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就職後,雖不少專家倡議在氣候變遷、防疫等領域,中美應加強合作,但整體而言美國政治場的抗中風潮並未止歇,以致有分析人士認為拜登治下,實際就是沒有川普的川普主義路線 。《紐約時報》的分析並不錯:美國國內有很大的壓力,促使拜登在對華問題上不能偏離川普的強硬路線。就連美聯社的文章也承認拜登並未能實質緩解中美緊張關係。拜登政府試圖在半導體芯片、人工智能、5G及未來的6G網絡技術等領域重點制衡中國的發展。拜登政府還試圖將意識型態領域和科技領域的競爭結合起來,打造美國的所謂科技民主主導地位。
筆者在刊於《海峽評論》2021年1月號的小文中已經指出:「拜登的重點似乎是要繼續打『科技戰』」,而如果看一看拜登的國內政策就更清楚了,他特別強調的一點就是加強政府對科技研發的支持力度,因此中國應當做好各種準備,在拜登政府治下中美之間的科技尖端領域競爭可能會更加白熱化,而且中國尤其要防範的是拜登走國際合作與聯盟路線來對華進行「科技戰」,最新的一些消息,似乎都驗證了這個看法。
2021年2月23日,在美國國會參議院一場聽證會上,谷歌前執行長,美國人工智能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發言稱,「美國在人工智能等關鍵高科技領域只領先中國一、兩年,而非五年、十年」,極力渲染美中對抗的「緊迫態勢」。
施密特說在移動支付和電子商貿等領域,中國水平已超越美國,在半導體製造、定向能源武器、5G技術、合成生物學、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超音速等領域,中國極富競爭力。而施密特認為在人工智能與量子計算等領域,美國至少應比中國領先五到十年,美國才能安枕無憂。
施密特建議美國國防工業應進行重大體制改革,改進生產流程,簡化外包程序,增加創新力度,加強對軟件的重視,國防領域承包商們應像硅谷那樣進行高速高效運轉,導彈就像汽車那樣被快速製造生產,然後快速裝備投入使用 。
施密特要求美國政府進一步改革其移民體制,方便高科技領域人才的留美工作途徑。施密特還建議美國政府對若干核心科技前沿領域,集中加大研發相關的投資力度。
微軟總發史密斯(Brad Smith)也列席了這場聽證會,但發言明顯相對較為審慎持重(詳細報道參見: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politics/2021/02/24/technology-202-former-google-ceo-eric-schmidt-warns-congress-china-rise/ 和 https://news.usni.org/2021/02/23/u-s-holds-slim-edge-over-china-in-artificial-intelligence-former-google-chairman-says)
其實許多美國媒體和分析人士也注意到,施密特這些主張和建言的一個重要意圖,其實是希望美國政府能減少對高科技領域公司的規管。近年來,隨著美國國內政治極化現象愈演愈烈,民間有很多聲音要求政府加強對高科技企業規管,尤其是針對其「反競爭行為」、侵犯用戶隱私行為和限制社交媒體帖文內容行為等進行審查和介入。應該說,這些私有的高科技領域企業本已面臨很大的社會和政治壓力,所以他們此時出面強調美國政府應力挺他們,方能有效對抗中國,與其說是一心劍指中國,不如說也是為了轉移焦點,紓解加之於己身的沉重壓力。
另外一點非常有意思的是施密特的報告也給了台灣半導體產業一拳重擊,他說美國現在太過於依賴台灣半導體產業,而這會給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帶來潛在風險,因此他要求美國要重建自身的半導體產業。
施密特特別說在半導體這個關鍵技術領域,美國至少要比中國大陸領先兩個世代才行。從施密特的話中頗能感覺其焦慮,因此可以預期若美國官方聽進施密特的建言,他們可能會大力扶持其本土半導體產業。
施密特的這番國會發言,值得中國科技界和產業界人士認真分析,引起重視,並儘快形成相應的應對化解之策。中美競爭合作關係,不應是施密特所幻想的那種你死我活式的零和遊戲,但中國也必須對美國政界和產業界的「封喉」企圖有所準備,有所防範。尤其是在吸引全球高科技領域人才方面,中國需要特別籌劃。◆
社論
阿拉斯加交鋒
國際與外交
大陸與港台
連載
原鄉人的故事
海峽短評
編後
新聞剪輯