹立「台灣王金平祖厝」的標幟,這是極大的高規格禮遇,即使連戰都沒有。然則最後還是破局了,央視四套主播李紅一句「這人來求和」說,竟把這一池秋水攪翻了,究竟問題出在哪裡?
事情的真相是:不是台灣有人要搞王金平,也非大陸涉台系統內部之爭,更非中共對台政策有何轉變,純是王金平個人行事風格所造成,關鍵就在王金平行前去見了蔡英文。此事若保密得宜,事前低調不外洩,事後即使再宣揚其功勞與作用亦可,殊不料此事卻在行前曝了光,遂令中共不滿,國民黨也尷尬,使得王金平功虧一簣,成為最大的輸家。
考王金平行前特別去見蔡英文的用意,一是他一貫的處事圓融作風,希望行前報備,取得蔡政府的諒解與支持,二是意圖製造兩岸密使,甚至是替蔡英文傳話的印象,藉以提高自己的身價,情況類如2005年2月「扁宋會」的翻版,當時宋為增加大陸之行的分量與身價,乃不惜與陳水扁會面,還公開發表10項共識,應不無意圖發揮為扁傳話的作用,不料事與願違,不但中共不買帳,還在島內泛藍內部掀起反宋的後遺症,宋楚瑜後來也被連戰捷足先登,舉行「連胡會」,發表五點共識,親民黨沒沾到好處,惹了一身腥,宋可謂得不償失。
國民黨在此事過程中,幾乎完全處於被動角色。當初王金平去見江啟臣表達出席「海峽論壇」意願時,江並未料到王會去見蔡,事後王也沒向江報告此事,等到消息外洩,江始知被王擺了一道,卻又不便指責王,反倒提出要李紅24小時內道歉的不合理要求,在國共雙方都要面子的窘境下,最後國民黨只好宣告不組團前往,只准以個人名義出席,王也只好說「黨不去,我就不去」,以此自找台階下。
如果國民黨真有意在兩岸關係低迷之際,改善雙方的關係,甚或彌補江上台後兩黨互信的不足,即使王金平不便出席,也可再派或敦請另一要角(如連戰)參加「海峽論壇」,無如國民黨處置不當,錯失了此次絕佳的對話機會,也無從給台灣民眾留下國民黨較民進黨有能力處理兩岸關係的印象。
國民黨此刻正處於存亡絕續的歷史轉折點,可謂風雨飄搖,百廢待舉,但應該守住的創黨精神與基本原則,不能輕言放棄,即使改革,也必須有個章法,不能為變而變,自亂陣腳。
江啟臣以中生代之姿領導國民黨,多少營造了國民黨年輕化與積極改革的正面形象,這對爭取年輕人支持是有助益的,無如不論在論述的守經達變,或在處理實際突發事件的作法上,仍嫌力道不足,火候還是差了點,看來國民黨在重返執政的道路上,還有不少的荊棘有待披斬。◆
社論
「民主」與病毒
韓戰70週年與聯合國
美國大選
海峽兩岸
原鄉人的故事
海峽短評
新聞剪輯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