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對抗的不是病毒,是人

搶劫自由人權?疫情下的法國

程珊
(旅法資深媒體人)


Covid-19疫情蔓延逾一年,儘管多家疫苗上市,歐美國家已有多國施打,仍未見大幅緩解跡象,義大利三度封城,法國為了經濟因素遲遲不敢下全國禁足令,德國疫情後勢兇猛,舉國招架無力,西方國家陷入公共衛生困局一年多,至今見不到曙光。那曾經令人艷羨,被亞洲國家視為政治治理和公衛系統楷模的西方,為何被新冠肺炎病毒侵襲甚至摧毀,演變成21世紀「西方的衰落」呢?

2020年11月中旬,法國有部紀錄片《搶劫--回顧亂局》(Hold-Up Retour sur les chaos)一推出就受到數百萬人觀賞,2021年2月下旬,由「油管」(Youtube)網紅演唱一曲《阻隔手勢》(les gestes barrières)更是來勢洶洶,馬上吸引了1,500萬人按讚。為何亞洲,特別是東亞國家能控制疫情,恢復經濟,而西方國家仍讓疫情拖著走,看不到盡頭?這兩支影片似可說明新冠病毒帶來全球危機的文化因素。

戴口罩與不戴之亂

《搶劫--回顧亂局》(後簡稱《搶劫》)是由法國紀錄片導演巴內利亞(Pierre Barnerias)製作,片長2時40分,在網路推出後吸引數百萬人點擊觀看,不僅造成轟動,更引起法國政治與社會極大震撼。這部紀錄片,訪問了歐美醫學、化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家,其中還有兩位諾貝爾獎得主。這些專家學者紛紛提出他們對新冠疫情下各種權力操作的質疑和控訴,論據如百花齊放,控訴如百鳥爭鳴。《搶劫》有兩個重要面向:口罩戴與不戴之亂,政府控制和人民自由之爭。所有論據都指向「我們沒有明天」。

先從西方人的口罩情結談起。《搶劫》花了很大篇幅質疑口罩的用途,其中的論點令亞洲人匪夷所思。有位皮膚科醫生以患者為例,她說帶口罩沒有好處,只會讓人得皮膚病,她以患者臉部照片為證,說長時間戴口罩,因不織布與皮膚摩擦會造成臉部皮膚潰瘍、長癬,而且透氣不良,很容易帶來呼吸道疾病,嚴重程度遠超過病毒感染,而那些戴布口罩的人,一戴好幾天,口罩成了細菌生長的溫床,本來沒病的也生病了。那麼你為了自己的健康能不戴口罩嗎?不行,因為從5月中政府規定出門就要戴口罩,否則開罰135歐元。「什麼時候健康的人要戴口罩?」至今,西方人仍然搞不懂。「為什麼政府沒能力控制疫情,反而懲罰人民呢?」「有史以來第一次,沒事的人戴口罩,有史以來第一次,跟人見面要戴口罩,有史以來第一次……」。

戴上口罩,每個人都成了沒有表情的口罩臉,人與人的關係少了表情,沒了溫度。有家長說,小孩讀幼兒園戴口罩後,整個人都變了,失去了笑容,失去了朋友,失去了童年……小學老師說,孩子一戴上口罩連發音都不清楚了,怎麼學語言?老師戴上口罩,呼吸困難,加上孩子支支吾吾,連老師都不會教了,孩子怎麼學習呢?有個助產士感慨萬分,她曾為在醫院裡戴著口罩的產婦接生,呱呱落地的嬰兒「第一眼看到的是死板口罩而不是親愛的媽媽,嬰兒脫離母胎來到人間,要看到媽媽的笑容和慈愛的眼神才會有安全感,這口罩一遮什麼都沒有了,真是情何以堪!」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口罩不是亞洲人發明的,每個民族因應自然環境或社會規範,而發展出各自的「掩面習俗」。亞洲人習於戴口罩,除了騎機車防空汙外,感冒的人出門戴口罩,那是因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不想傳染給別人,也預防受到更多的病毒或細菌入侵。2020年之前,在亞洲國家的地鐵捷運上,常常看到有人戴口罩,立刻就明白這人可能受了風寒,得了流感,卻不會對他另眼看待,避之唯恐不及。當大家都理解「口罩密碼」時,隨便一個風吹草動,自然就「有志一同」戴上了口罩,至於「趣味美學」就留給行家精心設計,一點都不擔心口罩遮住半個臉龐會遮掉櫻唇美貌,恰恰相反,口罩還能蓋斑防紫外線,有助於亞洲女性的面容保養,戴口罩一點都不違和。戴口罩也不妨礙人際交往,畢竟人與人的溝通重要的是眼神而不是臉色,是語氣而不是嘴型。對照前面法國人或西方人的「口罩情結」,我們不禁問道:「疫情當前,戴口罩有那麼困難嗎?」

這樣的集體默契,早就在亞洲社會文化裡養成了,特別是儒家思想發達的東亞國家,集體默契的養成,來自內化的紀律。這種集體默契底下,不戴口罩很容易會被視為反社會舉動,立刻遭人側目,網路發達的年代還會被肉搜起底,因此,無論習不習慣、呼吸順不順暢,人人戴口罩,大家互相學習模仿,相安無事,甚至還有醫學專家認為,如果社會上絕大部分的人都戴口罩,就能達到某種程度的「集體免疫」。西方人佩服東亞國家防疫成功,咸認為政府治理得宜,而對於社會的集體紀律則很難給予正面的肯定,因為集體紀律壓抑個人意志,導致因循保守,不懂得革新開創。也就因為對於集體紀律的負面觀感,像《搶劫》這樣的論調,絕不會贊同東亞國家防疫成功就是因為人人戴口罩。

由法國網紅McFly et Carlito推出的「阻隔手勢」的三分鐘剪輯,以詼諧逗趣的歌詞和傳神的影片,吐露出法國年輕人的心聲。「阻隔手勢」是法國總統馬克宏在全國電視演說中一再強調的用語,barrières原意為柵欄,具阻隔作用,阻隔手勢就是要保持社交距離,不握手、不擁抱,人與人儘量拉開距離,讓病毒無法流傳。只不過無論社交距離、宵禁或封城都阻止不了疫情蔓延,就算疫苗開打也擋不了確診住院的人潮,甚至還要將北部的病人轉到比利時的醫院治療。所以啦!人們不斷追問「阻隔手勢」到底阻隔了甚麼?兩位網紅唱道:「我只知道羊圈有柵欄,不知道朋友之間還有個柵欄,我只知道牛圈有柵欄,不知道家人之間也有柵欄……」,歌詞意思很清楚,我們是人不是畜生!

法國權力當局的苦口婆心,人民並不買帳,大城市裡的傳統市集,人潮擁擠,少見口罩,因為傳統市集是人們社交的場所,法國人喜歡在傳統市集與人噓寒問暖,討論時事,尤其咖啡和小酒館都已歇業好一陣子,只有在傳統市集才能見到鄰居舊識,大家互相擁抱,即便只是碰碰手肘,也是近距離接觸,看上去毫不在意病毒肆虐,更多的是抱怨「苛政猛於虎」。當人民對政府失去信心,任何質疑政府的訊息,無論真假,都具說服力,如治癒率達99.95%,如85歲以上高齡者的自然死亡率高於染疫死亡率,如PCR檢測確診80%都是偽陽性……,政府與媒體聯手製造恐懼,控管社會,禁足、宵禁、關閉餐廳咖啡館、文化休閒運動場所等,都是管控人民的行動自由,再讓你沒工作、沒收入,非靠政府施捨救濟不可,那你就得乖乖聽話,不可造次。

生命權優先於人身自由權

抵抗,毋寧是唯一的出路,因此,餐廳拉下厚窗簾,提供燭光晚餐,年輕人在偏僻空曠地方,群聚開演唱會,通宵達旦,飲酒狂歡,這只是微抵抗,激烈一點就是上街頭抗議口罩和禁足,最激烈的莫過於今年3月初法國凱薩電影獎頒獎典禮時,那個上台頒獎時全身赤裸的女演員瑪謝羅(Corinne Masiero),這位57歲女士再赤裸的身體染上斑斑血跡,抗議法國政府關閉文化表演場所。

東亞國家為了抑制疫情,採用「手機定位」監控系統,對於群聚感染以疫調隔離風險群,建立一道道防堵牆,這樣的屏障或柵欄措施有效地消解疫情擴大的危機,反觀法國近一、兩個月內,發生多起醫院內部群聚感染,每個醫院都有上百醫護和上百病患被病毒感染,然因缺乏當機立斷的隔離措施,以至疫情從醫院擴大至其他社區,就算情況糟糕至此,也沒能採取嚴謹規範,法國如此,大部分的歐美國家也不例外。

從桃園部立醫院群聚感染事件的發展過程,看出現代治理的有效模式:生命權優先於人身自由權。而人民願意配合,那是因為「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同理心早已內化,用白話演繹,就是「大家同在一條船上!」既不能跳船逃生,只好自行圍起柵欄,能不出門就不出門,能不聚會就少見面,既然家庭關係大於社交經營,人們只要在社群網落互傳貼圖就能聊表一番心意。面對疫情、面對處境所凝結的社會集體意識,不僅在台灣可見,東亞國家也都顯示了同樣的現象,而人民之所以願意理解並且「服從」政府的防疫措施,除了配套中的懲處嚇阻作用外,更多的是不要成為那一鍋粥中的老鼠屎,日本企業文化強調不要做一根突出的釘子,華人世界則「勿以惡小而為之」,染疫的人多少自認是「麻煩製造者」,還要浪費社會資源,多少會自責內疚,因此為了避免染疫,就得「循規蹈矩」。

一年多來,在無形的疫情風暴中各自築起抗疫圍牆,形成社會整體的抗疫堡壘,這是全球疫情圖中儒家文化所突顯的「地景」,也是一幅難得的壯麗地景。西方知識界經常以「因循守舊」、「墨守成規」、「集體模仿」、「隨波逐流」批判儒家文化,卻在這一年多的新冠疫情蔓延時,見到了儒家文化的美麗地景,這樣的文化肌理,新冠病毒難以穿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